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建筑與文學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晨 分享到 2023-11-17 09:31:45

      作者:張軍利(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傳統建筑與文學有著奇妙的關聯。建筑中豐富多彩的文學語言,寥寥數語便能突破建筑表現的局限,達到意與境的統一,并與建筑相得益彰,形成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景觀。這種關系,為審視和理解中國文化和審美觀念,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值得當代文學家與設計師共同思考。

      文學如何疊加于傳統建筑

      建筑重物質,文學重精神,分處藝術的兩極。兩者看似毫不相干,卻有著奇妙的關聯。對比中西方傳統建筑,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文學在建筑上的疊加,在中西方建筑體系中是不均衡的。

      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繪畫,只有少數紀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內容又常常是記敘性的,作為對雕塑、繪畫的補充。而中國傳統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實踐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疊加經驗,創造了楹聯、匾額、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種嵌板刻字、紋樣紋飾等品類齊全、形式多樣的疊加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不僅強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這些建筑中的文學基因,無論從數量、質量上,還是廣度、深度上,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建筑體系。

      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形成,絕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厚重的中國傳統文化?!罢Z言學之父”索緒爾曾公開贊嘆:“漢字是我所見過,全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敝袊鴤鹘y建筑中文學語言的大量疊加,與漢字獨特的個性密不可分。漢字作為一種表意性文字,具有長于表意、文法自由、書寫靈活、高度藝術化的特點,恰好可以彌補建筑作為一種具象藝術,難以表述語義的欠缺,兩者聯袂呈現,創造了意蘊無窮的想象空間。漢字的書寫藝術——書法的加持,更是為文學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外形條件。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各有風韻,篆書敦圓蒼茫、隸書工整精巧、草書瀟灑奔逸、行書流動自如、楷書清麗娟秀,可根據建筑需要,因時因地靈活融入。漢字這種獨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為文學融入建筑創造了條件。

      中國傳統社會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文人雅士,把創作激情投向自然、歷史、人文,當然也包括建筑。他們登高望遠,往往“游目騁懷、胸羅萬物”,引發對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這些文人騷客、士族階層,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甚至身體力行,直接參與建筑營造,建立了文學與建筑的耦合性,為文學融入建筑創造了主體條件。

      王羲之的名作《蘭亭集序》,書法造詣固然無與倫比,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體現出的造園思想,絲毫不亞于書法?!按说赜谐缟骄X,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庇谑?,曲水流觴成為中國山水園林的營造范式,流傳至今并傳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傳統建筑,是園林建筑,就連“園林”一詞,也源自詩作。早在西晉張翰的《雜詩》中,就有“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一說,從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稱謂逐漸被“園林”一詞替代,并傳播到海外,成為中國式山水建筑的通用叫法。英國園藝學家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曾著書《中國:世界園林之母》,記錄了他在中國考察的見聞,其中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中國乃世界園林之母”的觀點,得到世界園藝界的廣泛認同。

      園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參與下營造的,從一開始,就自帶詩情畫意的文學基因。白居易建造了履道里宅園,和它相距不遠的,是唐朝名相裴度的集賢里莊園,兩人為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賢來往頻”,“百余步地更相親”。王維建造的輞川別業,可以說是唐代最出名的“民宿”,這是一個集住宿、餐飲、采摘、垂釣、游覽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莊園。王維還專門寫了一本詩集——《輞川集》,介紹自己的別墅之景。王維同母親在輞川別業生活了14年,且俱終葬于這綠水青山環繞的風水寶地。唐中期名臣李德裕設計的平泉山居,是他的心靈家園,他一生遺留的數百首詩中,有八十幾首提到平泉山居,足見該園在他心中的位置。后來,有些文人干脆“跨界下?!?,成為職業的造園師,如明代杭州的陸疊山,上??h的張南陽、松江的張南垣,以及著名的造園家計成、李漁等。其中上海豫園出自張南陽之手。張南垣生養四子,都能傳父術,其中張然最為知名,曾被聘為清朝皇家總園林師。

      不同于西方建筑的單體性特點,中國傳統建筑自一開始就不是以單體建筑為目標,而是將亭臺樓閣、館軒齋室等多樣化的建筑單體,相互連接配合,形成具有強烈時間感和序列性的建筑群體,宛如一幅在大地上徐徐展開的畫卷,其中的空間起承轉合、動線曲折迂回,人在其中行走,達到峰回路轉、移步異景的體驗。這種時間感和序列感,使文學語言在建筑上可以得到主次分明、清晰流暢的表達,為文學融入建筑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物質載體。

