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玉版。
玉豬。
玉人。
5月16日,世界博物館日前夕,位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試運營,首次面向社會系統性展示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
1987年凌家灘遺址首次發掘以來,這片位于裕溪河中段北岸的土地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迄今為止,這里已陸續開展了16次發掘。凌家灘遺址的成功發掘為中華文明貢獻了一個重要詞匯:凌家灘文化。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這是進入大眾視野的嚴謹莊重的凌家灘。對于我來說,凌家灘還有個名字:菱角(當地方言讀作“各”)灘,它是父親夢里常常記起的地方,是濃縮在身份證、檔案袋里的一個符號。它提醒著,無論歲月如何流轉,我們和先輩們擁有一樣的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凌家灘,依舊沃野千里、魚游荷香、稻禾茁壯,還有高鐵飛馳、大路通達、游人如潮……
菱角灘 ——故鄉應是凌家灘
凌家灘是父親的故鄉。
2023年春節,我陪已80高齡的父母來到凌家灘。雖然因為春節,場館建設停了下來,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建筑還是讓父親震驚不已??粗粭潡澇蹙咄庑蔚恼桂^和熙來攘往的游客,凌家灘,仿佛一個熟悉了很久的朋友,突然煥然一新。父親的眼神是復雜的:陌生、驚喜、自豪……甚至,有點小小的嫉妒。
這,還是夜夜闖入夢境的那個地方嗎?
“你們叫凌家灘,我們小時候就叫‘菱角(讀作各)灘’。那時的水塘一到夏天,長滿了野菱角?!备赣H一口方言與講解員互動著,“小時候,這條河(裕溪河支流)叫后河。我到大河(裕溪河)灘上玩,總能找到陶瓷片,打水漂最好,一次能打十幾個?!备赣H開心地回憶著。
無人機升高,航拍視角下,凌家灘的選址一覽無余:面臨裕溪河、背靠太湖山,坐落在十里長崗近河的一端。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皖南民居的特色:前有照(水),后有靠(山)以及皖南古村落選址的特點:前低后高、眾川為帶。兩地雖相距數百公里,卻有著驚人的巧合?;蛘吒纱嗾f,皖南建筑選址的技巧,就是從這里傳承過去的。
試掘 ——窺見5000年前
凌家灘遺址的發現源自一個偶然事件。
1985年秋,凌家灘村民萬傳倉的母親去世。按照當地習俗,需要將母親遺體安葬在村北的山崗頂上。挖墓穴時,村民們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玉器、石器和陶器。萬傳倉趕緊報告給鄉文化站站長李余和。李站長很快就趕到村里,遂即匯報給上級部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情況匯報,馬上派張敬國等人到凌家灘實地探查。這趟實地考察,產生了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出土的是窖藏文物,而張敬國則認為這里可能是一處重要遺址,應該考慮試掘。由于沒有經費,試掘工作暫時擱置下來了。
一年后,心心念念凌家灘發掘工作的張敬國利用其他課題解題后剩余的3萬元,向所里申請試掘并得到了同意。
1987年6月,凌家灘迎來了第一批試掘人員。這次試掘出土了3件玉人和一件大型石鉞。工作人員用石鉞作切割豬肉的實驗,感覺石鉞刃口非常鋒利。并出土了后來廣為人知的玉龜和玉版。
玉版的隆重登場,是在1987年農歷五月十五,這天也成為對當時挖掘工作的最深刻記憶。
這天傍晚,彩霞滿天,編號、照相、打包……現場開始了忙碌而有條不紊的清理。突然,M16號坑的同伴一聲驚呼打破了平靜:一枚刻著八卦圖案的玉版,拂去時間和泥土的覆蓋,重現天日。
第一次試掘,成果喜人:新石器時期墓葬4座,文物131件,90%以上都是精美的玉器,印證了張敬國當時的推斷。
歷次發掘——探尋活著的世界
1987年11月,第二次發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墓葬11座,出土360余件玉器。時隔11年,1998年進行了第三次發掘,發現新石器時期墓葬29座,出土了玉人、玉鷹、玉龍等玉器315件,尤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座祭壇,這次考古發現更被列為當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回憶起玉龍出土的場景,張敬國仍歷歷在目。當天上午10點多,有人在M16號墓地大叫“出龍了”!一個與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河南蚌堆塑龍完全不同,符合中華玉龍特征的凌家灘玉龍橫空出世。此時人們才注意到,秋日一直晴好的天氣只有今天才是個細雨飄飛的日子。龍抬頭,必伴雨。更為神奇的是,玉龍出土后,雨住天晴。
