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
□南窗紙冷
傍晚雨后,去驛站取快遞。溫度沒有下降,而腳下水氣蒸騰,恰似進了天地牌大蒸籠。來回走了一公里路,大汗淋漓,呼吸困難。大雨是下班時分下的,被大雨所阻的晚高峰因此推遲,路上車輛川流不息,夜市的攤點也陸陸續續擺起來了。煎餅果子、肉夾饃、炒飯炒面、炸串兒、豆腐腦、烤魷魚……地鐵口每到傍晚長出的這個夜市,撫慰了許多下班人的轆轆饑腸。路過攤位,爐火升起的那刻,上方的空氣似乎都在浮動。食客忍不住要站遠些,老板歪一下頭,在脖子上掛著的毛巾上抹一把汗,口中沒有停下招徠,手上沒有停下活計。
好似熱帶的酷暑天氣,濕度讓體感溫度變得更高,但生活仍在繼續。
清晨,修路工地上的機器已開始轟鳴了,大約是為了避過午后一天中最熱的時辰。綠燈亮了,電動車大軍轟然穿過路口,大多數人都用防曬衣帽子口罩將自己遮得嚴嚴實實。也有些不怕曬的行人,后腦勺在陽光下曬得發紅乃至锃亮。
去趕地鐵的人,走到地鐵口時無一例外地會一路小跑,好早些感受到地底沖出的涼意,一身大汗瞬時全消。而走出地鐵的那一刻,渾身被熱浪包圍,好似有一百個熱吹風機環繞,有種即將被炙成燒烤的錯覺。
外賣小哥們依舊長衣長褲,戴著頭盔,像靈巧的魚們穿梭在驕陽下。這個天氣,想點外賣的心十分矛盾,既慚愧于讓人冒著中暑的風險來為自己送餐,又擔心都不點外賣,是否會壞了別人的生計?
三伏天里,既沒有停水,也沒有停電。電梯一直是好好的,令人感恩。還記得前年盛夏,一場豪雨澆壞了小區陳舊的變電器,停電了。我讓小孩在客廳通風的地方睡下,用充電風扇對著他吹,然而不過二十分鐘,我們都已滿頭大汗。已無法想象我幼時沒有空調的夏天是如何度過,我趕緊收拾洗漱用品,帶孩子摸黑走樓梯下去,出門開了個賓館安睡。有了冷氣,從此所有的夏天就再也離不開冷氣。在這一點上,一個普普通通的現代人完勝所有古人。
孩子的暑期班仍在繼續,接送仍是苦役。每天正午,我從辦公室走到停車場,揭開車門,一股洶涌熱浪張牙舞爪。我開著四個窗,把空調開到最大,坐在車內竟會覺得窗外的風有些涼爽,果然熱是相對的,38度就是比車內的42度涼快。孩子一上車,被后座燙著了屁股,一陣吱哇亂叫。
我們做飯吃,只做些簡餐。餛飩、餃子、粥、牛肉面、湯、蒸菜,白灼蝦。不知別人家的餐桌如今長什么樣,反正我已掌握了遠離廚房爐火的精髓。想到從前婆婆住在我家時,四時都要做飯炒菜的。而我父親至今做菜,因舍不得客廳的冷氣泄露到廚房,總是關著門。油煙機在里面呼呼作響,廚房好似一座熱風箱。其實,如今真不必那么苦了,上一代人還是能吃苦些。
今年夏天,辦公室總是不涼。單位的樓老了,空調也老了。每到下午,辦公室總是三十度朝上,西曬的陽光打在窗簾上,我用兩個風扇繞著自己吹,吹到頭都有些痛,仍是不停出汗。事多,心急,有些氣急敗壞。物業安慰我說,等夏天過去了,就換管道。那么,明年總該涼快了。
我從未如此關注過天氣預報。解除所有人盛夏的苦役,只能祈求老天爺。
有機納涼
□楊靜
空調、電風扇和冰箱是我們現在夏天納涼的三大利器。但是空調與風扇吹久了,容易生出各種毛病,于關節病患者和不耐風的人尤其不宜;冰箱制品食用過多,也易誘發腸胃病。倘若遇上停電,三大件一律歇菜,習慣了依賴電器的人就會苦不堪言了。
想要有機納涼,我們還得有備無患,學習古人,用心經營。
比如白居易先生,這個艷陽天,他必定是這樣的: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敞開門窗,靜坐廣庭,清風自來,就是當時人們最清靜無為的消暑納涼辦法。
