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麓,黟縣“桃花源里”的一個小村莊。
沒有威嚴矗立、雕琢精美的牌坊,沒有肅穆森嚴、慎終追遠的祠堂,與周邊火火爆爆的宏村、西遞相比,這里顯得靜悄悄的。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心人,來徽州尋夢,走進關麓,你能在它的冷清中感受到一種春花落地般的凄婉迷離,在它的寂寞里讀得一份秋林盡染的矜持從容。
不知是哪一位八卦先生卜居的結果,關麓的風水真好。武亭山宛如巨龍逶迤而行,尾巴甩在村后,一條潺潺小溪沿村曲曲彎彎,村頭有甘泉一口,說是喝了能長壽。著名的“西武雄關”在村之東麓,關麓或許得名于此。黟縣通往安慶、江西的古驛道,亦從這里經過,所以又叫“官路”。
青山隱隱,碧水長流,粉墻黛瓦,牛耕犬吠。關麓猶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開。這畫卷上的點睛之筆,當屬建于清代中期,被稱為“關麓八家”的八棟古宅了。關麓以汪氏為大族。那位在徽州名聲赫赫的“汪公大帝”——汪華,就是他們的老祖宗。據《官路汪氏族譜》載:關麓始祖系越國公汪華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到了清乾隆時期,這里出了個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為令鑾、令鐸、令鋠、令鈺、令鑣、令鐘、令錄(lù)、令鍠、就是關麓八家,昭敩公為八家始祖。
“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汪氏子孫一如徽州人的傳統路數,大都外出經商做生意。村口古道邊,有多少揪心斷腸的送別場景: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長亭短亭,關山重重……一旦發達了,賺足了銀子,便回老家蓋房子,而且要連在一起。每家自成一體,各有廳堂、天井、花園,但門戶皆通,回廊、樓道互相聯結,而且每家每戶都極盡考究,彰顯出家族當年的顯赫。這種連體建筑在聚族而居、十分講究宗法血親的徽州古村落中也極為罕見。迷宮一般的古宅,精心設計的“大宅門”,堪稱徽派建筑的巔峰之作。于是,有人便放言:關麓是研究徽州宗族制度的一把鑰匙。有道是:千年之冢,不動一抔 ;千年之族,未嘗散處;千載譜事,絲毫不紊。
“八家”古民居為何如此設計?眾說紛紜,仁智各見。有的說是徽州人勤儉持家習性所致,把八家住宅聯成一體,以利節省屋墻和地基;也有的認為,舊時族風家規森嚴肅穆,如此,便于管教八房兒媳,年邁的公婆可以足不出戶,無須日曬雨淋便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名山尚富金銀色,環墻猶聞雅頌聲”。當年這里的主人可不是整天吃著喝著,盤算著家里有多少錢財的冬烘土財主。且不說近6000平米的大屋里,正廳小院的風格迂異、“三雕”的華美富麗,那一個個宅子的名稱便讓人感到書香四溢、文風徐來:武亭山居、涵遠樓、吾愛吾廬、雙桂書屋……徽商的“賈而好儒”可略見一斑?!案欢滩豢删?徒積財貲何益乎?”讀書入仕才是第一等好事,要不后人怎么將其稱為“中國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館”呢?
輕撫那暗紅色、斑駁陸離的案幾、條桌,稚童孺子的瑯瑯書聲仿佛穿過時空裊裊而來,這里走出的清代著名書畫家汪曙、汪烈,可曾在此揮毫作畫,繪就丹青?就傳統的人生意義而言,不能不認為汪氏營造“八家”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揣著大把的銀兩,退隱故鄉,將山壑林泉濃縮于壺天之中。庭院深深幾重,吟詩賦詞,作文繪畫,品茗飲酒,把玩古董。既傳承了中國隱逸文化的精神,也符合徽州人沉穩、內斂、守拙的氣質特征。
“千年屋,百家主”。當年風雅倜儻的主人如今已變成躬耕田地的農民。老屋昔日的輝煌,對他們而言,也成了一個遙遠的、幾近湮沒的記憶。一位老人看著我們穿堂過屋,嘴里喃喃地說:好東西都弄光了,弄光了。精美的雕梁上,當年懸大紅燈籠的鉤子,如今掛著臘肉咸鴨、成串的紅辣椒、黃玉米;雅致的書齋里,擺放著農具、雜物;砌豬圈的那塊大青石,該不會是當年美輪美奐的碑刻吧?繪彩描金的畫棟窗欞,至今鮮妍未褪,依稀地告訴我們這里的昨夜星辰昨夜風。聽說關麓將作為一個旅游地重點開發,而且也動作起來了。這是件好事,但愿能“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的肌理與風貌。
