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6月26日上午召開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10月自然資源部批復我省開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以來,我省圍繞“一降兩掛三提升”改革目標,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安徽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方成介紹,2023年全省耕地面積超過8340萬畝,較上年增加約20萬畝,連續3年實現凈增加。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較上年下降5.5%;省級以上開發區建成率、工業固投強度、工業畝均稅收同比分別提升4.6%、5.4%、6.0%。
取得這些成效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一盤棋統籌,我省多部門聯動協作的創新管理模式。
方成介紹,我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健全完善“規劃管控、計劃調節、標準控制、市場配置、政策激勵、監測監管、考核評價、共同責任”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落實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三生”空間布局。聚焦項目用地“一件事”,健全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制度。建立省轄市-縣(區)-開發區分級分類考核、評價制度。
安徽樹立節約集約用地導向,創建土地效益評價體系。從經濟、社會、生態和管理等4個維度設置8項指標,創建土地效益評價體系,作為評判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核算的主要依據。堅持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相結合,讓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精準配置給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高、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好項目。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中,我省加強全程包保服務,建立耕地保護新機制。以重大建設項目不占、少占耕地為切入點,探索建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全程包保服務機制,把節約集約用地理念貫穿在規劃設計、選址選線、土地供應、施工建設、竣工驗收等項目全生命周期,采取多部門會商、多方案比選、多效益權衡,從源頭上破解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占用耕地比重高的難題。
對項目用地,安徽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產業項目節約集約用地新體系。推行項目用地預審選址綜合論證,實施“用地清單制”、“標準地”供應和“雙合同”監管,實行用地計劃指標分類保障,讓畝均效益高的項目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優的土地要素保障。嚴格用地標準管控和節地評價及應用。創立“一碼關聯、一碼管地”“健康體檢+土地管家”等管理新模式,初步實現產業項目全程節約集約用地。
我省還加強“園區—單元—項目”一體化管理,打造產業園區節約集約用地新模式。優化產業園區空間布局,合理布局“三生”空間,促進園區空間節約高效。優化單元配置,強化規劃條件管控,健全產業準入標準,加強土地立體空間利用,提高單元用地效益。強化項目集約用地,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健全工業用地多元化供應和分割轉讓,運用財政稅收政策工具,激勵市場主體提高開發率和容積率,打造產業園區多尺度節約集約用地新模式。
為保障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改革高效推進,我省構建了多方協同的共同責任機制,營造節約集約用地良好氛圍。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管理新體制。實行月通報、季調度、半年小結、年度考核機制。建立“1+16+14”省、市、縣(示范縣)協作聯動制度。加強府院、府檢聯動和行政司法、行政刑事銜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市場主體、行業商協會等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節約集約用地的良好氛圍。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新聞附件】
“一降兩掛三提升”:降低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推進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村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規模與農村人口減少數量掛鉤,實現工業用地強度和效益提升、耕地保護面積和質量提升、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質量和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