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婷
臘月總是格外忙。忙啥?忙著迎接新年。
除了掃除、采買,重要的是為了自身的口福而操勞著。東家西家忙得團團轉,家里頭廚房窗戶剛開了條小縫,那些誘人的食物香氣立馬“四處逃竄”,聞聞,好饞人!
小時候,臨近春節那幾天,回到小鎮,到處可見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街坊鄰居們逛街采買,扛著大包小包歸家,而婆婆媽媽們在廚房里干活,汗珠掛在額上,卻仿佛永不知疲倦,她們守著熱氣騰騰的灶頭,就像守著甜如蜜的生活。
首先,要包年粽。南方人逢年過節,“粽子”似乎比“餃子”更受歡迎,年夜飯上我們要吃煎粽子,初二、初三走親訪友拜年的時候,粽子也是最好的“回禮”。小鎮上常見的粽子個頭挺大,有枕頭般大小、分量十足,香氣也是滿滿的。
案板上撂了厚厚一疊粽葉,青翠欲滴、還冒著新鮮的草木香,一捆麻繩沾了水濕漉漉地,還有滿桶糯米放在一旁,那糯米早就被淘洗干凈,在水里泡發,此時看起來尤其像一粒粒雪白的珍珠,這樣的糯米是很溫馴的,它們與鮮美的咸五花肉、花生、綠豆、花豆、板栗等各種好料和和美美地待在一起,被長輩們包進粽葉皮里,然后用麻繩兒捆緊了,下鍋慢燉,久燜出真味。
剛出鍋的粽子特別軟糯,豆餡酥爛、五花肉已然入口即化,那絲絲瘦肉也香得很,吃一口粽子,嘴角也會流油。
接著,就該蒸發糕了。
取大米磨漿,沖入酵母緩慢發酵,最后拌入紅糖,倒在不銹鋼淺盆里上鍋蒸熟,蒸好的發糕切出來可見一個個豆大的孔洞,嘗一口又松又軟,那甜絲絲早就從舌尖印到了心里。
小時候,每年正月初一起床,總會看到母親站在油鍋旁小心翼翼地“煎發糕”。發糕切片,小火煎香,那叫一個香酥甜美,吃了還想吃?!俺粤税l糕,新年發發發!”這是家鄉人樸素的愿望,也是新年里一句祝福。
還要做“粉利”,新年吃喝都講究好意頭,粉利、粉利,寓意大吉大利。
選黏性低的大米適量,浸泡一夜后打磨成米漿,將米漿用紗布過濾,去水,得到光滑的米面團,再把面團搓成圓柱狀入蒸鍋,隔水蒸熟,香糯的粉利條就制作完成了。
吃粉利時,切成薄片,放油鍋與肉絲、芹菜、蔥花、生菜碎同炒,一份咸、鮮,富有嚼勁的“炒粉利”即刻上桌。
還有“炸魚腐”“米花糖”……各種各樣的新年吃食,五花八門的美味享受。家鄉人過年,最先撫慰的是肚子里的“饞蟲”。
肖復興說過,年的味道,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豐簡由人,自己動手方能體會。年的儀式感和過年的心情以及對團圓期盼的心愿,也都體現在傳統的儀式之中。
我覺得,年的溫暖與幸福,首先是在舌尖味蕾上感受到的,吃好喝好,這個年過得安樂,面對嶄新的日子,人們齊聚一桌侃侃而談,臉上的期盼與快樂,根本遮不住。
【橙美文】新年忙吃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4-02-04 12:44:12
·甘婷
臘月總是格外忙。忙啥?忙著迎接新年。
除了掃除、采買,重要的是為了自身的口福而操勞著。東家西家忙得團團轉,家里頭廚房窗戶剛開了條小縫,那些誘人的食物香氣立馬“四處逃竄”,聞聞,好饞人!
