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在阜南縣王家壩鎮仁超芡實基地,記者看到,綠色的芡葉層層疊疊鋪滿水面,一群飛鳥掠過水面,工人們戴著厚厚的手套,穿著皮褲,拿著鐮刀在水塘中收割引進的沒有刺的芡實果。
“這已經是我們收的第二茬了,從8月開始一直到10月中旬,總共可以收十二三茬?!被刎撠熑巳纬嬖V記者,現在一天能收幾百斤的鮮果,然后根據果實大小,三四斤鮮果能曬成一斤干果。
“蒙洼蓄洪區地勢低洼,容易積水,卻很適宜種芡實?!睋纬榻B,王家壩鎮仁超種植基地成立于 2018 年,在王家壩李郢社區流轉土地 520 畝,通過采用芡實、小麥輪作,不僅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每畝地一年產值有6000多元,目前帶動務工 50 多人, 人均年收入 1.5 萬元。
“現在這種芡實是我去天長學習引進的外面沒有刺的新品種?!比纬贿吥弥鴦倓偛烧鰜淼能蛯嵰贿呄蛴浾呓榻B說,經過近幾年發展,基地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種植的芡實品種不斷更新優化,初加工設備也已完善,建設庫容100立方米小型冷庫一座,能夠滿足生產加工需要?;匾延?022年注冊了“王家壩振興”商標,年產值300多萬元。
阜南縣地處淮河中游,水多水少矛盾突出, 近年來,阜南縣立足實際,趨利避害,因地制宜發展“五水一牧”適應性農業,探索出“深水魚、淺水藕,灘涂洼地種杞柳,鴨鵝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徑,闖出了一條水患災害對抗性農業轉變為水生態、水財富、人水和諧的生態適應性農業之路,王家壩人民也“借水生財”,讓“芡實”成為王家壩人增收的“金鑰匙”。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