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守著零錢通
·錢紅麗
幾年前,當我流露出對于自己風雨飄搖的晚年生活的苦悶時,同事云淡風輕一句:誰靠退休金活呢,你平時就要學會理財啊……
就她這一句,也不曾點醒我。想著都是工薪階層,各人能有多少積蓄用來理財呢?買一點基金,于我則是天花板級別的大膽行為了。多年過生,還都是虧損狀態。
同事大約屬骨灰級股票玩家,具體哪一年入市的,已不可考。她的殺伐決斷力非常人可比一一賣掉市中心僅有的一套學區房,款項全部投入股市,僅去年那樣的復雜形勢下,靜守唯一一支股票,一年后,飄紅的數字是我七年的工資數額。
同事目前租房而居,但她表現出的理財膽魄無人可及,注定是擁有大平層的人生。
一日日,在她的感召下,我不得審慎思考起自己的后路,核心宗旨不外乎圍繞“晚年如何過得體面”而進行。但,捫心自問,我何以承受得起賣房跳入股市這一千里走單騎的高風險行為?至今,連手機各項功能都研究不透的人,何談炒股?一個親戚一時沖動,將家庭所有積蓄全部投入股市,虧掉三分之二后,竟懷著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瘋狂借錢填充,差點將一個四囗之家毀掉。
有一朋友先生為某銀行高管。一日,終于克服掉談錢羞恥心理,虛心向朋友請教,讓問問她先生,目前有哪些安全有效且低風險的貨幣增值途徑。
不愧為資深金融專家,朋友先生一二三明白曉暢寫出數種針對我這種極度保守型人的理財建議。
我逐一照做以后,又還總是按捺不住蠢蠢欲動之心。一個早晨,當擰著一斤海水蝦從超市岀來,我鬼使神差拐進某國有銀行,逮著一名客戶經理單刀直入,表示想換點美刀的愿望。人家問,是孩子要留學嗎?我說,用來儲蓄。這名姿容美麗的女性大抵一眼辯識出我的無知,肝膽相照地對我普及了外匯知識,并提醒,美元利息雖然高于人民幣,但,其間的匯率震蕩也大,前后匯率差導致的縮水,甚至比不上定存人民幣劃算。最后,善良的她指路我去另一美元利息更高的合資銀行,適當換一點美元。
多年前,最懼怕兩件事:寄快遞,上銀行。如今,鑒于當下現實,不得不將“去銀行”這一恐懼克服掉。
前互聯網時代,各銀行不曾開發手機APP,存錢什么的業務,必須親自前往排號等待。每遇此情此景,我必煩躁抓馬,故,去銀行的次數以年記。每年年底,才去一次,將工資卡上的一年工資總和歸整一處定存起來。一次,銀行大姐替我這種懶散行為可惜,她熱心遞過一本針對中老年人的理財冊頁,建議我勤跑銀行,且丟下一句行話:你不理財,財就不理你!
十余年前,尚覺年輕的我,聽聞“中老年”這幾個字,深覺被冒犯一一仿佛“老”成為一種罪過。在少女時代便覺人活到三十歲就很不堪了。當年的我糊涂至極,面對金融專業人士的勸誡,也不曾及時醒悟,要么,賬戶上起碼也會多出一個零來。
回頭說換得的這一點美金,到期后,經由三番五次驗算出,確乎與那位銀行小姐姐所預言的,并非比存人民幣劃算多少。況且搭進去的時間成本,都不曾算在內了。
如今,我隔三差五打開銀行APP,但凡戶頭上冒出幾百元,立即轉去零錢通,且習慣翻翻零錢通的當日利息到賬數目??粗鹑赵鲩L的五六元,簡直莫大諷刺。究竟是怎樣的人生歷經徹底改變了我,連五六元的進項也不愿錯過了。
最安全的理財是國泰民安
·風舉荷
有沒有聽過一句廣告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其實后面還有一句彩蛋:你一理財,財離開你。
作為一棵肥壯的韭菜,我證明,后半句才是至理名言。
我是個中學時代數學長年徘徊在五六十分的學渣,也不知哪來的勇氣開始“理財”。
我的理財之路開啟得非常早,剛上班拿工資,就被柜員阿姨“忽悠”入局了。
二十年前,還沒有p2p、基金、債券這些玲瑯滿目的理財產品,連從存折取現金都需要排隊上柜臺,結果那位柜員阿姨皺著眉頭看了看我的存折,一幅很不滿意的樣子,“小姑娘不要天天亂花錢呀,你買新出的積存金業務吧,每個月存兩克金子錢,以后可以直接拿金條,也可以直接拿現金?!?/p>
我傻乎乎問她:“我為什么要買這個?”
