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國際綠色航空發展論壇”在合肥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航空學會主辦,電動航空分會、航電與空管分會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聯合承辦;由西北工業大學、中國航空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安徽省交通運輸廳、航空工業合肥航太等單位聯合協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衛紅擔任大會主席。
此次論壇緊密圍繞“綠色航空”主題,多個國際組織負責人介紹了關于航空可持續發展的部署與戰略;多位院士和專家從噪聲與排放、飛行器設計、氫能動力、輕型結構材料、綠色機場建設等綠色航空關鍵領域作綜述報告;民用航空局、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專家從技術和監管兩個維度進行了新能源飛機專題交流。會議還設置能源與動力、智慧空管和電動分機三個并行分會場。本次論壇內容豐富、報告層次高,受到業內人士高度關注,200位嘉賓現場參會,近萬人通過直播平臺參與。
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姚俊臣主持開幕式。張衛紅院士,安徽省交通廳黨組書記、廳長聶愛國分別致辭。張衛紅指出,航空業面臨著清潔、智能、安全、創新等多方面挑戰,需要全球航空界人士凝聚力量、攜手共建綠色航空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共同促進新技術在綠色航空領域廣泛應用。此次大會是新冠疫情結束以來國際綠色航空領域召開的一次盛會,相信通過論壇搭建的平臺定能為綠色航空發展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貢獻更多專家智慧,探索出更加先進、可持續的航空發展路徑。
國際數字創新研究與教育網絡(INDIRE)創始人、國際綠色航空協會(以下簡稱:IAGA)發起成員Raafat Saade教授圍繞碳減排的可持續性與綠色航空之路進行了報告分享。他認為,在通過綠色航空的道路上必須堅持航空技術創新、碳減排策略、航空專業教育與培訓、以社會責任為中心、平衡創新與監管、全球合作。
國際民航組織(ICAO)航空環境環境保護委員會(CAPE)秘書處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官員Bruno Silva從ICAO向成員國提供能力建設指導、分享信息和最佳實踐等方面介紹了ICAO在推廣SAF方面所作工作。據介紹,ICAO關于SAF可持續性認證的框架已投入使用;第三屆ICAO航空和替代燃料大會(CAAF/3)將于11月20~24日在迪拜舉行,屆時將制定ICAO全球航空清潔能源框架;ICAO已于2022年6月啟動了旨在幫助成員國開發和部署SAF的培訓和支持計劃。
航空航天協會國際協調理事會(ICCAIA)、國際民航組織永久觀察員Dan Carnelly副理事長圍繞ICCAIA促進可持續航空發展的戰略和行動進行了分享。他表示,ICCAIA代表其會員協會覆蓋的航空制造商和供應商的利益,已經成立五十多年,最大的會員是歐洲航空航天與防務協會(ASD)和美國航空航空航天工業協會(AIA)。中國航空學會(CSAA)是新加入成員,歡迎中國的航空工業、中國商飛未來通過CSAA參與ICCAIA的各項工作。
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ICAS)理事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教授Dimitri Mavris介紹了ICAS在解決航空最關鍵問題方面的舉措,包括在其舉辦的兩年一次的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設置綠色航空相關議題,鼓勵各國航空專業組織將綠色航空設為優先工作領域。
無人系統規則制定聯合體(JARUS)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國際組織與創新學院執行主席劉浩教授圍繞無人駕駛航空器和綠色航空進行了報告分享。他指出,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UAS)在支持航空綠色發展方面具有巨大潛力。為推進綠色航空,他做出三項呼吁,一是建立國際綠色航空非政府組織,在IACO等政府機構之外,提供一個國際公共論壇,持續公開討論和自由交流思想,同時作為綠色航空相關研究、政策制定和合作的中心。二是促進跨多學科合作,鼓勵科學、技術、工程、法律、經濟和管理等各領域專家共同努力,加強對話合作,確保為實現綠色航空目標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三是擁抱創新,類似UAS這樣的解決方案將可為綠色航空做出重大貢獻。
各國際組織負責人分享環節結束后,進行“綠色航空關鍵技術領域綜述報告”。此環節分三部分開展,共邀請了9位國內外相關領域領銜的院士和專家作報告。
10月22日下午,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航空學會助理秘書長余策主持發布了“國際綠色航空協會(IAGA)倡議”。IAGA發起成員張衛紅院士介紹了組織的成立背景;北京理工大學教授Raafat Saade介紹了組織的職能;香港綠飛公司創始人許興利先生介紹了組織的構成并發出邀請。IAGA由包括楊鳳田院士、向巧院士、吳光輝院士、張衛紅院士、冷勁松院士,國際航空研究理事會創建人Joachim Szordruch教授等國內外50名專家,以及北航、中國航空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法國里昂中央理工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共同發起,旨在以“通過技術進步與全球合作促進航空可持續發展”為愿景,通過學術交流、產業合作、評審與獎勵、人才培養等工作,促進航空領域以清潔、安全、智能和創新的方式發展。
此次倡議的發布,既是中國在承擔綠色航空減碳減排責任方面做出的莊嚴承諾,也是贏得我國在未來國際綠色航空發展中更多話語權的一次成功實踐。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