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后,已經全部返回國內。目前,科研人員正在對這次南極考察成果進行后續研究。
記者探訪極地大氣化學實驗室
極地大氣研究是此次南極考察的重要內容之一,科考人員完成了南極氣象觀測站點建設和運行維護、中山站大氣化學觀測等任務,并采集了相關的大氣樣品。
video
記者近日來到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大氣化學實驗室時,這里的工作人員正在對這些氣體樣品進行分析。大氣樣品中含有二氧化碳、甲烷、六氟化硫等不同氣體,濃度結果分析出來后,研究人員將其一一記錄下來,再與上一年數據進行比對,最終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記者了解到,全球的大氣甲烷自1983年開始有系統性記錄,我國的中山站觀測是從2010年開始,此后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持續跟蹤研究。
科研人員觀察中發現,除甲烷氣體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外,南極二氧化碳濃度也在逐年增長,從2010年到2022年,二氧化碳每年以1.9個百萬分比濃度在增長。
多種方式持續監測南極大氣變化
多年來,我國科學家對南極氣體開展了持續研究,監測獲取的觀測數據,對研究南極氣候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是如何收集的呢?
video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全球變化與極地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守棟:這就是我們在南極使用的空氣采樣器,我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南極每隔一周到兩周的時間,采集兩瓶像這樣的空氣樣品。采樣的時候是要操作這個儀器的,如果我在附近,我呼出的氣體就會被它采集進去,這樣就影響樣品的純度,所以架到5米的高度,采的是純凈的南極當地的空氣。
目前,我國南極大氣調查研究采取多種方式同時進行,分別是中山站實時在線監測,中山站現場采樣回國分析、考察船走航在線監測和衛星傳輸、北京實驗室實時監測等。
除了進行大氣成分監測外,中山站還要進行每日4次的地面氣象人工觀測和發報。這些數據要求在每天固定時間發回國內,再由中國氣象局上報到世界氣象組織。
記者了解到,我國2008年在南極中山站建立了大氣本底監測系統,持續對中山站周圍的溫室氣體、臭氧總量和黑碳氣溶膠等參數進行連續在線監測,并使用專業的儲氣瓶采樣,系統收集溫室氣體樣品,補充了我國在極地大氣化學研究領域的空白。
(總臺央視記者 王凱博 宋云研 薛建啟 劉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