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行走在位于滁州市的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舉目遠望,山巒疊翠,美景如畫,蜿蜒曲折的彩虹道串聯起青山綠水、古樸村落和眾多景點,猶如置身于山水畫卷之中。近年來,滁州市依托江淮分水嶺區域自然資源,串珠成鏈,建設風景廊道,打造皖東“千里畫廊”,發展全域旅游,帶動鄉村旅游基礎提檔、產業升級、服務增效,助力文旅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美麗風景道引來八方客
鄉村發展文旅,離不開路。這條皖東“千里畫廊”主線總長420公里,跨聯滁州市8個縣(市、區)、35個鄉鎮、119個行政村,串連全市100多個景區景點及鄉村文化場館。原本“藏在深山人不識”的寶藏景點,也因為這條路,很快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
井楠村盛產茶葉,尤以“西澗春雪”為盛。無數游客通過這條嶺上風景道,慕名來井楠村,他們不僅品嘗到以唐代詩人韋應物詩作命名的名茶,更體會到了詩中“幽草澗邊生”“黃鸝深樹鳴”的風情。被萬畝茶園溫柔環抱的井楠茗宿,如同一顆未加雕飾的明珠,引來無數旅人感受原生態的“茶村文化”。
一條路,為井楠村帶來了蝶變的內驅力。2023年起,井楠村堅持“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發展路徑,明確茶文化養生特色旅游村發展定位,和美鄉村建設不斷推進。依托江淮分水嶺風景道建設,南譙區構建起了立體式生態文旅圈,其中途經井楠村、孫崗村的“醉美茶道”成為“長三角自駕游示范目的地”重要體驗線路。
駕車從大墅高速口駛出,進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椒嶺風景線。不多時,就來到了大墅龍山旅游度假區。這里既有博物館,也有露營基地、民宿村等,是一處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全椒縣境內擁有“三山、兩河、三湖”,森林覆蓋率達40%。椒嶺風景線主廊道全長51公里,它像一條珍珠項鏈,串聯起“山、水、林、城”美景。
一嶺分江淮,一道看滁州。在這條風景道上,有千畝池杉、萬鳥齊聚的池杉湖濕地公園,有“華東呼倫貝爾”黃寨草場,有華東少見的“丹霞地貌”紅石峽,有“皖東西雙版納”之稱的皇甫山國家森林公園……四季之景各異,可滿足游客的不同“胃口”。
近幾年,滁州市圍繞江淮分水嶺風景道,舉辦了安徽自駕游大會、靜港營地首屆草原風箏節、山地自行車騎游邀請賽等文旅活動。以風景道沿線為重點,持續推進鄉村旅游配套服務建設,開發出“江淮分水嶺一碼游”電子導覽地圖。滁州江淮嶺脊線已被認定為首批“安徽省旅游風景道”,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自駕游客喜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打卡地。
從“吃、住、行、游、購、娛”各環節,滁州不斷延長“旅游+”“+旅游”產業鏈,建成鄉村旅游點、鄉村田園旅游綜合體、農耕文化體驗園、后備箱基地、民宿、農家樂等近千個,涌現出南譙井楠民宿、鳳陽小崗村宿、明光靜港營地、全椒瘋狂拖拉機農場和烏托邦營地等一批知名旅游產品,讓江淮分水嶺風景道頻頻“出圈”。
產業富民 享不完的生態紅利
“來安花紅”小巧玲瓏,形似蘋果,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種植“來安花紅”的歷史悠久。近年來,在當地有關部門的保護下,種質資源得到有效恢復,一直在外闖蕩的李迎軍看到了產業發展的前景。幾年前,李迎軍回到了家鄉來安,在毗鄰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復興林場流轉林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為了將特色種植產業做大做強,李迎軍與南京農業大學、滁州學院等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不斷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業精深加工,重點發展“來安花紅”果汁果醬、果脯、果醋等產業,進一步提升“來安花紅”的知名度。
一條風景道,萬家致富路。得益于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獨特優勢,李迎軍的“來安花紅”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他打算在逐步擴大“來安花紅”種植規模的基礎上,打造研學游基地,通過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體驗,讓游客喜歡來、留得住、玩得好。
以“打造百億小崗”為“龍頭”,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為“龍身”,8個縣(市、區)加快項目打包、加速產業布局,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這是滁州市謀劃鄉村振興工作的一條重要思路。
不只是“來安花紅”,滁菊、施集茶葉、艾草、食用菌、甜葉菊、碧根果等農特產品正借力風景道提升影響力、拓展銷路,實現規模擴大、效益提高。依托風景道建設,現已開發各類鄉村旅游商品100多種,發展鄉村旅游電商直播基地20多個,5000余戶農戶變商戶,帶動就業近10萬人。
據了解,2023年以來,滁州鄉村游累計接待游客3934萬人次、旅游收入306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沿線119個重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引領全市全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串珠成鏈”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瑯琊山文嶺段感受蔚然深秀、曲徑通幽;到定遠-鳳陽龍嶺段領略丹霞赤壁、大明文化;去明光軍嶺段觀賞湖光山色、無際草原;徜徉全椒慢嶺段品味田園秀色、靜謐時光……
滁州堅持順應自然、因地制宜、注重生態、融入山水原則,全長420公里的風景道,形成定遠-鳳陽龍嶺段、明光軍嶺段、南譙松嶺段、全椒慢嶺段、來安紅嶺段、天長鬘嶺段、瑯琊山文嶺段等七個特色區段,道路面設置獨具滁州特色的標識和彩色瀝青綠道,推動公路由“交通線”變成“風景線”。
滁州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立足區位優勢和江淮分水嶺區域資源特色,建設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打造一條生態道、景觀道、休閑道、產業道、富民道。
以江淮分水嶺風景道提質升級為引領,滁州培育十大特色文旅集聚區,構建“一道兩核十區”的文旅發展格局,不斷放大“江淮分水嶺的星空”“二十四節氣里的滁州味道”等文旅品牌效應,推動文化傳承新發展,促進文化產業消費新升級。
“在建設風景道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首位,不但不會破壞原有的環境,還讓美的地方更美,美化了村莊環境,提升了旅游風貌,帶動了社會主體投資的積極性?!背菔形穆镁窒嚓P負責人介紹。
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一時游”到“四季游”,從“一業旺”到“多業旺”,隨著江淮分水嶺風景道的全面建成和不斷升級,帶動了沿線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為全面賦能鄉村振興創造全新機遇和廣闊路徑。經過幾年的發展,路通了、美了,產業逐漸多了,村民逐漸富了,形成了田園景觀化、鄉村景觀化、設施旅游化的發展格局。
下一步,滁州市將充分發揮風景道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進相關產業“+旅游”深度融合,推動現有景區景點和鄉村旅游主體提質升級,因地制宜打好“主題牌”,走好“特色路”,著力把鄉村旅游規模做大、產品做精、環境做美、品牌做響、產業做強,全面提升鄉村旅游發展質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圖片由滁州市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