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以激發通感,讓處于暗昧的東西變得明澈。以茶為通感,來揣度世事,揣度人生,揣度藝術,覺悟世間之事之情之相的幽微和潛在,是一種有意思的事情。它可以覺知諸多事理不僅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不僅是靜止的,也是發展的;不僅是健康的,也是病態的;不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人以此為通感,可以在一切正反意義上去尋找美,尋找藝術。因為美和藝術不是平庸的,而是卓越的;不是溫順的,而是對立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它不僅存在于孤立的事物中,還存在于對立和相悖的關系中,比如說輕與重、靈與肉、偷情與忠誠,記憶與遺忘,線性與循環,荒謬與正常,力量與軟弱,短暫與不朽,玩笑與嚴肅,高興與哀傷,大眾與精英,抒情與史詩,媚俗與媚雅,樂觀與悲觀,虛無與意義……凡如此關系存在處,必有不可言說之藝術,有非一目了然的高級美,也有不可言說之虛幻美。這一點,猶如茶,猶如茶的滋味。
茶,既素樸又深邃,具有極強的形而上性,可以讓人以此展開思緒,天馬行空般涉及到無數問題。茶,無論是味道也好,香氣也好,都是捕捉不定的,若“如來”——好像來,又好像沒來;好像沒來,又好像來。茶到淺處,是世事風云,亦真亦假,假作真時真亦假;茶到深處,是人事蒼茫,人性浮光時隱時現,無掛,無礙,不泯,不滅,是空境是明境是空明境。
發幾句“通感”評論:茶,是春季的好,秋季次之,夏季又次之。文章卻相反,是帶有秋意的好,春意的一般,夏意的不好。李太白的詩有春意,元氣飽滿,敞亮高爽,前期是一個熱鬧和氣韻,到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階段,秋意出來了,覺悟出來了,境界上了一個層次。此中無他,開始有了“空”,有了茫然太古心,有了邈遠靜明的天地意識。王摩詰雖然春天出生,詩中卻一片秋意,是秋夜朗月,引領了天地間的大孤獨,再無星子與之爭輝。蘇東坡也該屬于秋天,如得了霜氣的柿子、橘子、菊花大閘蟹放在一起,兼有黃酒和餅茶。陶淵明大概也愛秋天,落英繽紛只是他想要畫的一個背景,東籬秋菊才是他真正喜歡和親近的。杜工部的秋氣更甚,一生彷徨失落,一生凄風苦雨,好在脊骨堅硬,一直傲然挺立。秋聲無從擾,秋風不敢折。至于歐陽修,現在越讀《秋聲賦》,越覺得寫得好,既有霞光萬道,也有鶴唳破空,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戰栗和決絕。
茶,與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筆墨紙硯,以及瓷器、菖蒲、折扇、沉香、漆器等中國文化的諸多意象,相伴相連,難分彼此。就我個人以為,茶與琴,聯系更緊,是中國文化的絕配,月下撫琴,臨流動操,茶氣氤氳,茶香芬芳,實在是古典生活的至境。琴和茶,其實是比翼鳥?!断角贈r》所列二十四琴況: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幾乎每一種都可以形容茶,都是好茶的特質。
琴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樂器,多以桐、梓制作,也有以古松作材料。琴面有十三個徽位,以貝殼、玉石、純金鑲嵌。傳說古琴由神農、伏羲、舜等創制,最早作為祭祀之樂,以完成人與天地的溝通。琴簡清而中和,有天音,有地音,有人聲,天地人合一,有遠超沖淡、浩遠、曠古、深幽、清越、明麗、憤懣、料峭、越拔等更和諧高蹈的境界。早期人們認為,古琴也有“九德”,是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在古人眼中,音樂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唯一語言,人們禱告上天是聽不見的,能聽見的,只有琴。琴聲如訴,可以讓上天意識到人類之苦,從而施以拯救和幫助。
