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小楊哥又“瘋狂”了一次,這次,是因為消費維權輿情。
4月24日,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消費者網等機構發布了2022年的《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在14位人氣主播的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數據中,瘋狂小楊哥成為“扛把子”,占比29.27%;李佳琦則“稍遜一籌”,占比28.49%。
直播帶貨給消費者帶來新鮮購物體驗的同時,也成就了一批網紅。但新事物總會帶來新問題:燕窩只是糖水,羊毛衫不含羊毛,電器虛標功率,化妝品全靠胡吹……不管是有心誤導還是無心之失,一些網紅和大V流量變現的結果就是,網紅成了“網哄”,大V成了“大偽”,消費者變成“銷廢者”,這樣的“翻車”事件實在是令人嘆惋的雙輸。
數字經濟大潮中,誰掌握了流量,誰就破解了芝麻開門的財富密碼。但是流量這枚放大鏡,放大帶來的不僅有財源滾滾,還有輿情洶洶。上述《報告》就顯示:14位直播帶貨主播,前五位的輿情就占了90%,其中前兩位又占了近60%。
“瘋狂小楊哥”們也別覺得冤枉,市場一直就是這樣:成名就要扛起責任,獲利就要承擔風險,名氣多大責任多大,利益多大風險多大。這就要求主播們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計,不但要愛惜自己的羽毛,還要學會如何愛惜,要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要嚴格把控帶貨質量,要規范宣傳用語,要落實服務承諾……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市場,哪里有市場哪里就有輿情,因為消費者們絕對不會答應主播“你傷害了我,卻一‘帶’而過”。所以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根據流量分配監管精力,才能有效地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從這一點來說,規范直播市場,不妨多關注一些“瘋狂小楊哥”們。
■ 安徽商報融媒體評論員 陳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