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中國核學會承辦的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核能聚變·點亮未來”論壇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辦。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張紅文在致辭中指出,核聚變能研究工作為人類在選擇未來能源方面開辟了一條光明的道路,當前正處于由科學研究到工程實踐、商業應用的臨界點,日益成為國際科技競爭合作焦點。必須堅持自立自強,以我為主前瞻布局,保障能源安全,維護發展利益。必須堅持實干為要,持續在研發應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鞏固領先優勢。必須強化系統思維,從科研、工程兩端發力,探索“以任務需求為牽引的科研”和“以商業應用為目標的工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驗證,強化項目管理,盡快實現聚變能演示發電。必須堅持科產融合,以產業思維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提升項目建設工作質效,加快構建全產業鏈布局,打造科技、產業發展新高地。
科學技術部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副主任楊雪梅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就是聚變“點亮”的,她因聚變而生,因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而來。參與ITER計劃的十余年來,我國核聚變能研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在國際聚變領域由跟跑至部分技術方向領跑的高質量發展,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未來,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將繼續履行國際承諾,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加強國際聚變學術組織和學術會議的參與組織,鼓勵并選派更多人員積極“走出去”,進一步加強核聚變能研發的頂層設計,充分利用ITER裝置開展科學實驗,加快做好國內謀劃與布局,積極搭建國內合作交流平臺,進一步提升我國核聚變研發人才隊伍和工程技術力量的協同創新力度。
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建橋在致辭中指出,我國核能發展堅持“熱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戰略,經過不懈努力,取得重大成就。當前中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55臺,總裝機容量5700萬千瓦,在建機組22臺,規模全球領先。2022年,37臺機組在WANO綜合指數滿分,占世界總數的一半,核電安全運行水平世界領先,示范快堆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核聚變研究成績斐然。論壇邀請了國內聚變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學者,國際ITER組織與會作報告,希望借助本次論壇,面向聚變科技前沿,推動交流與合作,緊緊抓住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尋求創新發展力量,共同打造聚變技術發展新引擎,推動由聚變大國向聚變強國的轉變,為聚變點亮未來做出新貢獻。
論壇還邀請了10位院士和專家作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的報告為《對能源之源的討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的報告為《托起明天的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副總干事羅德隆的報告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最新進展》,中國核學會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分會理事長、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劉永的報告為《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發的進展、挑戰與展望》,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鐘武律的報告為《中國環流裝置簡介及實驗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國盛的報告為《EAST超導托卡馬克物理實驗研究進展》,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永華的報告為《J-TEXT托卡馬克物理實驗進展》,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王正洶的報告為《大連理工大學磁約束聚變理論與模擬研究進展》,西南交通大學聚變科學研究所首席教授、所長許宇鴻的報告為《中國首臺準環對稱仿星器(CFQS)研究進展》,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藍可的報告為《走向高增益聚變新時代》。
此次論壇展示了聚變核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分享了聚變核能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增強公眾對我國核聚變事業的認識,促進聚變核能領域學術交流、技術創新、產業發展與國際合作,加快聚變核能在能源領域的應用起到積極作用。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