期待一個有“老運會”的世界
□陳衛華

巴黎奧運會開場好幾天了,我除了知道中國隊拿了幾枚金牌,一場比賽的直播都沒看。雖然不算一個狂熱的體育愛好者,但當年也曾滿腔熱血地看過中國隊的比賽啊,為什么現在如此無動于衷了?歸納了幾個原因,其中一個就是:我老了。
看一下這組數據吧:巴黎奧運會中國共派出405名運動員,參加30個大項42個分項236個小項的比賽,其中男子136人,女子269人,所有運動員平均年齡25歲,其中最小的11歲,最大的37歲。
年齡最大的中國女子田徑隊競走運動員劉虹1987出生,年齡最小的中國國家滑板隊運動員2012年出生。在平均年齡25歲的這群運動員面前,我這個70后妥妥的是個叔叔輩了。其他國家的運動員年齡跟我們的差別不會太大。
沒辦法,運動比拼的就是身體素質,而身體,是有它的巔峰期的。普遍來說,人體的機能在22歲后達到頂峰,然后從30歲起開始走下坡路。不同的運動,因為對體力、經驗等的要求不同,巔峰期又會有些區別。比如,足球運動員的巔峰期通常在27至32歲,籃球運動員的巔峰期大約在25至31歲。
短跑是個體力活。男子100米世界冠軍的最高年齡紀錄是35歲。2017年,35歲的美國名將賈斯丁·加特林在倫敦世錦賽男子100米決賽中,以9.92秒奪冠。相對來說,高爾夫球對體力的要求低一點,對技術和經驗要求更高一點,菲爾·米克爾森在2021年50歲時還能拿下美國職業高爾夫錦標賽冠軍,成為歷史上最年長的贏得高爾夫四大滿貫賽事冠軍的球員。
奧運會、世錦賽等世界級比賽代表的是人類極限,讓我們看到的是整個人類能跑多快,能跳多高,力量有多強。但從我的年齡角度去看,我會感覺離我太遠了,遠到就像在看遙遠歷史中的我,都是我再也回不去的年齡。
我更想看看各個年齡段的極限,尤其是自己年齡段和更高年齡段的極限,因為那才是我正在走和將要走的路。
如果有一場老年人的世界最高水平運動會,我會更有興趣去看,人類到了50歲、60歲、70歲、80歲時能達到的極限,對我的參考意義很大。至于90歲、100歲,只要還有人參賽,我更愿意去看的。不要以為100歲就不可能。聽說過印裔英國人辛格的跑步傳奇嗎?他從89歲開始跑馬拉松,到2013年2月跑完最后一次比賽時已經102歲,還創造了90歲以上老人全馬540的世界紀錄。美國女子職業籃球聯賽運動員陶樂西說:“為什么老人不能有夢想?難道偉大還有年齡限制嗎?”
業余的比賽中分年齡組很常見,專業的比賽中有些項目也分重量級,那么專業的比賽為什么不可以分年齡組呢?
讓我看看我的同齡人和比我年長的人,他們的最好狀態是什么樣子的,那樣對我的鼓舞會更大,我也會更清楚自己的定位。
如果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運動會,甚至我的父母也可以守著電視,看他們40后的運動會,然后討論哪個老爺爺跑得最快,哪個老太太乒乓球打得最好。
那樣的世界將更加美好,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
或許它拯救了無聊的國際賽事
□風舉荷
大型體育賽事的魅力正日漸式微。比如前段時間的歐洲杯,開幕式和閉幕式悄無聲息,更別說有什么熱門話題了。從這個角度看,巴黎奧運會辦得好啊,從開幕式就話題不斷,管你夸我還是罵我,反正不要boring!