誠如一位學者所言:深厚的文化沉淀,展示的是一種落花的矜持與自尊。
(許若齊)
【橙美文】關麓八家今何在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4-11-25 10:15:19
關麓,黟縣“桃花源里”的一個小村莊。
沒有威嚴矗立、雕琢精美的牌坊,沒有肅穆森嚴、慎終追遠的祠堂,與周邊火火爆爆的宏村、西遞相比,這里顯得靜悄悄的。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心人,來徽州尋夢,走進關麓,你能在它的冷清中感受到一種春花落地般的凄婉迷離,在它的寂寞里讀得一份秋林盡染的矜持從容。
不知是哪一位八卦先生卜居的結果,關麓的風水真好。武亭山宛如巨龍逶迤而行,尾巴甩在村后,一條潺潺小溪沿村曲曲彎彎,村頭有甘泉一口,說是喝了能長壽。著名的“西武雄關”在村之東麓,關麓或許得名于此。黟縣通往安慶、江西的古驛道,亦從這里經過,所以又叫“官路”。
青山隱隱,碧水長流,粉墻黛瓦,牛耕犬吠。關麓猶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開。這畫卷上的點睛之筆,當屬建于清代中期,被稱為“關麓八家”的八棟古宅了。關麓以汪氏為大族。那位在徽州名聲赫赫的“汪公大帝”——汪華,就是他們的老祖宗。據《官路汪氏族譜》載:關麓始祖系越國公汪華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到了清乾隆時期,這里出了個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為令鑾、令鐸、令鋠、令鈺、令鑣、令鐘、令錄(lù)、令鍠、就是關麓八家,昭敩公為八家始祖。
“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汪氏子孫一如徽州人的傳統路數,大都外出經商做生意。村口古道邊,有多少揪心斷腸的送別場景: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長亭短亭,關山重重……一旦發達了,賺足了銀子,便回老家蓋房子,而且要連在一起。每家自成一體,各有廳堂、天井、花園,但門戶皆通,回廊、樓道互相聯結,而且每家每戶都極盡考究,彰顯出家族當年的顯赫。這種連體建筑在聚族而居、十分講究宗法血親的徽州古村落中也極為罕見。迷宮一般的古宅,精心設計的“大宅門”,堪稱徽派建筑的巔峰之作。于是,有人便放言:關麓是研究徽州宗族制度的一把鑰匙。有道是:千年之冢,不動一抔 ;千年之族,未嘗散處;千載譜事,絲毫不紊。
“八家”古民居為何如此設計?眾說紛紜,仁智各見。有的說是徽州人勤儉持家習性所致,把八家住宅聯成一體,以利節省屋墻和地基;也有的認為,舊時族風家規森嚴肅穆,如此,便于管教八房兒媳,年邁的公婆可以足不出戶,無須日曬雨淋便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切皆在掌控之中。
“名山尚富金銀色,環墻猶聞雅頌聲”。當年這里的主人可不是整天吃著喝著,盤算著家里有多少錢財的冬烘土財主。且不說近6000平米的大屋里,正廳小院的風格迂異、“三雕”的華美富麗,那一個個宅子的名稱便讓人感到書香四溢、文風徐來:武亭山居、涵遠樓、吾愛吾廬、雙桂書屋……徽商的“賈而好儒”可略見一斑?!案欢滩豢删?徒積財貲何益乎?”讀書入仕才是第一等好事,要不后人怎么將其稱為“中國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館”呢?
輕撫那暗紅色、斑駁陸離的案幾、條桌,稚童孺子的瑯瑯書聲仿佛穿過時空裊裊而來,這里走出的清代著名書畫家汪曙、汪烈,可曾在此揮毫作畫,繪就丹青?就傳統的人生意義而言,不能不認為汪氏營造“八家”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揣著大把的銀兩,退隱故鄉,將山壑林泉濃縮于壺天之中。庭院深深幾重,吟詩賦詞,作文繪畫,品茗飲酒,把玩古董。既傳承了中國隱逸文化的精神,也符合徽州人沉穩、內斂、守拙的氣質特征。
“千年屋,百家主”。當年風雅倜儻的主人如今已變成躬耕田地的農民。老屋昔日的輝煌,對他們而言,也成了一個遙遠的、幾近湮沒的記憶。一位老人看著我們穿堂過屋,嘴里喃喃地說:好東西都弄光了,弄光了。精美的雕梁上,當年懸大紅燈籠的鉤子,如今掛著臘肉咸鴨、成串的紅辣椒、黃玉米;雅致的書齋里,擺放著農具、雜物;砌豬圈的那塊大青石,該不會是當年美輪美奐的碑刻吧?繪彩描金的畫棟窗欞,至今鮮妍未褪,依稀地告訴我們這里的昨夜星辰昨夜風。聽說關麓將作為一個旅游地重點開發,而且也動作起來了。這是件好事,但愿能“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的肌理與風貌。
