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字臉,鼻梁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說話慢條斯理。若不是一身工作服,眼前溫文爾雅的吳文兵看上去更像一名學者。吳文兵是中車長江銅陵車輛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轉向架主管工藝師。平時,同事們最容易找到他的地方是生產一線,車間里時刻都有不少“疑難雜癥”等著他解決。從業二十多年,憑借著刻苦鉆研,吳文兵從一名普通技術員逐漸成長為一名技術專家和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為鐵路貨車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年,他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中車長江銅陵車輛有限公司是國內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部件專業化生產基地,其生產的車軸、輪對、轉向架等鐵路配件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鑒于公司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良好的口碑,去年10月,一家歐洲企業主動找到他們,希望提供一批歐標轉向架產品。
“歐標產品與公司平時生產的產品的技術要求不同,且任何進入歐盟國家的鐵路產品必須具有歐盟的TSI認證證書?!眳俏谋嬖V記者,這批產品不僅需要專門研發定制,還要通過TSI認證,難度較大。但想到這批產品能夠成為打開歐洲市場的一條有效通道時,吳文兵迎難而上,毫不猶豫地承擔了此次研發任務,帶領技術團隊連續攻關兩個月,設計出符合各項技術要求的產品,并一次性通過審查認定,順利獲得TSI認證證書。等項目確定后,就可以批量生產,直接發往歐洲。
創新是技術的靈魂。對于畢業后便一直從事技術工作的吳文兵來說,無論是在剛開始的數控維修,還是后來的產品研發以及領銜勞模工作室,他都一直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作為自我要求,并憑此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
“這些年,遇到最大的挑戰是為一家客戶設計開發窄軌自導式轉向架?!眳俏谋貞?,在研發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于轉向架的副構架組裝問題。為了使產品能夠達到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可控性,吳文兵帶領團隊反復修改設計方案,不斷進行模擬實驗,最終在國內首創整體鑄造結構副構架工藝,使車輛運行更加平穩的同時,運行速度更是大大提升。這一工藝不僅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配套設計出的副構架專用組裝檢測胎也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近年來,吳文兵帶領團隊先后完成了數十個出口輪對和轉向架項目,為企業增加產值3億余元,并設計開發出14項創新產品、23項工藝革新。由他領銜的工作室也先后獲國外授權發明專利2項、國內授權發明專利22項、國內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01項。去年,中國國家鐵路集團公司企業標準《鐵路車輛LZ50鋼坯及車軸》發布,他便是主要起草人之一,還被評為安徽省職工創新競賽“金點子”。
練就絕活,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離不開毫厘之間追求卓越的極致。每天,吳文兵都要查驗無數工作數據,他告訴記者,很多新產品還在試制中,如果有偏差就會影響制造結果和產品質量,所以要保證生產過程受控可靠,一點不能馬虎。寶貴的休息時間里,吳文兵也總在埋頭琢磨技術上的事?!皠撔虏灰欢ㄊ菑臒o到有,把每個步驟想深想透,總會有新發現,困難就能迎刃而解,這就是創新?!眳俏谋f,他將繼續帶領團隊瞄準難題,用勞動書寫價值,以匠心筑就夢想。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吳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