先說說開幕式。哪個國家承辦這種國際體育盛會,開幕式都要面向全世界表達我“祖上富過,現在很牛,未來更強?!?/p>
比如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那些文化符號——《悲慘世界》《馬賽曲》《蒙拉麗莎》《小王子》,甚至是《刺客信條》《小黃人》,這些法蘭西文化符號,很多人是一看就懂的。但法蘭西文化中還有個概念叫“多元價值觀”。有些價值觀雖然小眾,但我就是想展現!因為那也是我文化中的一部分。
確實也是。如果真想全球化,就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看問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法國總人口才6817萬人,很多藝術表現和中國體感“不一樣”太正常。
很多人夸法國人的松弛。導演很聰明,直接把舞臺搬到巴黎整座城市,誰都只需演一段,再貴的票也只能看一段,只有導演和導播才是真正的“眾神殿”。
把開幕式從體育場搬進城市,打破邊界,其實是很難的。根本不可能省錢,因為機位更復雜、導播難度更大、需要更多安保、觀眾扮演npc是否到位、現場表演出現問題怎么辦……還有很多人吐槽的天氣問題,人家早說了,天晴最好,下雨也棒,最怕陰天。
整場開幕式,幾小時時間里,分為不同篇章,每個篇章都有主題,有核心表演,并且與事先拍好的視頻、與運動員的巡游相結合,盡全力展現出巴黎這座城市的偉大與瑰麗,這不僅是對奧運會開幕式的一大突破,更是導演組對法國文旅的貢獻啊。這年頭,英國政府都宣布要破產了,法國奧組委真是把錢花在了可持續產生價值的刀刃上,比如塞納河的治理。
整場開幕式,我最喜歡兩個鏡頭:一是大雨瓢潑,燃燒的鋼琴旁唱起那首:“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另一個是久違的席琳迪翁站在埃菲爾鐵塔上唱《愛的頌歌》,“頭頂上的藍天會崩塌,腳下的大地也會塌陷,有什么關系,只要你愛我……”
看完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我似乎透了一口氣,原來自由的藝術表達是這樣美好;也極大緩解了我由于AI發展帶來的焦慮,雖然科技能解決很多實際問題,但文學和藝術還是那么美,能穿越時空持續給予感動,這也是我們作為“人”存在的核心價值之一。
屬于全人類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本就是要讓不同國家通過不同的開幕式舞臺展現不同的文化與文明。羅素說,“參差不齊是幸福本源”。巴黎奧運會,謝謝你讓我看到了生而為人的自由意志與赴湯蹈火的愛之信仰。
一場流動盛宴
□米肖

一
眼界、智識、審美,是一個人看世界的門檻。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所表現出的蓬勃創造力,令人敬佩。
操辦這臺開幕式的是一位戲劇導演,他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大廚,分別運用到歷史、哲學、文學、電影等食材,呈現出一道道視覺盛宴。宴席并非像以往那樣禁錮于一個封閉的體育場館內,而是以整個巴黎作為他表演的開席場地。人們無須買票,站在自家陽臺便可觀摩。最具創意的,將各參賽國入場儀式放在塞納河游船上,沿岸老建筑無數——巴士底獄、左岸咖啡館、博物館……如電影老鏡頭一幕幕閃現。稍微了解些法國歷史與人文的人,對這些標志性建筑一概不陌生,海明威年輕時,久久混在巴黎,也是左岸咖啡館的???。本土的薩特、波伏娃等大拿,簡直定在了左岸。幾年前,歷經一場大火洗劫的巴黎圣母院,如今仍在維修中,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維修工人一樣站在腳手架上表演著。
一百年前,巴黎第二次舉辦奧運會時,一如《巴黎傳》作者科林·瓊斯所言,再沒有一個城市像當年的巴黎那樣,充滿了精力和想象力,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藝術家紛紛涌向這里:1921年12月,海明威和新婚妻子抵達巴黎;1922年2月2日,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由莎士比亞書店出版;1922年5月,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喬伊斯、普魯斯特同時出現在一場現代主義晚餐派對上……作家阿娜伊斯·尼恩如此評價當時的巴黎:我感覺好像嘗到了烏托邦的果實,既柔軟又光亮,既內容豐富又鮮艷奪目。