對于納涼而言,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盛夏消暑,心寧是很要緊的。寧心化暑,就是心理降溫、心理避暑,所謂心靜自然涼。
古人防暑的工具大多與竹有關,比如竹簾、涼席、竹夫人等等,扇子和涼帽也是常備器具。
明代李漁說,納涼而涼逐之生。大暑天里,就是要在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避熱而享受清涼。人們會在屋檐前面懸掛簾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風。富貴人家,會進行更大一點的工程,搭個涼棚,就是在屋頂上和院里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
古代的臥具則普遍利用各種纖維質料制成的涼席,如葦席、籘席、竹席等?!都t樓夢》第三十一回說:只見院中早把乘涼的枕榻設下。院中有清風,取涼需枕榻,這是納涼的基本。
那時還流行瓷枕,也是一種防暑臥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稱竹夫人、竹姬、青奴?!澳_需熱,頭需涼”,人們枕瓷取涼——此法始于隋,流行于唐。當時很多人家有一種瓷釉枕,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說的就是它。據說乾隆曾題詩云: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中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舉處隨時消暑熱,動來常伴有清風。手搖扇這種綠色低碳環保健康的最佳納涼工具,如今仿佛漸行漸遠。扇子的起源也很早,古人戲稱為“搖風”或“涼友”。我小時候也是搖著大蒲扇度夏的,一邊扇一邊唱著,“扇子有風,拿在手中,有人來借,等到立冬”。
納涼的重點之一在于消暑熱,除了消環境的暑熱,主要還是為了消除自身的暑熱,這需要從內而外,內外兼修。
不妨來一碗冰鎮米酒。米酒,我們現在多稱之為酒釀或甜酒,舊時叫“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冻o·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意思是說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
唐朝時人們開始吃冰。歐陽修“碧碗敲冰傾玉處,朝與暮,故人風快涼輕度”。但是冰在那時候好貴呵,后唐異聞筆記《云仙散錄》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p>
宋代出現了冷飲專賣店,宋代人把冷飲叫“涼水”,這種涼水大概屬于果汁類飲品。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述了北宋都城開封州橋夜市的熱鬧場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水、木瓜渴水、杏酥飲、紫蘇飲、鹵梅水、姜蜜水、綠豆水等多種冷飲。
伏天還少不了一碗蓮子湯。蓮子性味甘平,夏日常食,能養心益神。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就是采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淮山藥、棗泥糕等料制成,清涼爽口,清熱養心。
