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安徽馬鞍山的孫明慧奶奶今年70歲,一頭銀發的她在年輕人扎堆的健身房十分引人注目,她熟練地在不同器械和健身項目間轉換。從2021年7月開始進入健身房進行力量訓練,孫明慧一直堅持至今。啞鈴、杠鈴輕松玩轉,引體向上、俯臥撐動作標準驚呆年輕人。最近,孫明慧勵志健身的故事火爆全網,不少網友贊嘆不已:“狀態碾壓20歲的我”……孫明慧說,現在馬甲線練出來了,手臂上的肌肉線條也越來越明顯,“我要健健康康的,在變老的路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p>
走進健身房,“征服”年輕人
練瑜伽,騎單車,去健身房,“1954年出生的孫明慧,在退休后并未讓生活陷入單調?!拔冶容^喜歡嘗試新鮮事物,50多歲時看到別人練瑜伽,跟著去學了一年。60歲時又對騎單車感興趣,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拿到車就一股氣騎了十幾公里?!?br/>
走進健身房,是源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澳菚r我還在工廠上班,在工人俱樂部第一次看到了健身,教練看我體形勻稱,就跟我說可以來試試?!蹦鞘?989年,因為教練的這句話,孫明慧踏進了俱樂部,開始接觸健身動作,甚至還參加健美比賽拿了獎。練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因為工作等原因,后來就中斷了健身。
退休后的孫明慧閑不住,她沒有選擇安逸,而是主動尋求改變。2021年2月,她來到三亞開始了旅居生活。由于退休金不夠覆蓋生活的全部開銷,孫明慧找了一份保潔的工作。在機緣巧合之下,又在當地一家健身館有了兼職工作的機會。時隔多年,她再次走進了健身房,重新拾起健身的習慣。
憑借著30多年前的基礎和記憶中的健身動作,孫明慧很快找到健身房的運動節奏,并且在網上學習汲取健身教程“干貨”,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加強練習。堅持一段時間后,她看到鏡中的自己,肌肉線條更加流暢了,形體上有了肉眼可見的變化,瞬間自信滿滿,“我做引體向上和俯臥撐的時候,很多人都很驚訝,我是怎么做到這么標準的?!?br/>
馬甲線、二頭肌、背闊肌輪廓清晰可見,在70歲的孫明慧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力量感。一米七的身高,體重保持在118斤,肌肉線條緊致,讓很多年輕人都羨慕不已?!敖∩磉@件事上我對自己有要求,有句話說,動作不對等于白費?!睂O明慧來說,健身最重要的就是力求動作標準,不搞花架子;其次是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肌肉需要休息,但也不能間隔太長時間,需要保持一個連貫持續的節奏?!?br/>
今年,孫明慧回到馬鞍山,繼續每天到健身房“打卡”的日常。夏天戶外溫度高,騎行太熱,她選擇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在健身房。肩、胳膊、胸、背闊和臀腿五個部位循環練;啞鈴推舉、高位下拉、青蛙趴等動作到位堪稱“模版”,每次鍛煉一個多小時對她來說剛剛好。孫明慧告訴記者,老年人的飲食和年輕人不一樣,要少油少鹽少糖,因為常年健身,她每天雞蛋吃得比較多,要保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
“在變老的路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二三十歲的人忙著收藏健身視頻,六七十歲的人則忙著在健身房鍛煉“擼鐵”?!拔乙毜轿也荒芫殲橹?,要健健康康的,在變老的路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痹诤芏嗑W友眼里,孫明慧勵志自律的健身日常是他們的目標,她的堅持激勵著每一個人去追求更加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2014年9月,孫明慧參加了一場“百人萬里騎行活動”,歷時45天從東北的黑瞎子島出發一路向南騎行六千三百多公里,最終到達海南?;貞浧疬@段經歷,孫明慧依然佩服自己當年說走就走的勇氣,“那一年我60歲,算是第一次參與這種長途騎行,過程很難忘,很震撼?!彪S后幾年,孫明慧走過川藏線、滇藏線……騎行讓她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到沿途的旖旎風光,在一次次挑戰中充實了自己。
在戶外、在健身房,孫明慧隨時“見縫插針”地健身;拍視頻、學剪輯,在自己的賬號上記錄分享鍛煉全過程……健身三年,孫明慧活力四射的生活狀態不僅感染著身邊人,也收獲了一大撥粉絲網友,帶動不同年齡層的人重新燃起運動健身的熱情,其中不乏跑到健身房向她虛心請教的。對性格直爽的孫明慧來說,任何事情都可以活到老學到老,年齡不是限制自己的理由,年輕人可以做的她未嘗不可,“也有人留言問我,這么大年紀了,‘擼鐵’可以嗎?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健康,我來健身追求的是‘穩’,只要動起來就會有改變?!?br/>
孫明慧說,老年人的肌肉流失比較快,適當鍛煉可以維持肌肉健康,但沒有進過健身房、缺乏健身基礎的,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器械練習?!袄夏耆隋憻捯苛Χ?、適可而止,健身過程也要循序漸進?!睂O明慧告訴記者,平時在健身房里使用各種器械,自己只使出七成左右的力,很多初學者會把全部力量用上去,這是非常不推薦的,極有可能沒達到效果反而傷害自己。此外,每天的鍛煉時間也不宜過長,每次1小時左右,每組動作之間都要休息?!白钪匾氖桥囵B自己堅持健身的意識?!?br/>
“只要愿意,什么時候健身都不晚。希望看到更多的人動起來,讓自己更健康?!睂O明慧會繼續堅持下去,她想告訴所有人,無論年齡多大,只要心懷夢想,勇于嘗試,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