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當皖江文化“弄潮兒”
    來源: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張晨 分享到 2023-11-17 09:37:48

    地處長江支流青弋江畔的蕪湖古城,夜色下人潮涌動,熱鬧非凡。 本報通訊員 胡彩喜 胡欣宇 攝

    11月2日,長江馬鞍山市薛家洼段船舶往來穿梭,秋景如畫。本報通訊員 張明偉 攝

    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是兩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在長江文化的龐大體系中,皖江文化是安徽這片土地上人文與地理、情感與地緣相交融的文化,既有擁抱大江大海的創新開放,又有凝聚皖山皖水的和合從容。

    八百里長江橫貫安徽,安慶是皖江流經的第一個城市,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串珠成鏈,兼容并蓄,錯位聯動,而其形成的皖江文化圈,又向南、北輻射至合肥、滁州、宣城等地,形成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大系統。那些閃耀在長江邊的人文歷史之光,值得我們久久凝望。皖江文化的創新創造、開放包容、詩情畫意、浪漫自由,正轉化為當代熠熠生輝的文化風景。

    文明之光

    ——皖江文化是荊楚吳越的“中堅橋梁”

    長江、淮河,把安徽劃分為淮河以北、江淮之間和皖南地區三大區域。如果試圖從地貌的角度概括,那么淮河文化是平原文化,徽州文化是山文化,皖江文化是江文化。

    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離不開大江大河。這條大江邊,閃耀著讓華夏兒女自豪的人類文明曙光。

    游客從“凌家灘”高速道口駛下,驅車15分鐘,就抵達了一座閃耀華夏遠古文明火光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省內唯一一座建在大遺址上的博物館正在施工,加速打造安徽新的公共文化地標。這座位于長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成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實證,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年代再向前提早300年至500年。先民打磨出一個繽紛瑰麗的玉器世界,經過當代“文化+”“數字+”創新創造,正化作當代“皖江故事”里的中華文化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

    從人類發展史、人類文明史和文化史來說,皖江地區在全國極具特色。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介紹,從繁昌人字洞亞歐地區迄今最早的人類遺址到宣城水陽江流域舊石器地點群和巢湖柳家2號遺址,從和縣龍潭洞晚期直立人到東至華龍洞古老型智人和巢湖銀山早期智人化石,舊石器時代的多項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實證了安徽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含山凌家灘、潛山薛家崗等新石器時代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則實證了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豐盈的母親河長江,與黃河一道,將中華農耕文明推進到人類社會的極高水準。凌家灘大遺址,發現了5000多年前的碳化稻殼。沿江而行,問巴山蜀水、訪荊楚之地、閱吳越故土,稻殼的遺跡均有存在。改造自然獲得了豐富物質資料,為“共飲一江水”的先民繁衍生息和文化創造提供堅實支撐。伴隨經濟中心南移,依托發達的農業、工商業,通江達海、聯通天下的大江兩岸,發展出絢麗多姿的工藝瑰寶。玉器、絲綢、茶葉、瓷器、建筑、文房四寶等,充盈皖江文化寶庫。

    青銅的發現和使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天門鎮木魚山遺址、鳳凰山金牛洞遺址等眾多青銅器和采冶銅遺址,讓銅都歷史綿延三千余年。皖南一帶的古銅礦遺址,和安徽境內出土的眾多青銅器,豐富了我們對淮夷方國和吳、越、楚等文化的認識?!鞍不罩圃臁敝?,自古照耀家國天下。水運便利的馬鞍山后來利用長江斷裂帶的特殊饋贈——鐵礦資源,成為馳名海內的冶金“江南一枝花”。

    氣象萬千的長江文化聚集帶,印證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安徽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安徽大學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認為,皖江地區起到上承荊楚、下連吳越的橋梁作用,擁有傳承有序、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山野質樸等共同特征。

    文脈之始

    ——皖江區域極具個性的風貌成就“高峰之作”

    山高水長,峰巒競秀。農耕生產、商貿水運、文教工藝、多彩民俗,在大江邊搖曳生姿,在時空中縱橫交織,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經濟、社會文化復合體,涵養出人們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繽紛浪漫的文藝哲思。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人們對李白在長江上游寫的《早發白帝城》耳熟能詳。但大家也同樣熟悉:“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7次到訪當涂,《望天門山》即創作于李白與當涂的第一次相遇。