      名著加持 建筑生輝

      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建筑經文學浸潤后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筑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最能說明這種關系。

      公元653年,位于江西洪州(今南昌)的滕王閣竣工,起初并沒有多大名氣。直到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大宴賓客,少年才子王勃應邀赴宴,他當場寫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震驚四座。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漁舟唱晚”“雁陣驚寒”“關山難越”“萍水相逢”等名句,很快傳揚八方,滕王閣之名連同其區位、形制、建筑形態,也隨之傳遍四海??梢哉f,是這篇著名駢文,成就了滕王閣的聲名。甚至在它問世后的1000多年間,經歷了屢毀屢建,直至1989年第29次重修,重建者仍然以《滕王閣序》為參照進行選址、建筑造型、內部布局和細部裝飾,足見在世人心目中,這篇名作已經成為滕王閣的靈魂,任時光流轉,亙古不變。

      與滕王閣一樣,四大名樓中的其他三座,也因文學而聞名遐邇?!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處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贝揞椀摹饵S鶴樓》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詩歌,得益于名作的傳播效應,黃鶴樓早已成為兩江歷史重鎮武漢的地標建筑和城市符號,游人必去的打卡之地。朗朗上口的《登鸛雀樓》,老少皆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娮魃l出強烈生命力,已然成為鼓舞人們奮發進取的名句,至今仍然膾炙人口。而岳陽樓的生命,早已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借岳陽樓抒發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在人們傳頌他的千古名句,感嘆他那博大、曠達、高逸的胸襟的同時,也激發了對岳陽樓這座建筑由衷的向往,使之終成一代名樓。

      紹興蘭亭,本為一座寂寂無名之亭,東晉王羲之等人在此舉行祓禊活動,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王羲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使得蘭亭名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鼻榫叭诤?,美得像一幅山水畫。這首詩使蘇州寒山寺成為蘇州十景之一,每到新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到寒山寺敲鐘,懷古祈福。

      中國傳統建筑講究立意在先,立意的好壞,對建筑的成敗至關重要。蘇軾曾說“意到筆隨”,詩圣杜甫也稱“意匠慘淡經營中”,可見“意”的作用之大。立意是指建筑藝術意境的創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文學是這種藝術意境的靈感重要源泉之一。

      幾個字、一段話乃至一部作品,都可成為建筑的立意。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的情思,曲水茅亭取意“蘭亭流觴”的佳話,高臺樓閣則取意仙山瓊閣的意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大觀園,園中建筑與居住其中的主人性格、情趣相互契合。瀟湘館,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而怡紅院則是至情至性的富貴閑人寶二爺的住所,院外粉墻環護、綠柳周垂,院內“西府女兒棠”爭艷,真正做到了“建筑因人而設,人因建筑而立”。盡管小說是虛構的,但作者對其中建筑描述之細致、刻畫之深入,卻在人們心中立起了一座真實的大觀園,魂牽夢繞、揮之不去。于是,建筑學家根據書中描述,繪制成圖,在北京、上海兩地各建造了一座大觀園,游人紛至沓來,為兩地平添一道風景。

      楹聯與匾額

      文學與傳統建筑的疊加,形式靈活多樣,內涵豐富多變,其中尤以楹聯和匾額最有特色。

      “楹”指古建筑明間前部門前的兩根柱子,“聯”指聯句或聯語,是由兩個工整的對偶句構成的獨立語句,其本質特征是對仗。楹聯,是懸掛在傳統建筑楹上的聯句,集文學、書法、篆刻藝術于一身。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人物之口說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指出楹聯是山水景致的生色之筆。清末楹聯家吳恭享曾道:“山川祠宇,非借文人之題詠,即名勝亦黯然寡色?!睂㈤郝摰淖饔锰岬较喈數母叨?。在浩如煙海的楹聯作品中,有許多文辭優美、意境深邃的佳作,可與詩詞曲賦等經典作品媲美。

      中國園林建筑是在文人的直接參與下營造的,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色彩,好的楹聯,可以起到點題立意、情景交融的作用,成為“景眼”。

      北宋文學名家蘇軾長于詩詞,又善于撰寫楹聯,尤其是他為名山大川所題的楹聯最為有名,如:

      云涌樓臺出天上;

      風搖鐘磬落人間。

     ?。ā夺街芄珡R八卦亭聯》)

