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22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億人,占19.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億人,占14.9%。與2021年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萬人,比重上升0.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22萬人,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何讓老人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如何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安徽省委主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楊金龍打算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為“養老”這件事建言獻策。
加快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楊金龍已在科研崗位工作了20多年,多次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自去年成為新一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楊金龍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白鳛橐幻f委員,我會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積極深入一線,聽取科研一線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一些對老百姓有實際價值的提案?!睋渫嘎?,去年共提交了4個提案,“每一個提案都得到了正面反饋?!?br>
過去的一年,楊金龍參與了省政協關于科教文衛方面的調研,他發現正處于穩步發展階段的智慧醫療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很多?。ㄗ灾螀^、直轄市)尚未出臺“智慧醫療+”的相關建設規范,整體推進速度緩慢;很多地市目前尚未投入使用云平臺,各醫療機構的“一卡通”僅限該醫療機構內部,區域“一卡通”未實現;“智慧醫院”建設進度不一,服務能力差距大,患者隱私缺乏保障等。
為此,他建議完善頂層設計,探索“智慧醫療+”可持續商業模式。同時加快智慧醫療云平臺建設,建立符合本地情況的醫療衛生信息質量標準,以居民身份證或醫??槲ㄒ粯俗R碼,統一就診信息、電子病歷、檢驗報告、影像資料及用藥情況等數據的標準、格式、描述方式及統計口徑,在公立醫院統一部署,確?;颊邤祿皶r上傳至統一數據中心。另外,完善“智慧醫療+”政策法規,建立完善網絡安全、患者個人數據與醫療數據、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苯Y算等“智慧醫療+”體系法律法規。
鼓勵醫養結合機構“訂單式育人”
“近年來我國養老產業發展迅速,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但綜合起來看,市場需求比較迫切的集專業醫療和健康養老兩方面功能有機結合起來的醫養結合服務供給還不充足不充分,難以滿足老年群體對高品質健康養老的迫切需求?!睏罱瘕埜嬖V記者,人口老齡化給社會養老服務、醫療衛生等方面都帶來了嚴峻挑戰?!搬t養結合工作開展以來,國家層面雖然給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主體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宏觀政策環境,但微觀上缺乏具體可行的支持手段,尤其是在資金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支持不足?!?br>
楊金龍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缺少對醫養結合專項資金支持,養老機構無力拓展醫療功能,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動力不足。與此同時,老年醫療、安寧療護、醫養結合、長期照護等領域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層次不高,多數醫養結合機構的護理人員存在年齡高、文化水平低的現象,醫養結合機構普遍面臨“人難招、人難留”的困境。
為此,他建議,對公立醫療機構提供養老服務、醫務人員到養老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給予相應補貼。鼓勵支持金融機構根據醫養結合特點,開發金融產品和創新金融服務,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增加醫養結合服務建設的資金儲備。加大政府購買醫養結合服務力度,為高齡、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等服務。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養結合服務?!巴瑫r深化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調動醫保資金加大對醫養結合的資金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機構全部納入醫保定點范圍,為老年人享受醫養結合服務提供保障。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出臺,對長期護理服務機構加強監管,明確上門護理服務內容、標準和規范,降低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支付?!?br>
另外,楊金龍還建議加大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醫養結合機構與有關院校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采用“訂單式培養”模式,在院校建立老年醫學、護理相關專業,為醫養結合機構輸送相關人才。鼓勵具有從業意愿的脫貧勞動力、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參加養老服務相關執業技能培訓。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