二
一百年后的巴黎奧運會,依舊鮮艷奪目??赐赀@次開幕式,一位網友由衷發出心聲:好想去巴黎。夢一樣的虛幻之美,既是對異域文化的一種向往,更是對大膽無畏創新精神的一份禮贊。
最令人動容的是,向女性人物致敬的鏡頭。大雨滂沱中,十座法國歷史上杰出女性代表的金質塑像,伴隨著《馬賽曲》的合唱,自塞納河中緩緩升起。除了西蒙娜·波伏娃,其余九位均不曾認識??赐觊_幕式,便去網上查找她們的事跡,其中一位女性植物學家珍妮·巴雷特,出身平凡,她是植物學家康默森家里仆人。1766年,康默森受邀參與海軍上將布干維爾的環球航行。因身體不好,他想帶著珍妮照顧自己。當時法國海軍不允許女性登船,珍妮女扮男裝,將名字改成男名“讓·巴雷特”混了上去,直到1768年,船隊抵達塔希提島時,她的真實身份被發現。布干維爾安排主仆二人在毛里求斯下船,康默森病逝,珍妮輾轉數年回到法國,成為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女性。
航行期間,他們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由于康默森在整場航行中健康狀況都很差,大部分標本采集和整理工作都是由珍妮完成的。后來,珍妮將6000多種標本、筆記悉數轉贈與法國皇家花園。其中,在南美洲新記錄的一種藤狀灌木,被康默森以布干維爾的名字命名。
這種灌木被記錄被命名一百余年后,自南美洲引種到歐洲,慢慢擴散開來,傳入我國。便是出現于華南一帶的三角梅。
其中,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館取景的一組鏡頭里,先后出現了9本書。表演中的這些書,既成為年輕人傳遞自由與愛的信息媒介,又順便致敬了文學。9本書分別為:法國象征派詩人保羅·魏爾倫短篇詩集《無字浪漫曲》,法國劇作家、詩人繆塞《勿以愛情為戲》,莫泊?!镀僚笥选?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埃爾諾《簡單的激情》,萊拉·斯利馬尼《性與謊言》,雷蒙·拉迪蓋《魔鬼附身》,肖德洛·拉克洛《危險的關系》,莫里哀喜劇芭蕾舞劇《華麗的情人》,馬里沃《愛情的凱旋》。
三
雨一直下,塞納河邊的鋼琴一直被彈奏著。偌大雨點齊聚于琴蓋,讓時間有了飽滿的顆粒度。
一位名為“卡西莫多”的神秘蒙面火炬手串聯起整場開幕式。舉著火炬生生不息奔跑著的他,仿佛置身另一時空維度——于塞納河畔跑酷的他,沿途經過巴黎圣母院、盧浮宮、奧賽美術館、協和廣場等多個著名景點,由此帶出這些地標中發生的故事。
開幕式如同“流動盛宴”,共熔歷史、藝術、文化等元素于一爐。
作為電影發源地的國度,開幕式毫不意外涵容著諸多電影元素,先后致敬了多部影史經典。短片中,一段堵車鏡頭致敬了法國導演雅克·塔蒂的第四部劇情長片《玩樂時間》。一段兩男一女奔跑著來到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場面,致敬了法國新浪潮代表作《祖與占》。影片誕生于1962年,由特呂弗執導,講述了一戰前后三個年輕人的友誼與愛情?!稇驂舭屠琛贰度级返扔捌黠@受到《祖與占》的影響。當火炬手跑入奧賽博物館時,一輛火車沖破銀幕。這一幕致敬了大名鼎鼎的《火車進站》。轉場動畫中,出現了致敬《月球旅行記》的畫面。這是喬治·梅里埃于1902年拍攝的一部科幻電影。人臉月球,是影片中最著名的一個畫面。還出現了當代觀眾最為熟悉的小黃人影像。小黃人將世界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偷回自己潛艇。潛艇里,小黃人正舉辦著屬于自己的運動會。出現的運動包括吊環、舉重、撐桿跳、拳擊、射箭、跨欄、標槍、自行車等。以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失竊為引子,通過對于小黃人這群動畫意象的各種大膽解構,充滿了童心志趣。末了,潛水艇爆炸,名畫自大海深處升上海面,再迅速一個鏡頭切換,這幅《蒙娜麗莎的微笑》重回現實——漂在了雨中的塞納河上。不愧為戲劇導演,劇情張力拉至滿格。這一幕,小朋友們想必喜愛?