      詩筆離騷亦時用;

      文章爾雅稱吾宗。

     ?。ā逗香枇_屈子祠聯》)

      傳統建筑借助楹聯,用直觀生動的實景,暗喻間接的虛境,可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間。揚州史公祠種植了大量的梅花,其中有一副楹聯:

      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

      上聯中的“梅花”,既借代梅花嶺,又比擬史可法的民族氣節猶如梅花般高潔,同時象征著明亡時史可法的“泣血”淚,具有三層寓意。下聯“二分明月”出自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此處既指代揚州人,又比擬史可法可鑒日月的耿耿忠心,寓意深刻,喚起觀者對史公的敬仰和追思。

      黃鶴樓前廳正門柱上的楹聯,是清朝名臣張之洞所題,此聯氣勢磅礴,雄渾豪邁,將該樓從漢晉到唐宋間的興廢歷史和憑吊留墨都納入句中。游人到此,駐足誦聯,心曠神怡之感油然而生,達到了“景以典故生色,典故因景長存”的互洽效果: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明代是楹聯普及的重要時期。明朝的幾代皇帝、官僚以及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大都是楹聯家,如朱元璋、朱棣、徐達、解縉、于謙、沈周、祝允明、唐寅、湯顯祖、董其昌、史可法等,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更被稱為“楹聯天子”。他為了歌頌太平盛世,獎勵功臣,穩定人心,大力提倡楹聯,將楹聯由宮廷豪門普及到尋常百姓家。明代書寫楹聯蔚然成風,滲透到名山勝地、園林古跡、書院學堂、衙署會館、廳堂居室等各處。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還會貼上大紅紙楹聯,成為我國的傳統習俗,傳承至今。

      清代的楹聯則突破了以五言、七言為主的格律詩的框架,吸收散文的特征,字句漸多的長聯創作愈發爐火純青。長聯博采詩詞曲賦之長,靈活性更勝一籌,成為文人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清代聯家輩出,他們中有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大多詩書皆精,集多藝于一身。如康熙、乾隆、李漁、王夫之、蒲松齡、鄭板橋、孫髯、曹雪芹、袁枚、梁章鉅、吳昌碩、康有為、譚嗣同等?!伴L聯泰斗”孫髯所作的云南昆明大觀樓聯充分展示長聯魅力,全聯共180字。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矗簴|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寫景為主,景中有議。下聯詠史,詠中有景。整副聯大氣磅礴,意脈貫通,寫成后,一時驚動儒林,是我國楹聯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被稱為“天下第一長聯”。

      格言聯作為一種專門的楹聯,既可以懸掛于建筑之上,也可以作為托物言志之物,它常寥寥數字,卻字字珠璣、言入肺腑,如:

      翰墨生香,書韻清奇君子品;

      丹青溢彩,畫魂高潔道山風。

     ?。兾髅觊郝摚?/p>

      還有一種實用聯,叫行業聯,對各行各業的業務和經營宗旨加以說明,好的行業聯構思巧妙、生動有致。如古董店“古色古香為今用;瓷舊器舊可新翻”;蠶絲坊“巴絲蜀錦傳蠶絲古風;川蠶閬纊承高辛遺韻”;藥鋪“只望世間人無??;何愁架上藥生塵”;竹器店“虛心成大器;勁節見奇才”等。

      匾額,是懸掛在傳統建筑門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稱、表達義理情感之類的牌匾,集字、印、雕、色為一體,被譽為古建筑之目。中國傳統建筑強烈的象征性,是世界建筑體系中少有的,而匾額恰是詮釋這種象征性的神來之筆。

      故宮中軸線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空間構圖意為突出至高無上的皇權,并以匾額題名加以強化?!疤汀薄爸泻汀薄氨:汀背鲎浴抖Y記·中庸》和《易·乾卦》,意指宇宙萬物和諧,各得其利,如此命名,是為了表達皇權至上、長治久安的象征意義。而后三宮中帝后居住的“乾清官”“坤寧宮”匾額,出自《易·序卦》:“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薄扒濉焙汀袄帯毕笳髦斓?、陰陽、父母,包含著天清地寧、統治永久的用意。

