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國邊疆·青春聚力”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了前往云南磨憨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的征程。實踐團懷揣著對邊疆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和對民族團結的深刻理解,用他們的青春與熱情,為磨憨鎮的孩子們帶去知識與文化的滋養,搭建起一座連接不同民族心靈的橋梁,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磨憨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境山區鎮,聚集著傣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其中,傣族是磨憨鎮占比較大的主要民族之一,傣語和章哈作為傣族文化的瑰寶,一直是磨憨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免費向孩子們開放的課程。
語言橋梁啟智 共繪文化長廊
第一節課,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一道學習傣語。在這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室里,既有傣族小朋友對母語的親切感,也有漢族小朋友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渴望。勐臘縣縣級傣族章哈非遺傳承人依香旺老師,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教授小朋友們基礎傣語詞匯和日常對話。一句句“你好”“謝謝”,不僅搭建了語言交流的橋梁,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尊重多元文化的種子。這堂特別的課程,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共同深刻體會到了少數民族語言之美,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這一刻,語言的障礙被打破,不同民族之間的心靈距離被拉近。
章哈藝術傳承 共續民族文脈
實踐團成員與小朋友們一同踏入了章哈的藝術殿堂?!罢鹿笔俏麟p版納傣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罢隆奔磿?,“哈”即唱; “章哈”,直譯就是: 會唱歌的人。意譯為:歌手。章哈的另一層含義是指一種藝術表演形式。章哈已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是反映傣族生活、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內容的重要文化藝術。在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們不僅與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了章哈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還與小朋友們一起親身體驗章哈的魅力。隨著一首首經典章哈曲目伴奏的響起,小朋友們紛紛加入到表演中來?!睹利愢l村》《傣樓歷史與發展》《喜迎二十大》……大家用歌聲詮釋著對章哈藝術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向往。學習章哈,讓孩子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地域文化交融 共繪團結新景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一曲經典的黃梅戲《天仙配》選段緩緩流淌而出,原來是實踐團成員在課余時間為大家帶來了作為安慶特色文化名片的黃梅戲藝術。隨后,實踐團成員與授課老師共同為大家吹奏葫蘆絲。漢族小朋友與傣族小朋友手牽手,共同學習,共同歌唱。實踐團成員說道:“我們是56個民族同呼吸、共患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今天這場跨越地域與民族的文化盛宴,成為了連接不同民族情感的紐帶,讓彼此的心靈更加貼近?!?/p>
“現在的小朋友好多都不會說傣族語了,培訓班的免費開放,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文體活動,也讓民族語言和民族優秀文化的得以傳承,進而激發學生對自己民族語言、文化的感情?!币老阃蠋煴硎?。整個活動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始終秉持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理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
活動雖已結束,但實踐團成員們深知,這只是他們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邁出的一小步。未來,實踐團成員將繼續以青春之名,匯聚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強大力量,共同繪制出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美好藍圖。同時,實踐團成員呼吁更多的青年學子能夠關注邊疆地區的發展和文化傳承,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撰稿、攝影:王敏鈞 編輯:江偉 審核:沈志富 趙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