當我看見小王子披著藍色風衣的元素時,激動萬分,不愧為圣·艾克蘇佩里的故鄉。許多對于法國新浪潮電影不甚了解的人,因看不太懂,將這一幕幕斥之為“群魔亂舞”。當一個人有了一定的人文素養,眼界亦隨之高遠開闊,順便化群魔亂舞為會心一笑。
當有了開放包容的胸襟,就不會對雨中表演康康舞的演員有著“跳不整齊”的苛責,也不會反復促狹地對著會旗掛反這個細節進行嘲諷。生命何來完美,又何來的苛求?
整場開幕式,我所看到,并深深感動著的,均是對于個體生命的尊重,尤其對于女性的尊重。其次,是對于個人意志自由表達的包容。一個個表演者,借助盛會,向著全球傾瀉著奔放的天性。有一舞者著時裝、黑絲襪走著芭蕾步,讓我快樂地笑出聲來,這便是對于嚴肅芭蕾的喜劇解構吧。也有戴著義肢的表演者,身披華羽,于大雨中的橋上來來回回走著笑著,釋放著畢生的朝氣,仿佛她的世界里,不曾有過陰霾……
陪孩子重看幾個片段,以現成的教材給他啟蒙,不過是讓他警惕——人不能終生沉迷于所謂整齊劃一的標準答案里,一定要自覺培養思考力。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永不枯竭的創造力。人類倘失去創新能力,會一直原地踏步。推動社會發展的,維系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的紐帶,永遠都是人的創新能力,這也是值得我們敬畏的力量。還有就是,對于鄰居家辦的一場宴會,作為局外人,我們表達贊美之情便夠了,不要糾纏于小細節上的挑刺。這也是作為文明人的基本素養。
四
偶爾,會看幾場賽事。賽場上兩位中國女性,確乎閃閃發光。一位倪夏蓮,一位郭晶晶。
定居盧森堡的倪夏蓮,每每面對鏡頭,總是那一串招牌式爽朗的笑聲?;字甑乃恢被钴S于兵乓賽場,不知老之將至。她的臉上絲毫不見冰霜,唯有人的活氣、真氣。典型的一名熱愛生命以及享受生命的女性,幽默,風趣。64強賽上,當她成功阻擊阿聯酋的一位選手,面對鏡頭幽默地說,我為莎莎掃清了障礙……
這對祖孫已經相遇——縱然輸了,又何以在乎?她的存在,早已超越了輸贏。
香港八卦媒體一直操心著郭晶晶如許經年,始終融入不了港島貴婦圈。香江記者的格局,實在太小。
所謂的貴婦圈,有何值得追求的嗎?說刻薄點,不過是一種玩偶之家的空心人而已——無非名包名表名服加身,出席一些晚宴,還要為站在什么位置而絞盡腦汁,連笑容都要事先設計好,對著鏡子練習萬遍千遍……
郭晶晶最讓我敬佩的是,入豪門多年,卻一如既往的樸素。穿著拖鞋逛商超,街頭一根三兩元的皮筋束著頭發。更甚至,有一次,她在旗袍里套一條緊身褲,自信大方行走于街頭巷尾,有一股舍我其誰混不吝的北方大妞的颯爽。自樸素中來,到樸素處去……
大部分女性運動員,退役好比息影,最佳選擇是去名校鍍層金,覓一份體制內穩定工作,到末了,不免要走向相夫教子的老路。郭晶晶不,讀書,學英文,考裁判證。如此,一次次國際大賽,才有她的身影。這屆巴黎奧運會,她坐上了國際跳水主裁的位置,連普通的一襲黑褲白衫,也被她穿出了知性美。
歌德于《浮士德》中言:永恒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郭晶晶便是那種永遠對自己有所要求的一直處于上升期的女性。
一個內心豐富的郭晶晶,終究抵得過萬千腹中空空的貴婦。某日,她出現在另一賽事的鏡頭里,主持人如此介紹她:名將郭晶晶攜先生也到了賽場。而非——“富豪之孫霍啟剛攜妻子也到了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