她笑嘻嘻地答:“你工資又不高,隨便買兩件衣服就沒了,沒得花就不會買,而且你們年輕,穿什么都漂亮?!?/p>
總之被她成功唬住,真買了那款積存金產品。
我是2006年開始買的,當時一個月基礎工資只有980,每月2克金子要扣300,尚能承受。到2011年左右,每月積存金已經沖到了600,當時還沾沾自喜,覺得理財翻倍;慘劇來了,2014年開始金價一路狂跌,撐到2015年,因小朋友上幼兒園需用錢,就跑去銀行兌付了。
更精彩的來了!現場沒一個人聽說過這個產品……從大堂到柜員到小行長,沒一個人聽過這個產品!難道我要經歷真人版黃金大劫案?!
后來,行里打電話給支行,查半天才抱歉地說,有的有的,沒丟沒丟。
就這個細節,讓我對這家國有大行大為震撼,于是一把把那點積存金全兌付了。
我剛查了一下今天的金價,513.50/克。如果那點金子攢到現在的話……
其實也沒幾個錢,因為買的太少,哈哈哈。
第二次是主動理財,是我進軍股市了!
我有個師兄,是我們圈里的“神話”人物,靠炒股買了一套房換了一輛車。前幾年終于攢了點小私房錢,于是跟他軟磨硬泡,被考察了很久的人品,終于答應帶我上車。
然后YQ爆發了;再后來股市每天都在守衛3000點、2900、2800;更糟的是,賽道變了……目前,我正與師兄一同站崗在凌烈寒風中。
有時在想,這家該死的公司還不如像獐子島一樣,就說扇貝都游走了,讓我們死心。為什么每次補倉都是高位,好像在表演一首歌叫《下墜》。
師兄天天安慰我,不賣不虧,咱就坐等他們破產!
我現在總算明白了,理財這事,要不有規模效應,要不敢于玩杠桿。我們這些小老百姓,單純靠存錢理財獲利,利息還跑不過通脹和風險。就算有膽又有錢,其實也賺不到認知范圍之外的錢。而且就算那些身經百戰財富自由的人,不也有各種爆雷等著他們嘛。
小韭菜有小剪刀,大韭菜有大鍘刀,各有各的“刑具”等著“伺候”呢。哈哈,我真是心理陰暗。
有一位財經學家說的非常好,經濟活動本就是人類社會的集體行為。
一個人發財,或許和天時地利有關,也許和科技發展有關,但對咱普通百姓來說,最安全的理財,其實是國泰民安啊。
理財不如存款
·南窗
錢老師說做一期理財的策劃,我說可以……這些年來,大家踩過各種各樣理財的坑想必已經很豐富了,寫出來都是淚……
我大學專業學的經濟學,畢業后轉行干了媒體,但師友們大多還在金融行當。算起來,我投資理財也有十多年了,這十多年里,搞過的品種不可謂不豐富,從理財到基金,從私募到城投,乃至紅極一時的P2P、紙黃金,我都陸陸續續有所“涉獵”。從長期來看,得益于時代紅利和運氣好,沒有虧損。但是在單個投資上,所走過的路可謂非常曲折……
P2P早就被掃進時代的垃圾堆,也是無數人的血淚。但不少人應該還記得其盛行時,高達12%甚至18%的收益率,吸引了多少人入局……周期短,沒有額度限制,每日顯示收益,彼時,身邊甚至有熟識的人通過消費貸投入P2P。有人全身而退掙了錢,有人則在最后一班船上沒能下來。
基金曾是前兩年的寵兒,彼時千億基金經理甚至擁有明星般的待遇,有自己的粉絲團體……但投資是很殘酷的東西,大熱必死,過高的估值需要漫長的時間來修復,而操控一個小體量的盤,和上百億千億的資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墒?“殺瘋了”的資金哪里會考慮那么多?買漲不買跌是市場永恒的命題。當年入局的人,很多人的資金已深埋快兩年。算算自己,雖然也曾在20年和21年掙了一些錢,之后又狠狠填回去一部分。好在止損及時,平均到年度去并沒有虧。退場之后反省自己,明明已拿到了超額收益,為什么不能及時退出?貪婪是永恒的罪惡。
我有些大學老師是投資高手,身邊的同學很多在業內也很知名了。七八年前一次聚會中,我請教我那位財務高度自由的老師,現在到底買什么好?