誠如一位學者所言:深厚的文化沉淀,展示的是一種落花的矜持與自尊。
(許若齊)
關麓,黟縣“桃花源里”的一個小村莊。沒有威嚴矗立、雕琢精美的牌坊,沒有肅穆森嚴、慎終追遠的祠堂,與周邊火火爆爆的宏村、西遞相比,這里顯得靜悄悄的。如果你真是一個有心人,來徽州尋夢,走進關麓,你能在它的冷清中感受到一種春花落地般的凄婉迷離,在它的寂寞里讀得一份秋林盡染的矜持從容。不知是哪一位八卦先生卜居的結果,關麓的風水真好。武亭山宛如巨龍逶迤而行,尾巴甩在村后,一條潺潺小溪沿村曲曲彎彎,村頭有甘泉一口,說是喝了能長壽。著名的“西武雄關”在村之東麓,關麓或許得名于此。黟縣通往安慶、江西的古驛道,亦從這里經過,所以又叫“官路”。青山隱隱,碧水長流,粉墻黛瓦,牛耕犬吠。關麓猶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開。這畫卷上的點睛之筆,當屬建于清代中期,被稱為“關麓八家”的八棟古宅了。關麓以汪氏為大族。那位在徽州名聲赫赫的“汪公大帝”——汪華,就是他們的老祖宗。據《官路汪氏族譜》載:關麓始祖系越國公汪華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到了清乾隆時期,這里出了個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為令鑾、令鐸、令鋠、令鈺、令鑣、令鐘、令錄(lù)、令鍠、就是關麓八家,昭敩公為八家始祖?!笆臍q,往外一丟”,汪氏子孫一如徽州人的傳統路數,大都外出經商做生意。村口古道邊,有多少揪心斷腸的送別場景:楊柳依依,芳草萋萋,長亭短亭,關山重重……一旦發達了,賺足了銀子,便回老家蓋房子,而且要連在一起。每家自成一體,各有廳堂、天井、花園,但門戶皆通,回廊、樓道互相聯結,而且每家每戶都極盡考究,彰顯出家族當年的顯赫。這種連體建筑在聚族而居、十分講究宗法血親的徽州古村落中也極為罕見。迷宮一般的古宅,精心設計的“大宅門”,堪稱徽派建筑的巔峰之作。于是,有人便放言:關麓是研究徽州宗族制度的一把鑰匙。有道是: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年之族,未嘗散處;千載譜事,絲毫不紊?!鞍思摇惫琶窬訛楹稳绱嗽O計?眾說紛紜,仁智各見。有的說是徽州人勤儉持家習性所致,把八家住宅聯成一體,以利節省屋墻和地基;也有的認為,舊時族風家規森嚴肅穆,如此,便于管教八房兒媳,年邁的公婆可以足不出戶,無須日曬雨淋便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切皆在掌控之中?!懊缴懈唤疸y色,環墻猶聞雅頌聲”。當年這里的主人可不是整天吃著喝著,盤算著家里有多少錢財的冬烘土財主。且不說近6000平米的大屋里,正廳小院的風格迂異、“三雕”的華美富麗,那一個個宅子的名稱便讓人感到書香四溢、文風徐來:武亭山居、涵遠樓、吾愛吾廬、雙桂書屋……徽商的“賈而好儒”可略見一斑?!案欢滩豢删?徒積財貲何益乎?”讀書入仕才是第一等好事,要不后人怎么將其稱為“中國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館”呢?輕撫那暗紅色、斑駁陸離的案幾、條桌,稚童孺子的瑯瑯書聲仿佛穿過時空裊裊而來,這里走出的清代著名書畫家汪曙、汪烈,可曾在此揮毫作畫,繪就丹青?就傳統的人生意義而言,不能不認為汪氏營造“八家”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揣著大把的銀兩,退隱故鄉,將山壑林泉濃縮于壺天之中。庭院深深幾重,吟詩賦詞,作文繪畫,品茗飲酒,把玩古董。既傳承了中國隱逸文化的精神,也符合徽州人沉穩、內斂、守拙的氣質特征?!扒晡?百家主”。當年風雅倜儻的主人如今已變成躬耕田地的農民。老屋昔日的輝煌,對他們而言,也成了一個遙遠的、幾近湮沒的記憶。一位老人看著我們穿堂過屋,嘴里喃喃地說:好東西都弄光了,弄光了。精美的雕梁上,當年懸大紅燈籠的鉤子,如今掛著臘肉咸鴨、成串的紅辣椒、黃玉米;雅致的書齋里,擺放著農具、雜物;砌豬圈的那塊大青石,該不會是當年美輪美奐的碑刻吧?繪彩描金的畫棟窗欞,至今鮮妍未褪,依稀地告訴我們這里的昨夜星辰昨夜風。聽說關麓將作為一個旅游地重點開發,而且也動作起來了。這是件好事,但愿能“修舊如舊”,保持原有的肌理與風貌。誠如一位學者所言:深厚的文化沉淀,展示的是一種落花的矜持與自尊。(許若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