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背景】近年來,各種非法中介、非法組織或個人打著為消費者維權的幌子,以“代理退?!薄靶迯驼餍拧钡让x,以“維權”之名行“牟利”之實,消費者一旦輕信,將會面臨個人隱私泄露,失去保險保障,遭受經濟損失等多重風險。
【案件經過】2023年9月,陳先生被一輛轎車撞傷,住院期間有陌生男子李某表示可以幫其向保險公司進行高額索賠。在李某的誘導下,陳先生支付了2000元服務費,待理賠成功后,針對超額的賠償金由李某抽成20%。陳先生出院后,李某讓陳先生做了虛假的傷殘鑒定,并以此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但保險公司未滿足其訴求。后李某代陳先生提起訴訟,法院也未能支持李某的訴訟。最終,陳先生由于輕信了李某,未能獲得李某承諾的高額賠償金,還白白損失了2000元服務費。
【案件啟示】非法代理維權的主要特征
一、誘導客戶,非法牟利。誘導客戶簽署授權代理服務協議,甚至以扣留身份證件等手段對消費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額手續費。
二、偽造證據,施壓金融機構。給客戶提供話術,要求消費者向銷售人員套話,誘導銷售人員回復并虛假取證;偽造聊天記錄,讓消費者本人向監管部門投訴,以要挾銀保保險機構。
三、假冒身份,虛假宣傳。冒充專業維權人士、銀行保險機構工作人員或法律工作者,通過微信群、朋友圈、電商平臺、自媒體進行宣傳。
【如何防范】如何防范非法代理維權風險
一、樹立依法理性維權意識,對購買的金融產品有疑問或有相關服務需求,應及時向相關監管部門反映訴求,或通過司法程序依法理性維權。
二、選擇適當的金融產品或服務,樹立科學的金融消費理念,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購買合適的產品,審慎授權或簽署合同協議,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和資金安全。
三、嚴厲打擊非法代理投訴行為,各銀行保險機構應積極向公安機關、反欺詐中心報案,依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