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示精神,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中國太保產險攜手華安期貨根據《安徽省“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試點方案》,充分發揮各自行業優勢,整合資源、創新模式,立足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草莓產業發展,創新提供了“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服務,為當地種植戶量身打造“金融避風港”。
一、成本價格波動,環境因素不可控,莓農種植煩惱多多
合肥市長豐縣草莓是全國設施草莓生產第一大縣,素有“中國草莓之鄉”美譽。該縣有超8萬戶草莓種植農戶,種植面積高達21萬畝,莓農種植畝均年收益近3萬元、草莓全產業鏈年產值達108億元,是當地最具規模、最聚人氣的特色農業,是強縣富民、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草莓種植不易,生長周期短、產量不穩定,栽培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和事無巨細的精心呵護,時刻注意保溫、保濕以及防止病蟲害的發生。為了保證草莓種植產量和品質,當地種植戶基本上都會選擇在大棚里進行草莓種植,促進草莓快速健康生長。但是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草莓實際種植風險以及農膜、肥料等價格波動問題仍然難以規避,給種植戶帶來了較大困擾。
“我們種植草莓成本投入很高,種植難度也很大,土地租賃、種苗、肥料、溫室大棚搭建以及人工等成本加在一起非常高,一畝地一年要攤到1.5-2萬塊錢”當地草莓種植戶無奈說道,“而且草莓的種植過程也很辛苦,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忙的時候我們要在大棚里頂著高溫彎腰干活十幾個小時,又熱又悶,日復一日的,一般人一天都干不下來。如果遇上個水災、風災、旱災、凍災等自然災害,再碰上個地租、農膜、肥料漲價,付出的心血可能就白搭了。一年下來能不能賺到錢,一半看運氣”。當地莓農亟需一款綜合保險產品,既保種植風險、又保價格風險,讓草莓種植更安心。
二、“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精準解決草莓種植訴求,為莓農送上“及時雨”
針對長豐縣莓農的迫切訴求,中國太保產險合肥中支攜手華安期貨走進一線、深入調研、因地制宜,與莓農親切交流、了解實際訴求,針對實際痛點,提供一攬子創新舉措,為長豐縣草莓種植業的健康發展注入“強心劑”。
創新合作機制,黨建先行,寫好黨建“融”文章。中國太保產險合肥中支黨支部、華安期貨黨總支將黨建與鄉村振興工作、業務創新發展深度融合,組織黨員同志和業務骨干深入一線,實現黨建與業務的相互滲透,切實將保險、期貨領域的專業優勢轉化為地方草莓產業發展的新動能,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為長豐發展增添新動力。
創新服務,成功落地全國首單農膜成本“保險+期貨”。農用薄膜是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物化成本組成要素,一般莓農在進行草莓種植時會選擇在種子上面蓋三層膜,分別為地膜、大棚膜和小棚膜,農膜的使用能夠起到提高土壤溫度及保水能力、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等作用。近年農膜受到市場供需、政策等因素影響,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尤其當價格大幅上漲時,不但給農戶帶來較大的經營成本壓力,也給農產品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帶來較大挑戰。經過中國太保產險合肥中支、華安期貨歷時近五個月的調研、走訪,完成了農膜“保險+期貨”項目產品的研發與上線,并于合肥長豐成功落地全國首單農膜“保險+期貨”項目,為當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了數百萬元的價格風險保障。
此外,圍繞當地莓農對生產期間化肥價格成本指數上漲、大棚的使用安全以及草莓種植安全存在擔心顧慮等問題,中國太保產險合肥中支、華安期貨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為長豐縣的草莓種植戶同步配套了化肥“保險+期貨”項目以及大棚、草莓的基本險保障,為有需要的莓農在整個種植周期內提供全方位、綜合性、個性化的風險管理服務,幫助解決種植難題。
三、新模式實效顯著,助力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當初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工作人員找到我們,詢問我們在種植草莓過程中有什么困難,然后他們帶著問題回去了,沒想到幾個月后還真帶著這樣的產品回來了?!碑數剌r興奮地說道,“8月底9月初是我們長豐草莓備栽的時間,這次他們提供給我們的不是哪一種保險,而是一套保險組合,既能夠保障種植意外風險,還能保種植成本,讓我們根據自身需要自主選擇服務,非常貼心,我們對今年的草莓種植充滿了信心”!
本次中國太保產險攜手華安期貨推出的“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試點是金融企業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同心合作、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嘗試和探索,為長豐打造草莓之都提供了綜合性保障。該項目理念新,它依托長豐草莓種植產業發展,為保險、期貨等金融企業搭建了橋梁、促成了合作,為服務“三農”領域引入了更多金融活水;品種新,結合草莓種植實際需要,追溯源頭,申報并成功在合肥長豐落地了全國首單農膜“保險+期貨”項目,也為合肥、安徽乃至全國的“菜籃子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借鑒;模式新,實現了從單一傳統的農業保險險種向著多品種以及種植成本價格險的轉變,服務更具體、更全面、更有溫度。
“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行動計劃是安徽省立足實際,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統籌規劃、分布推進”原則,探索農業保險發展路徑的創新嘗試,為省內保險、期貨、銀行等金融主體同頻共振、優勢互補合力服務“三農”提供了指導和引領,為廣大農戶生產經營提供了綜合性金融服務,切實擔負起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重大使命,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加快建設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了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