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四十年的建設發展,我省開發區實現了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一步步跨越。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26家,2023年,全省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6.97萬億元、增長13.9%。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下一步,省發改委將按照全會提出的“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部署要求,用全新的理念視野謀劃定位,用全新的思路辦法破解難題,用全新的體制機制增強活力,不斷強化開發區產業支撐、空間支撐、設施支撐、服務支撐,把開發區建設成為改革的引領區、開放的先行區、創新的示范區、發展的動力區。
“一區一品”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2023年,全省開發區實現經營(銷售)收入6.97萬億元、增長13.9%。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企業產值比重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占全省的90%,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占全省80%以上,畝均稅收高于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12.3萬元。這些成績表明,開發區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對外開放的關鍵載體,有效發揮了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強化產業支撐,培優壯大特色產業,我省將把開發區產業發展納入省新興產業發展統籌部署推進,立足自身資源稟賦,選準發展方向,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思路,發揮滬蘇浙結對幫扶園區作用,選擇性地承接產業轉移,延伸產業鏈條,加快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改造提升傳統工業,“一區一品”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要充分發揮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比較優勢,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等要素,合理確定并謀劃一批適應性產業,以生態賦能提升產品附加值,為制造業貼上“綠色”品牌。
多種方式推動開發區“工業上樓”
強化空間支撐,提高節約集約水平,下一步,省發改委將聯動“標準地”、“畝均論英雄”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積極內部挖潛,推動平臺公司回購企業的零散用地,實現低價值的土地化零為整二次出讓,盤活低效閑置用地。鼓勵開發區通過加蓋原有低層廠房、改造原有多層辦公用房為多功能廠房、將園區低效用地企業置換等多種方式推動開發區“工業上樓”。
省發改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處于生態功能區的開發區應開拓思路、“借梯登高”,以跨區域開展園區合作、“反向飛地”等方式破解發展空間受限難題。
推動城區公共服務向開發區延伸
強化設施支撐,提升園區功能品質,下一步,我省將統籌開發區和相鄰社區、鄉鎮規劃布局與功能分區,推動城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開發區延伸,推動開發區創新平臺、孵化器、創意中心等在城區落地,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開發區圍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升級、公共創新平臺和企業服務平臺項目兩大方面,積極謀劃標準化廠房提標改造、智慧園區、屋頂光伏發電等涵蓋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的項目,打造一批可隨時推送的項目包,積極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國開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基礎設施貸款等融資渠道,將項目謀劃轉變成項目落地。
持續深化開發區“管委會+公司”改革
強化服務支撐,優化園區營商環境。省發改委將根據開發區“十四五”規劃、“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國土空間規劃和省十大新興產業“雙招雙引”方案,科學制定開發區發展目標,“一區一策”確定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擴大職住平衡試點,推廣合肥高新區、合肥經開區試點模式,推動“產城人”有機融合。
持續深化開發區“管委會+公司”改革,我省將厘清開發區與平臺公司、地方政府的職責邊界。常態化清單化對照學習滬蘇浙和北京亦莊等地先進做法,持續推出開發區創優營商環境舉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媛媛 實習生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