小時候,臨近春節那幾天,回到小鎮,到處可見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街坊鄰居們逛街采買,扛著大包小包歸家,而婆婆媽媽們在廚房里干活,汗珠掛在額上,卻仿佛永不知疲倦,她們守著熱氣騰騰的灶頭,就像守著甜如蜜的生活。
首先,要包年粽。南方人逢年過節,“粽子”似乎比“餃子”更受歡迎,年夜飯上我們要吃煎粽子,初二、初三走親訪友拜年的時候,粽子也是最好的“回禮”。小鎮上常見的粽子個頭挺大,有枕頭般大小、分量十足,香氣也是滿滿的。
案板上撂了厚厚一疊粽葉,青翠欲滴、還冒著新鮮的草木香,一捆麻繩沾了水濕漉漉地,還有滿桶糯米放在一旁,那糯米早就被淘洗干凈,在水里泡發,此時看起來尤其像一粒粒雪白的珍珠,這樣的糯米是很溫馴的,它們與鮮美的咸五花肉、花生、綠豆、花豆、板栗等各種好料和和美美地待在一起,被長輩們包進粽葉皮里,然后用麻繩兒捆緊了,下鍋慢燉,久燜出真味。
剛出鍋的粽子特別軟糯,豆餡酥爛、五花肉已然入口即化,那絲絲瘦肉也香得很,吃一口粽子,嘴角也會流油。
接著,就該蒸發糕了。
取大米磨漿,沖入酵母緩慢發酵,最后拌入紅糖,倒在不銹鋼淺盆里上鍋蒸熟,蒸好的發糕切出來可見一個個豆大的孔洞,嘗一口又松又軟,那甜絲絲早就從舌尖印到了心里。
小時候,每年正月初一起床,總會看到母親站在油鍋旁小心翼翼地“煎發糕”。發糕切片,小火煎香,那叫一個香酥甜美,吃了還想吃?!俺粤税l糕,新年發發發!”這是家鄉人樸素的愿望,也是新年里一句祝福。
還要做“粉利”,新年吃喝都講究好意頭,粉利、粉利,寓意大吉大利。
選黏性低的大米適量,浸泡一夜后打磨成米漿,將米漿用紗布過濾,去水,得到光滑的米面團,再把面團搓成圓柱狀入蒸鍋,隔水蒸熟,香糯的粉利條就制作完成了。
吃粉利時,切成薄片,放油鍋與肉絲、芹菜、蔥花、生菜碎同炒,一份咸、鮮,富有嚼勁的“炒粉利”即刻上桌。
還有“炸魚腐”“米花糖”……各種各樣的新年吃食,五花八門的美味享受。家鄉人過年,最先撫慰的是肚子里的“饞蟲”。
肖復興說過,年的味道,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豐簡由人,自己動手方能體會。年的儀式感和過年的心情以及對團圓期盼的心愿,也都體現在傳統的儀式之中。
我覺得,年的溫暖與幸福,首先是在舌尖味蕾上感受到的,吃好喝好,這個年過得安樂,面對嶄新的日子,人們齊聚一桌侃侃而談,臉上的期盼與快樂,根本遮不住。
·甘婷臘月總是格外忙。忙啥?忙著迎接新年。除了掃除、采買,重要的是為了自身的口福而操勞著。東家西家忙得團團轉,家里頭廚房窗戶剛開了條小縫,那些誘人的食物香氣立馬“四處逃竄”,聞聞,好饞人!小時候,臨近春節那幾天,回到小鎮,到處可見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街坊鄰居們逛街采買,扛著大包小包歸家,而婆婆媽媽們在廚房里干活,汗珠掛在額上,卻仿佛永不知疲倦,她們守著熱氣騰騰的灶頭,就像守著甜如蜜的生活。首先,要包年粽。南方人逢年過節,“粽子”似乎比“餃子”更受歡迎,年夜飯上我們要吃煎粽子,初二、初三走親訪友拜年的時候,粽子也是最好的“回禮”。小鎮上常見的粽子個頭挺大,有枕頭般大小、分量十足,香氣也是滿滿的。案板上撂了厚厚一疊粽葉,青翠欲滴、還冒著新鮮的草木香,一捆麻繩沾了水濕漉漉地,還有滿桶糯米放在一旁,那糯米早就被淘洗干凈,在水里泡發,此時看起來尤其像一粒粒雪白的珍珠,這樣的糯米是很溫馴的,它們與鮮美的咸五花肉、花生、綠豆、花豆、板栗等各種好料和和美美地待在一起,被長輩們包進粽葉皮里,然后用麻繩兒捆緊了,下鍋慢燉,久燜出真味。剛出鍋的粽子特別軟糯,豆餡酥爛、五花肉已然入口即化,那絲絲瘦肉也香得很,吃一口粽子,嘴角也會流油。接著,就該蒸發糕了。取大米磨漿,沖入酵母緩慢發酵,最后拌入紅糖,倒在不銹鋼淺盆里上鍋蒸熟,蒸好的發糕切出來可見一個個豆大的孔洞,嘗一口又松又軟,那甜絲絲早就從舌尖印到了心里。小時候,每年正月初一起床,總會看到母親站在油鍋旁小心翼翼地“煎發糕”。發糕切片,小火煎香,那叫一個香酥甜美,吃了還想吃?!俺粤税l糕,新年發發發!”這是家鄉人樸素的愿望,也是新年里一句祝福。還要做“粉利”,新年吃喝都講究好意頭,粉利、粉利,寓意大吉大利。選黏性低的大米適量,浸泡一夜后打磨成米漿,將米漿用紗布過濾,去水,得到光滑的米面團,再把面團搓成圓柱狀入蒸鍋,隔水蒸熟,香糯的粉利條就制作完成了。吃粉利時,切成薄片,放油鍋與肉絲、芹菜、蔥花、生菜碎同炒,一份咸、鮮,富有嚼勁的“炒粉利”即刻上桌。還有“炸魚腐”“米花糖”……各種各樣的新年吃食,五花八門的美味享受。家鄉人過年,最先撫慰的是肚子里的“饞蟲”。肖復興說過,年的味道,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豐簡由人,自己動手方能體會。年的儀式感和過年的心情以及對團圓期盼的心愿,也都體現在傳統的儀式之中。我覺得,年的溫暖與幸福,首先是在舌尖味蕾上感受到的,吃好喝好,這個年過得安樂,面對嶄新的日子,人們齊聚一桌侃侃而談,臉上的期盼與快樂,根本遮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