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商務部公布2023年度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評結果,合肥經開區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7位,繼續位列中西部首位,連續四年進入全國前十強。
近年來,合肥經開區圍繞“全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園區”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發展提速增效,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產業能級邁向新高度。
產業能級全面提升
合肥經開區統籌推進新興產業壯大、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培育,著力構建以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3+6”現代產業體系。近五年,規上工業產值凈增近2000億元、年均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00億元、年均增長19%,工業投資年均增長22%。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全鏈條布局,已集聚蔚來汽車、大眾安徽、江淮汽車等3家整車企業和100多家零部件企業,形成包括汽車底盤、動力系統、車身、內外飾件、電器電子設備等門類齊全的汽車產業鏈配套體系。2024年整車產量預計增長50%,產值增長45%。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各類企業118家,集設計、制造、封測、裝備及材料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拓寬升級,預計全年產值增長97%。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各類企業100多家。大健康研究院6個公共研發子平臺投用,累計服務76家院內外單位,布局科研與轉化項目262個,全球引進33個高層次團隊(PI)、孵化引進科技型企業37家。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累計建成全球燈塔工廠4個,省級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53個,國家級綠色工廠9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9家。
創新動能持續增強
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合肥經開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83%。近年來,該區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打造兩湖科創圈,建成24個科技園區,僅2024年就孵化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超100家,同比增長118%。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提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推動從“制造中心”向“研發設計中心”躍升。近五年,合肥經開區共推進企業新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近百家、規上企業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8%。此外,基金叢林加速發力,健全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全區已組建國有參控股基金36支,累計投資項目275個、投資額354億元。
合肥經開區還注重以產業鏈集聚人才鏈,創新人才加速集聚。2024年,全區新增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約2000人,新增參保大學生約7萬人。
開放高地功能凸顯
合肥經開區打造功能齊備的高能級開放平臺,新橋機場(口岸)、空港B保、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經開綜保區、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自貿試驗區六大開放平臺競相齊發。合肥經開綜合保稅區首次進入全國前7,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建成運行,派河港2000噸級碼頭實現通江達海。作為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核心區塊,合肥經開區累計有32項制度創新成果宰全省推廣,1項被認定為全國首創。2024年1~11月,合肥經開區實現進出口總額超200億美元、增長16.5%,占全省18.4%、全市42.2%,近五年年均增長12.5%。(通訊員 榮黎明 李長龍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