      傳統私家園林的題名匾額常寄寓著文人歸隱、淡泊名利的追求。蘇州拙政園的命名出自西晉潘岳的《閑居賦》:“庶浮云之志,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臘之費,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為政也?!薄白菊毕笳鲌@主遠離政治的歸隱意向。園內有一座精巧雅致的扇面亭,是清末蘇州吳縣富商張履謙為紀念祖先制扇起家史而建,取名為“與誰同坐軒”,暗喻“明月、清風與我”三人同坐。其名取自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鳖}名巧妙地用反問句式,傳達蘇軾流連山水,只與明月清風為伍的孤高氣質,撥動著游客的心弦。蘇州滄浪亭之名取自《滄浪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隱逸遁世,出淤泥而不染。蘇州留園的“曲溪樓”“活潑潑地”“涵碧山房”等題名,分別從形、態、色等角度命名,拓展了游人的觀賞維度和想象空間,將有限的建筑空間,賦予無限的象征意義。

      影響在海外

      文學在傳統建筑中的疊加,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一股清流,而且深刻影響了一衣帶水、比鄰而居的日本和韓國,這種影響,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盛世大唐”以雄厚的國力和開放的外交姿態,吸引各國前來交流。日本和韓國派遣了大量遣唐使,全面學習效仿盛唐文化,建筑因其顯性特征,在眾多文化傳播中格外突出。遣唐使帶回了中國精湛的建筑技術,吸收了豐富的建筑文化,加上唐朝派去的工匠作“外腦”支援,促使兩國產生了大量高水準的建筑作品。

      日本唐招提寺的主體建筑金堂,可謂是唐朝建筑的忠實復制版,與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十分相似。梁思成曾說過,“對于中國唐代建筑的研究來說,沒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鑒了?!边@座位于奈良市西京五條街的寺廟,由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時主持興建,出自唐人之手,基本還原了唐代建筑風貌,其上的題字,據說是孝謙天皇模仿王羲之的書法,書寫而成。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也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奈良法隆寺,是推古天皇根據先帝用明天皇的遺命,與圣德太子一起修建的,另有相傳是百濟工匠把來自中國的佛塔和木結構傳到日本,修建而成,建造風格反映了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建筑特點。韓國首爾的崇禮門,又稱南大門,被譽為韓國的“一號國寶”,反映了晚唐時期的建筑藝術特點。中國書院建筑的東傳,則激發了古代韓國書院萌生,韓國的第一座書院——白云洞書院,從選址到建筑環境都參照了中國白鹿洞書院,甚至連書院名稱都很相像。如果說成均館和鄉校是古代韓國培養官僚之處,那么書院則是培養儒者之處,韓國的書院往往位于環境優美的青山綠水之間,這與孔子“樂山樂水”的理念一脈相承。

      被稱為中國古建筑之目的匾額,在日本、韓國的傳統建筑上,比比皆是,而且重要建筑上的匾額依然使用漢字書寫。

      日本建筑上的匾額,多出現在城門、宮廷、寺廟等建筑上。最出名的是京都平安神宮的應天門匾額,位于第二層樓門上的“應天門”三個字蒼勁有力,傳聞當年弘法大師奉嵯峨天皇之命在應天門題字,下了樓門才發現“應”字少寫了一點,于是慌忙擲筆拋向匾額補上,成為“弘法大師也有筆誤之時”的典故,表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意。日本圣武天皇曾效仿唐女皇武則天賜額五臺山大華嚴寺的圣舉,將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東大寺的南大門上。1336年,日本進入室町幕府時代,當時的首都——京都,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執政者重修國門,欲效仿明朝在國門上懸掛國名匾額以顯莊重,但他們尋遍日本,也沒有找到勝任的書法大家。后找到當時名滿天下的姜立綱,他欣然應允,為京都題寫了國名。此作使姜立綱在日本被譽為“一代書宗”,當時的執政者稱贊這幅匾額為“此乃中國惠我之至寶也”,成就了一段中日邦交史上的佳話。

      韓國首爾很多古建筑懸掛有漢字匾額,以顯示古老尊貴。前文提到的崇禮門,它的匾額上昭然豎寫著“崇禮門”三個繁體漢字。始建于1395年朝鮮李氏王朝太祖時期的景福宮的正門——光化門,是韓國的國門,取意“光照四方,教化四方”。它歷經三毀四建、多次變更遷建。2006年韓國啟動了光化門重建工程,經過數年調查論證和艱難的辯論,最終以“尊重文物原型”為原則,恢復歷史上的漢字匾額,并用數字技術還原了1865年景福宮重建時的漢字字體,留下了漢文化影響的痕跡。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7日 13版)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