    陸游從鎮江逆流而上,到達銅陵時,總結近十天的行程,“自離當涂,風日清美,波平如席,白云青幛,遠相映帶,終日如行圖畫”,到了宿松境內,陸游目睹了有“江中絕島”之稱的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入蜀記》中的這一片段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取名《游小孤山記》,廣為人知。

    當代的人們,看見峭拔溫婉的皖山皖水,就能想起“孔雀東南飛”“陋室銘”“醉翁亭記”“游褒禪山記”等傳世名篇;放眼皖江貫穿的文化地理版圖,看到的是九華山、天柱山、天門山、敬亭山、秋浦河、桃花潭、杏花村等熟悉的地名。

    “縱觀中國文學藝術史,長江邊直抒胸臆的名作名篇不勝枚舉?!瘪R鞍山市關工委副秘書長、地方文化專家吉太耘介紹。

    流傳千古的還有鏗鏘的戲曲聲腔。池州儺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匯集了從夏商到近代的眾多文化信息?!八拇蠡瞻唷边M京,為國粹京劇的產生打下基礎。發源于皖鄂交界處的采茶調傳至安慶市后與本地方言相結合,成就了當今蜚聲海內外的藝術瑰寶黃梅戲。

    明代中期以來,桐城學派大興,主張文道合一,把唐宋八大家文章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時人有“天下文章盡歸桐城”之說。江小角認為,與長江沿岸的其他文化相比,獨占清代文壇盟主地位的桐城派,是我國文壇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歷時最久的文學流派,堪稱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力、競爭力、自信力的典型地域標本。

    故鄉在合肥的包拯,立朝剛毅,清正為民,鐵面無私,他的施政理念和高風亮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精華。包公的故事與形象,在藝術化、典型化的加工中代代增輝,長久駐留于人們的精神家園,成為一筆值得當代人大力挖掘利用的豐厚文化遺產。

    遺存豐厚、精神閃光、詩文成派。而今,文旅融合,共建共享,優化供給,全力守住和闡釋皖江的文化“個性”,讓人們在八百里皖江邊游目騁懷,思接古今,領略自然之美,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時代之潮

    ——皖江地區文化資源融入“現代場景”

    長江奔流向大海,“弄潮兒”盡顯風采。

    近代開埠通商往往是沿長江而上。沿江而成的工商布局利用長江工業用水和物資運輸之便,造就許多工商業重鎮,形成舉足輕重的長江經濟帶。

    位于長江邊的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均誕生于此。

    近現代以來,以蕪湖為中心的“皖江文化圈”迅速拓展,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蕪湖開埠通商,工商業發達,文人聚集,文化興盛,蕪湖城里也擁有了眾多以“皖江”為名的建筑、活動等。

    奔涌的長江也吹響為著民族獨立、人民幸福的斗爭號角。渡江第一船紀念館,坐落在蕪湖長江之濱,以“渡江第一船”“中國船舶簡史”“紅色村”三個主題,激勵后人長風破浪、勇敢向前。位于巢湖之濱的渡江戰役紀念館,以翔實的史料展陳,“打撈”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紅色記憶,不僅成為合肥市的新地標,也是安徽省紅色旅游的新典范。

    皖江文化蘊含著博大精深、不斷演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最好的保護是讓文化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浸潤人們的精神世界。

    馬鞍山薛家洼等地煥然一新,再現天藍岸綠、臨水親水的千古生態文明;蕪湖古城使出“繡花”功夫,打造融合多種業態的新“城市會客廳”;研學游引導年輕人,從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逛到銅官山·1978文創園,沉浸觸碰“青銅之魂”……大量文物、遺跡、遺址、歷史景觀正隨著皖江城市的發展一幀幀地“活”起來,為當代安徽人的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游憩、審美以及教育等價值體驗。

    “皖江地區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要全方位推動文獻整理、文物保護、文化實踐、文旅產業等建設的頂層設計,并為規劃實施提供可靠的組織保障?!苯〗钦f。吉太耘則總結認為,要以皖江文化的精神,弘揚現代文化的正氣;以皖江文化的經典,提升現代文化的繁榮;以皖江文化的特色,推進現代文化的創新。(記者 晉文婧 吳曉征)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