時至8月,雖已立秋,天依然熱,但不管怎樣,還是要多多利用自然之物防暑納涼,茶余飯后,走入庭院、公園,在天然的習習涼風中,讓躁熱的身心復歸幽靜。
在酷熱中永生
□錢紅麗
連續高溫,愈兩周。8月5日,驟升至40攝氏度。午后上班,騎行于烈日下,僅僅15分鐘,好比囚禁于密閉烤爐中,一直擔心,小電驢車胎會否熔化。寬檐遮陽帽、墨鏡、毛巾皆用上,額上被余焰撲得生痛。整個下午,人坐辦公室中,都是懵的狀態,一點也沒有緩過來,像極新冠后遺癥——腦霧,無法專注凝神,靜心思考……
翻翻天氣預報,尚有七八天高溫期。深覺身體到達臨界點,快要病了。
這一陣,盡量多攝取蛋白質,以提高免疫力。早餐,蛋、小籠包、綠豆粥。午餐,饕餮200克三文魚,肉燒豇豆、木耳菜、絲瓜蛋湯等。黃昏六點半下班,夕陽撲在臉上,還是一樣的痛,另有焦糊的幻覺。
夜來,家家戶戶所有空調機均在工作,低頻噪音一波密似一波,雙層玻璃窗根本阻隔不了,時睡時醒。晨起,心力耗盡,再也不能采買燒汰。為了救命,午餐隨便點點外賣對付一下。
七點鐘時,家里已被外面的熱浪占據,人走到哪里,都要拖一臺電扇??v然在洗手間搓洗一條毛巾,也要吹到電扇。下廚房,更不必提。
冰箱取出新鮮百合一顆。在電扇的吹拂下,站在水槽前,耐心剝開,祛除外層黑斑,一片片清洗干凈,干蒸,清清心火。
原來,除了蘭州,宜興也產百合。高溫中運輸,到家有點微黃,不再色白如玉。
生吃一片,微苦。蒸熟后,微微苦,尾韻里拖曳著甜糯,自舌上,沿著咽喉一路慢慢抵達食管深處。
年齡愈長,愈貪戀這一份苦,反成無比享受。倘不怕發胖,可澆一勺蜂蜜,滋味想必更佳。
小孩子是吃不得一絲苦味的。綠豆粥中加一把百合,他碰見一片,也是要舉箸送到我的碗中。一日午后,他獨自在家熬煮綠豆湯。我下班打開門的一瞬,他舀一勺獻寶一樣遞到我嘴邊……冰糖放得太多,簡直齁甜。
如果有力氣去大菜市,可邂逅到新鮮蓮子,剝皮后,與鮮百合同燉,更加清火。
有一年,在安慶,吃到一碟水三鮮:鮮蓮子、藕帶、鮮菱米,三者大火熗炒,出鍋后仍有河水清氣,真是沒齒難忘。
買到一瓶銅陵白玉姜,糖醋口。早餐胃口難開,喝粥前吃一片,菩薩顯靈一樣有了食欲。小米粥照常,砂罐中煮得茸茸一片,正好一碗,煎兩只雞蛋,撒點鹽,再敲開一個咸鴨蛋,取蛋黃。
半上午時,難免餓,吃兩塊奶酪,喝一杯無糖酸奶,再不濟,切一只黃桃或者幾片香瓜。李子口感也好。比雞蛋微小,半紅半青,七分甜三分酸,止渴清口。
午餐半盞米飯難以下咽。正好泡了一些白蘿卜,撈起,涼開水淘兩遍,直接入嘴,咵嚓有聲,那種酸登峰造極,立時將幾口飯扒下去。
一日,九點鐘時,慫恿小孩戴上帽子去室外站十分鐘,曬曬背。他整日在冷氣房中足不出戶,久之,會生空調病。他倒也聽話,拿著帽子穿著大褲衩便開門出去了……誰知,不及五分鐘,便回來了,說是太曬。走到門前小池塘,再走回來。說是站在原地不動,有點兒傻。
我每日均有意識地曬曬太陽,胳膊直接曬成了古銅色。早晨六七點,換上格子短褲,露出膝蓋,迎著光騎行,再背著光回家,膝蓋、后背都沐浴到陽光,暖烘烘,異常舒服。
上午八九點,熱浪翻涌,前后門窗皆關起。沙發上藺草席散發淡淡香氣,這種植物的氣息非常治愈人,仿佛就活在了一條大河邊……這種氣味里,包含著故鄉和遠方,以及一整個童年。
真的太熱了。蟬也不叫了,世間一切生靈都啞了。早晨,一只白頭翁在我家杮樹上跳來跳去,它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北陽臺上撒的小米,麻雀也不來享用了。草地上,再也不見喜鵲踱步……由于缺乏老鷹,小區里斑鳩層出不窮,導致生態失衡,它們一年嘶吼到頭,煩都煩死了。唯獨這一陣,熱得集體噤聲,難得清靜。這一日日,徒剩青天,刺目烈陽。人在空調房中昏昏欲睡,連時間也失去了意義。
