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琴溪鎮馬頭馬頭祥景區,一進景區就看到廣場上正在表演漁梁魚燈。五彩斑斕的魚燈在舞者手中靈動跳躍,仿佛有了生命,瞬間將現場觀眾帶入充滿傳奇色彩的徽州文化世界。
漁梁魚燈作為徽州漁梁古鎮的文化符號,其誕生與漁梁的漁業、商貿以及徽商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在徽商縱橫商海的輝煌歲月,漁梁憑借便利的水運條件,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魚燈活動也隨之盛極一時。但隨著徽杭公路的建成通車,水運逐漸被陸運取代,漁梁的商貿地位下降,魚燈習俗也因缺乏傳承陷入瀕危境地。
徐繼麗,這位在漁梁古鎮長大的非遺傳承人,自小深受母親影響,對魚燈制作耳濡目染。當周邊村落的魚燈在社交媒體上走紅時,徐繼麗坐不住了。她憑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與擔當,迅速召集30余位同鄉,組建起一支魚燈傳承團隊。他們查閱典籍、走訪老藝人,深挖魚燈文化精髓,精心打磨表演形式。
如今的漁梁魚燈表演,圍繞魚群逆游新安江、勇沖漁梁壩的故事,設計了五個精彩紛呈的章節。特別是雙頭魚沖壩環節,兩條巨型魚燈在舞者默契配合下,在激昂的鼓點中翻騰舞動,將魚躍龍門的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
與汪滿田魚燈相比,二者風格迥異。汪滿田魚燈起源于明朝,以宗族巡游為主要形式,燈隊中獅子、花燈交相輝映,向宗祠拜年是重要傳統,承載著祈愿豐收、平安的美好愿景。而漁梁魚燈源于唐朝太子廟會,早期水陸巡游相輔相成,如今的表演更注重通過藝術形式,展現魚在漁梁壩沖壩的頑強姿態,融入徽商開拓進取的精神。
魚燈非遺傳承人徐繼麗表示:“非遺傳承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在挖掘文化內涵的同時,創新表演形式與制作工藝,讓漁梁魚燈在新時代舞臺上大放異彩?!比缃?,漁梁魚燈不僅成為景區的文化招牌,豐富了游客的文化體驗,更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楊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