2007年第五次發掘,出現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編號為07M23的大墓。這是“華夏大地上用玉葬儀登峰造極的一個大墓”——“王者之墓”,一共發現玉器210多件,按照人體部位擺放。比如雙臂腕各戴10件玉鐲,腰下三件玉龜。棺的上方還有一件重達88公斤的巨型玉豬,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大、最重的玉豬。
在第一任考古隊領隊張敬國主導下,前五次凌家灘發掘工作取得了輝煌成果:大型祭壇一座,墓葬68座,玉器玉料1100多件,夯實了凌家灘作為中國史前三大玉器中心之一的地位。
2008年,時任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主任的吳衛紅接管了凌家灘的考古工作。凌家灘考古從玉器轉向了聚落,以“探尋活著的世界”為目標。
2008年到2013年,考古隊對裕溪河流域進行了8次區域性研究,調查面積超過400平方公里,同時運用碳十四測年等科技手段進行分析。這五年里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證明了凌家灘是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區域中心聚落。凌家灘是一個內外有壕的聚落,內壕將生活區與墓葬區分開,外壕有防御作用。
2019年,凌家灘遺址考古隊迎來了第三位掌門人——張小雷。對于自己的責任,張小雷比喻道:“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感到榮幸,又感到責任重大?!睆?020年至今,考古的重點是尋找與大型墓葬相匹配的大型建筑遺址。2022年在墓葬區西側發現了燎祭遺址,考古工作又回到了墓葬祭祀區。
隨著越來越多的發掘,凌家灘越來越神秘。雖然還有諸多疑點等待解開,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凌家灘遺址因為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時代特點,被考古界公認為是開啟了中華文明曙光新時代的“凌家灘文化”。
“凌家灘的玉器,彰顯出強烈的自身個性,其呈現的文化進程,領先于同期的其他文化?;厮莸狡渌幠甏?,當謂‘中國只此一家,世界別無分店’……凌家灘的玉器,昭示出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復雜性和一體性,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不可多得的寶貴實證?!边@是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對凌家灘文化的評價。
40年后的今天,已經退休的張敬國在接受本報獨家采訪時,回顧自己當初的決定,充滿自豪:“我在凌家灘待了24年,考古發掘出中國文明的源頭之一,凌家灘文化存在于5300—6000年前,比良渚文化早1000年。這是國家文物局和中央電視臺在新聞報道向全世界宣布的?!?/p>
如今,凌家灘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中心聚落,也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關鍵節點,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近年來,凌家灘遺址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出土玉石器等文物3000多件,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尋找先輩文明的足跡,曙光已現。
上世紀60年代初,16歲的父親離開了他童年、少年時代度過的凌家灘,外出謀生,對故鄉巨大變化,他不停地用“認不得了”感慨。2020年6月28日,高鐵含山南站正式開通。車站的設計方案的靈感就是從凌家灘遺址文化中得到。含山南站是商合杭高鐵的一個節點,恰好連接凌家灘和良渚兩地,長江流域的兩個史前文明的重要節點通過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得以連接,而在5000多年前,溝通兩地的是滔滔長江。
讓文物活起來,把文化傳下去。如今,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博物館已經對外開放,愿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在這里尋找先輩們創造的璀璨文明之光。
合肥晚報- 合新聞記者 胡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