門前合歡花,仍在零星地開,開在沸水中……紫薇真是傻啊,愈熱愈綻,不知疲累,克勤克儉,繁花累累……像極中國人,一輩子辛辛苦苦勞勞碌碌,卻不知何為幸福,還自我催眠:哪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起的福。
汗水是其中之一
□張妍
朝霞鋪滿半個天空,我從架上摘下幾條黃瓜拿進屋。若是等太陽出來再去摘,黃瓜會被陽光烤走水分,失掉水靈靈的脆。
順手給屋檐下的水盆換了新鮮水,鳥雀、野貓、熱到耷拉舌頭的狗,常循著水源來喝水。
趁著夜涼未散盡,嚼兩根黃瓜作飯食,拎著鏟子去地里刨玉米。暴雨后,幾十株玉米稈葉變黃,呆滯地立在田野里,沒了鮮活勁。長在地里的糧食,比收割后的更顯珍貴,它們還活著,需帶它們回家,顆粒歸倉。
朝陽下,天空猶如畫著白云的琉璃罩,密封大樹綠草,也密封住風,田野空曠卻悶熱。掰掉玉米,砍倒稈子,手臂毛孔滲出點點汗珠,砍完一行玉米,渾身汗透。
滲透雨水的土地,暄軟如澤,踩上去冒水泡,膠鞋陷進去拔不出來,雙手拎著鞋沿才把自己揪出泥地。臉上汗水肆意流淌,低頭拔鞋時,汗液順著嘴角流進嘴里,很咸。許是這幾天煙熏臘肉吃多了鹽超標,明天不吃了。
顧不上體面,趁著沒人,扯起衣衫兜頭擦汗。出汗太多,擦不完似的,一遍又一遍,汗透的棉綢褲粘在腿上,邁步時纏腿,不想再來地里第二趟,堅持收完再回家。
衣衫汗透,心里卻很踏實,腳下土地沉默著吸收炙熱,站在土地上收割谷物的我滿身透汗,真實活著的質感,新陳代謝的更迭,給足自由生長的時間、空間,我似陽光下的植物一般合成積極樂觀,促進生長的某種物質,汗水是其中之一。
用砍下的玉米稈鋪路,踩著稈子往田地深處去,還有兩行玉米矗在稀泥地里,再不收,上面的玉米棒子會發霉生蟲。
火熱陽光照在濕淋淋的地面上,即便看不見,也能感受到溫熱潮氣噌噌往上升。白色云朵低低懸垂天空,猜是地面潮氣凝聚而成,所以才那么低,那么大朵,跑到路盡頭,就能摸到似的。
潮氣撲在臉上,黏黏的刺撓,眼瞼下老是癢癢的,揉著揉著竟然紅腫起來,瞇著眼收完剩下的玉米,一粒一粒裝進編織袋,一路拖回家,曬在屋檐下。
發黃葉稈送給養羊人家喂羊,新鮮玉米葉擼回家,與餅肥、木屑拌上堆肥菌,一層一層壓實,趁著高溫堆肥養地。提前拌上的一桶芝麻餅肥,已經發酵升起高溫,摸著燙手,想必兩三個月后,會收獲一桶高品質好肥。
盛夏里,不用肥料也能長得好的農作物,非紅芋莫屬。高溫高濕天氣下,紅芋葉片片水嫩,口感清甜,采摘作菜吃,蒸、煮、涼拌,都是最好的時候。過段時間,天氣冷下來,鮮紅芋葉不及現在的甜,葉片出老絲,口感上要差一些。
紅芋出葉勤,摘一片長一片,不知道累似的,為了保證結紅芋,不得不翻秧子,將扎根的紅芋藤掀開,攤在陽光下曬,以防它們光長葉不結芋。
紅芋葉揣成的窩窩,是拯救夏季茶飯不思的好吃食。早上采摘的紅芋葉非常水嫩,甚至可以不用水洗,露水將葉面洗得很干凈,何必浪費露水的好意。
鮮紅芋葉切成絲,撒少許面,手掌按壓擠出綠色汁液和面。芋葉水分大,全程不用加水,菜多面少,反復擠壓,糍成深綠色的面團,捏成窩窩,上鍋蒸熟。
一次蒸出七八個,夠吃一天,芋葉清香,好似夏季早晨呼吸進的第一口空氣,蒜泥加醋調成料汁,舀進紅芋葉窩窩里,像是晨下了雨,直接撲滅暑熱,特別開胃,一口氣能吃好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