老師告訴我四個字:定期存款。
我覺得他在開玩笑。當時我還年輕,精力旺盛,就連能薅一把羊毛的逆回購都不放過。炒紙黃金,有一次做多,但偏偏是空,空到了每克226元。我在240元左右割肉出場,從此再也不碰紙黃金。這半年,黃金大熱,我看著紛紛入場的年輕玩家,腦海里莫名其妙就浮現出《銀翼殺手》中的臺詞: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但這些,在股市里都不算事。這一點我謹遵了我一個朋友對我的勸導:不玩場內。
場內確實不適合我。同學群里有個從五十萬資金一度玩到兩千萬的牛人,不過,這三年我都沒在群里見過他說話了。
即使銀行存款,其實也遵循著風險與收益并存的原則,大行利率低,而廣大的網絡銀行、村鎮銀行的利率能高出一兩個點。五年前,某知名平臺控股的一家位于東北的網絡銀行,甚至給出了6個點五年期的驚天利率……如果當年存入,這筆錢剛好是今年到期。而今年,眼見五年期利率只有2個點了。
跟錢打交道的過程是最好的修煉。只有在面對真實的金錢和收益時,人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貪婪、恐懼、追漲殺跌、患得患失。面對過誘惑和欲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調整自己。潮漲潮落。這兩年,眼見得各種潮水退去,各種超額收益已不再有,其實這未嘗不是好事。風險需要出清,估值需要修復,而一切需要時間。
“財不理你”有時是一種幸運
·大蟲
說起理財,細數自己的歷史也算文明古國了。
當然,首先得擴大理財這個概念的外延。
比如,小學時廢紙在孩子們之間也是一種硬通貨。夏天的中午,有同學用納鞋底線拴著鹽水瓶從水井中打上來一瓶清冽的井水帶到學校。一張紙可以喝上一兩口,一瓶水能掙到十幾張紙,這就是一種理財。
雖然我沒掙到這筆財產,但是我忍住了喝水的欲望(根本原因是我沒有多余的廢紙),節流權當開源,勉強也算理財吧。
還有,三年級那年春節,我收到爺爺的五毛錢壓歲錢。眼看元宵節一過就要開學,父母連哄帶壓要沒收這筆錢,說是要用來填補我的學費。我頂住壓力將這筆巨款多焐了兩天,精神上的利息可觀,也能算一次成功的理財。
還是三年級,那年暑假我靠著洗碗從爺爺手里掙來了三毛八分錢,印象中這筆錢后來都被我換成了美味的冰棍。這種勞動報酬按理說不能算理財,但是考慮到年齡還小,可以放寬認定標準。
類似的理財事件還有不少。
但是如果把外延縮小,不用嚴格的、就用正常的標準來衡量,上述事件都不能算理財。那么,我的理財史可能就要從文明古國縮水成新加坡了。
我真正的理財可能是從存硬幣開始的。我剛上班的時候,大家花錢普遍是用現金,刷卡都不多。那時候我的理財意識就是存錢,但又實在沒有多余的錢存,于是就盯上了用現金時找回來的硬幣。把硬幣扔在一個抽屜里,過段時間攢夠十幾個了,就到銀行存進活期存折??上?攢了好幾個月,存到五十幾塊錢的時候,不記得因為什么事,這筆錢就被取出來用掉了。第一次理財宣告夭折。
后來,我就放棄理財了。工資打到卡里,需要用多少就去取,剩下的就躺在活期賬戶里,算是被動理財吧。我覺得,我這輩子的理財之路大概就是這樣走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八個字:“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边@八個字當時給我帶來的沖擊,大概不亞于血氣方剛的林平之面對“欲練神功,引刀自宮”八個字時的感受。
我終于找到了我沒有發財的原因,就是因為“我不理財”,我開始在心里琢磨要讓財理我,必須的。
2015年11月11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那天我在手機上開通了證券賬戶,雄心勃勃地開啟了我的股神生涯??上覜]選對日子,11月11日,當時正處在從“光棍節”換名“剁手節”的過程中。但不管是“光棍”還是“剁手”,都暗示了我的黯淡結局。
我選了幾支股票,盯了幾天,覺得已經從它們的漲跌中把握住了趨勢,瞅準它們下探時果斷買入。然后就是不斷盯盤,跌的時候心中祈禱趕快漲回來,漲的時候萬般糾結于落袋為安還是等待更大獲利。
我投入的不多,也就5萬塊錢,分布在三四支股票中。常常是每支股票獲利三四百元,我就拋售了,斷斷續續大概獲利了兩千多。我心中沾沾自喜,覺得就要積水為海了。
可惜,就像合肥話民歌《挖芋頭》中唱的,“事情突然發生了變化”,幾支股票突然掉頭向下。我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回來原價,中途也割肉換過股,但又掉進了新的坑。最后我的耐心實在不夠用了,而且擔心更大的虧損,終于在2017年1月17日清倉。算下來,除了吐完原來的獲利,又賠了五千多。
股票清倉后,我又回到被動理財的狀態。但是再聽到人談股票,我心中已經有了暗自驕傲的資本:“我也是為祖國證券市場做過貢獻的人啊?!?/p>
股神沒當成,但我對“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八個字的理解深入了:千萬別憑著熱情去理財,“財不理你”有時也是一種幸運,因為不理你的意思不只意味著不會照顧你,也包括不會霸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