(趙焰)
【橙美文】茶若“如來”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5-05-19 11:12:39
茶可以激發通感,讓處于暗昧的東西變得明澈。以茶為通感,來揣度世事,揣度人生,揣度藝術,覺悟世間之事之情之相的幽微和潛在,是一種有意思的事情。它可以覺知諸多事理不僅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不僅是靜止的,也是發展的;不僅是健康的,也是病態的;不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人以此為通感,可以在一切正反意義上去尋找美,尋找藝術。因為美和藝術不是平庸的,而是卓越的;不是溫順的,而是對立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它不僅存在于孤立的事物中,還存在于對立和相悖的關系中,比如說輕與重、靈與肉、偷情與忠誠,記憶與遺忘,線性與循環,荒謬與正常,力量與軟弱,短暫與不朽,玩笑與嚴肅,高興與哀傷,大眾與精英,抒情與史詩,媚俗與媚雅,樂觀與悲觀,虛無與意義……凡如此關系存在處,必有不可言說之藝術,有非一目了然的高級美,也有不可言說之虛幻美。這一點,猶如茶,猶如茶的滋味。
茶,既素樸又深邃,具有極強的形而上性,可以讓人以此展開思緒,天馬行空般涉及到無數問題。茶,無論是味道也好,香氣也好,都是捕捉不定的,若“如來”——好像來,又好像沒來;好像沒來,又好像來。茶到淺處,是世事風云,亦真亦假,假作真時真亦假;茶到深處,是人事蒼茫,人性浮光時隱時現,無掛,無礙,不泯,不滅,是空境是明境是空明境。
發幾句“通感”評論:茶,是春季的好,秋季次之,夏季又次之。文章卻相反,是帶有秋意的好,春意的一般,夏意的不好。李太白的詩有春意,元氣飽滿,敞亮高爽,前期是一個熱鬧和氣韻,到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階段,秋意出來了,覺悟出來了,境界上了一個層次。此中無他,開始有了“空”,有了茫然太古心,有了邈遠靜明的天地意識。王摩詰雖然春天出生,詩中卻一片秋意,是秋夜朗月,引領了天地間的大孤獨,再無星子與之爭輝。蘇東坡也該屬于秋天,如得了霜氣的柿子、橘子、菊花大閘蟹放在一起,兼有黃酒和餅茶。陶淵明大概也愛秋天,落英繽紛只是他想要畫的一個背景,東籬秋菊才是他真正喜歡和親近的。杜工部的秋氣更甚,一生彷徨失落,一生凄風苦雨,好在脊骨堅硬,一直傲然挺立。秋聲無從擾,秋風不敢折。至于歐陽修,現在越讀《秋聲賦》,越覺得寫得好,既有霞光萬道,也有鶴唳破空,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戰栗和決絕。
茶,與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筆墨紙硯,以及瓷器、菖蒲、折扇、沉香、漆器等中國文化的諸多意象,相伴相連,難分彼此。就我個人以為,茶與琴,聯系更緊,是中國文化的絕配,月下撫琴,臨流動操,茶氣氤氳,茶香芬芳,實在是古典生活的至境。琴和茶,其實是比翼鳥?!断角贈r》所列二十四琴況: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幾乎每一種都可以形容茶,都是好茶的特質。
琴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樂器,多以桐、梓制作,也有以古松作材料。琴面有十三個徽位,以貝殼、玉石、純金鑲嵌。傳說古琴由神農、伏羲、舜等創制,最早作為祭祀之樂,以完成人與天地的溝通。琴簡清而中和,有天音,有地音,有人聲,天地人合一,有遠超沖淡、浩遠、曠古、深幽、清越、明麗、憤懣、料峭、越拔等更和諧高蹈的境界。早期人們認為,古琴也有“九德”,是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在古人眼中,音樂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唯一語言,人們禱告上天是聽不見的,能聽見的,只有琴。琴聲如訴,可以讓上天意識到人類之苦,從而施以拯救和幫助。
