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記者從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情況(第十八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3年以來,省自貿辦會同47家成員單位、3個片區以及13個聯動創新區發揮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試驗田”作用,探索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引領性標志性的創新成果,帶動全省主要開放經濟指標提級進位,有力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大局。
安徽位居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第7位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截至2023年底,累計形成19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2項為全國首創,10項在全國復制推廣,7項入選商務部研究院2023年全國創新案例。
科技領域創新方面,率先構建服務自主創新的全周期管理機制。合肥片區在全國率先推行 “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開展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和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探索科創企業信用(信用貸)票據融資新模式,設立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推動科創要素轉化為真正有益于市場發展的生產力,帶動安徽位居全國區域創新能力第七位。
首位產業創新方面,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探索以制度創新賦能產業發展的實踐路徑,圍繞服務汽車首位產業,蕪湖片區發行全國首單10億元汽車金融公司綠色金融債券,落地全國首筆“再貸款”供應鏈債權憑證保理融資業務;全國首推“全額風險代償”供應鏈金融服務,建設全球首個汽車數字化涂料色彩實驗室,創新高技能人才引培路徑,推動“四鏈”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政務服務創新方面,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緊扣市場主體需求,把重商、安商、親商、暖商、護商各項工作做實做細。蚌埠片區首推內河運費扣減新模式,已為企業扣減運費100余萬元。開展行政審批“極簡化”試點,做到同類事項平均承諾辦理時限全國最短。探索打造長江航運綜合服務新模式,航運政務審批事項辦結時間壓縮86%。
2023年前11個月進出口額1798.6億元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持續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成效顯著,成為推動全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支撐。
“新三樣”加速出海,深入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行動,2023年前11個月(以下統計時間相同),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額1798.6億元、同比增長9.7%,分別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幅9.7、1.2個百分點,帶動全省進出口總量躍居全國第九、中部第一,帶動全省進出口增速躍居全國第七,穩居長三角、中部第一,增速在全國前十大外貿大省中居首位。帶動全省機電產品出口3297.6億元、同比增長23.3%,占出口總值的68.4%。其中電、光、鋰“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364.9億元、同比增長16.5%。
“強磁場”效應凸顯,以“投資安徽行”為統攬,打造定向聯系外商、磁吸海外投資的“天下徽商圓桌會”“??蛨A桌會”等品牌。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55.2億元、同比增長30.8%,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全省40.8、20.5個百分點。
“雙循環”融通內外,著力打造高水平開放樞紐,推廣“聯動接卸”“直裝直提”等模式至合肥港及沿江一類口岸,開通全省首條集裝箱外貿直航航線(蕪湖—俄羅斯)。首次開通合肥至芝加哥(洛杉磯)、倫敦2條“第五航權”執飛航線,啟用長三角國際航空合肥物流分撥中心,合肥國際貨運航線增至8條(芝加哥、洛杉磯、仁川、大阪、阿姆斯特丹、達拉斯、紐約、布魯塞爾)。開行至連云港海鐵聯運班列,推進“鐵路快通”模式應用,暢通中歐班列出運快速通道。中歐班列(合肥)全年累計開行868標準列、同比增長13%。
長三角首個量超協同創新中心成立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制度高地和開放先行優勢,推動片區主導產業“鏈條化集聚”“集群式發展”。
清單化推進實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等主導產業開放創新試點舉措,建立全國首個型材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立長三角首個量超協同創新中心。
推動優質企業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政策擴面增量,全省納入政策范圍的企業已有370多家,居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開展“貸投批量聯動”模式試點,形成“批量推薦”“貸投聯動”“風險補償”三大機制,累計為887戶科創企業提供“股+貸”聯動支持368.86億元。探索跨境融資服務新模式,推出全功能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開展服務貿易項下信保融資場景創新,首次為國際貨運代理企業提供信保融資支持。實現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常態發行,助力34家創新主體融資5.3億元。
推動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加快研發飛地、創新平臺、政策標準區域協同,推廣“江海聯運”“離港確認”“共艙管理”等新模式,深化安徽與沿海、沿江港口合作,推動制度規則“軟聯通”、要素使用互聯互通。建設“一帶一路”重要節點,探索“海鐵空”聯運、中歐卡航專線“門到門”物流服務等創新模式,共建共享新亞歐聯運通道。全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進出口3809.3億元,同比增長22.7%,占全省外貿的51.6%。
安徽營商環境得分與口碑均居全國前十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圍繞提升發展“軟實力”,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整體優化,為爭創一流積累了經驗。近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3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主要調查結果,安徽營商環境得分與口碑均居全國前十。
加快形成公平競爭的制度體系,試點出口貨物知識產權狀況預確認,實現無障礙“秒放”通關。推行跨境人民幣繳稅服務,非居民企業境外稅款繳納入庫時間壓縮至半天。探索“一碼管地”,大幅縮短企業辦事周期并節省測繪成本。探索新型研發機構股權投資改革,引入外部投資超50億元。
逐步完善法治保障體系,協同推進安徽(合肥)創新法務區建設。發揮國際商事法律綜合服務中心作用,探索涉臺民商事案件“訴調解紛”新機制,實現涉臺民商事案件辦理業務流程再造。建立安全生產“輕違不罰”制度和監督執法企業線下免查清單制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服務。
多措并舉優化涉外營商環境,大眾學院首批26名學生成為德國大眾的“種子工程師”。探索建立境外職業資格認可清單制度,擴大境外人才在自貿試驗區執業范圍。推進國際學校、國際門診建設,引入國際商保直付系統,打造國際商業醫療保險結算“綠色通道”。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