(趙焰)
茶可以激發通感,讓處于暗昧的東西變得明澈。以茶為通感,來揣度世事,揣度人生,揣度藝術,覺悟世間之事之情之相的幽微和潛在,是一種有意思的事情。它可以覺知諸多事理不僅是簡單的,也是復雜的;不僅是靜止的,也是發展的;不僅是健康的,也是病態的;不僅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人以此為通感,可以在一切正反意義上去尋找美,尋找藝術。因為美和藝術不是平庸的,而是卓越的;不是溫順的,而是對立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它不僅存在于孤立的事物中,還存在于對立和相悖的關系中,比如說輕與重、靈與肉、偷情與忠誠,記憶與遺忘,線性與循環,荒謬與正常,力量與軟弱,短暫與不朽,玩笑與嚴肅,高興與哀傷,大眾與精英,抒情與史詩,媚俗與媚雅,樂觀與悲觀,虛無與意義……凡如此關系存在處,必有不可言說之藝術,有非一目了然的高級美,也有不可言說之虛幻美。這一點,猶如茶,猶如茶的滋味。茶,既素樸又深邃,具有極強的形而上性,可以讓人以此展開思緒,天馬行空般涉及到無數問題。茶,無論是味道也好,香氣也好,都是捕捉不定的,若“如來”——好像來,又好像沒來;好像沒來,又好像來。茶到淺處,是世事風云,亦真亦假,假作真時真亦假;茶到深處,是人事蒼茫,人性浮光時隱時現,無掛,無礙,不泯,不滅,是空境是明境是空明境。發幾句“通感”評論:茶,是春季的好,秋季次之,夏季又次之。文章卻相反,是帶有秋意的好,春意的一般,夏意的不好。李太白的詩有春意,元氣飽滿,敞亮高爽,前期是一個熱鬧和氣韻,到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階段,秋意出來了,覺悟出來了,境界上了一個層次。此中無他,開始有了“空”,有了茫然太古心,有了邈遠靜明的天地意識。王摩詰雖然春天出生,詩中卻一片秋意,是秋夜朗月,引領了天地間的大孤獨,再無星子與之爭輝。蘇東坡也該屬于秋天,如得了霜氣的柿子、橘子、菊花大閘蟹放在一起,兼有黃酒和餅茶。陶淵明大概也愛秋天,落英繽紛只是他想要畫的一個背景,東籬秋菊才是他真正喜歡和親近的。杜工部的秋氣更甚,一生彷徨失落,一生凄風苦雨,好在脊骨堅硬,一直傲然挺立。秋聲無從擾,秋風不敢折。至于歐陽修,現在越讀《秋聲賦》,越覺得寫得好,既有霞光萬道,也有鶴唳破空,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戰栗和決絕。茶,與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筆墨紙硯,以及瓷器、菖蒲、折扇、沉香、漆器等中國文化的諸多意象,相伴相連,難分彼此。就我個人以為,茶與琴,聯系更緊,是中國文化的絕配,月下撫琴,臨流動操,茶氣氤氳,茶香芬芳,實在是古典生活的至境。琴和茶,其實是比翼鳥?!断角贈r》所列二十四琴況: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輕、重、遲、速,幾乎每一種都可以形容茶,都是好茶的特質。琴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樂器,多以桐、梓制作,也有以古松作材料。琴面有十三個徽位,以貝殼、玉石、純金鑲嵌。傳說古琴由神農、伏羲、舜等創制,最早作為祭祀之樂,以完成人與天地的溝通。琴簡清而中和,有天音,有地音,有人聲,天地人合一,有遠超沖淡、浩遠、曠古、深幽、清越、明麗、憤懣、料峭、越拔等更和諧高蹈的境界。早期人們認為,古琴也有“九德”,是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在古人眼中,音樂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唯一語言,人們禱告上天是聽不見的,能聽見的,只有琴。琴聲如訴,可以讓上天意識到人類之苦,從而施以拯救和幫助。(趙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