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唐時寺院,有專門的“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堂內有“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是為眾人端茶倒水的服務人員。佛寺里的茶葉被稱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規制還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飲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的茶,稱作“化茶”。據說,虔誠的佛教徒總以鮮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獻于佛前。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介紹居士“清課”包括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做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等?!爸筌本拥诙?列于“奉佛”“參禪”之前,足以說明茶在佛事中的地位。
茶是清歡。以極簡易的方式,激蕩起歡喜心。在精神層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脫、儉德、精行,暗合佛性之道。在物質較為貧乏的時候,以靜默和虔誠方式煎煮香茗,將注意力集中于過程之中,觀察茶水的變化,潛心嗅聞茶香飄逸,讓心靈變得安靜從容,的確于修行有益。
世俗也有茶葉崇拜,視茶葉為神圣和高貴之物。諸多茶鄉在新茶采摘之時,都會有一些莊重的儀式和習俗:天破曉時,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敬天地,叩鬼神,拜四方;采茶入園,須提前三天禁蔥、姜、蒜、韭菜等,還必須隨身帶著一罐水,用來清洗指甲和手指,怕污染了茶;更有甚者,還要求采茶者必須是處女……諸多禁忌,意在說明茶的珍貴、潔凈和神圣。歷史上一些貢茶采摘,過了春節,朝廷就派欽差趕赴茶區,專司監制、鑒定。有的地方為了討得皇帝的喜歡,更是制定各種規矩,比如要求采摘女子不許用手,只能用金剪刀剪,等等。一旦茶葉制成,即備上等駿馬日夜兼程趕赴京城。難怪乾隆當年嘗得好茶后,一時大發詩興:“天生麗質難自棄,離鼻三尺奇香來?!?/p>
講究可以,崇拜也可以,若過分耽入,甚至沉湎其中,便是入了魔道。
好茶一旦入宮,森嚴壁壘,就如同入了宮的少女一樣,生命已不復存在?!耙蝗雽m門深似?!?茶入宮中,有以海水泡茶之感,那不是讓茶活,而是讓茶死去。
佛教傳入中國,時代背景是印度孔雀王朝的興起。阿育王統一印度后,建立孔雀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必須有可以倚仗的文化,底層出身的阿育王,在印度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中長大。阿育王不喜歡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的婆羅門教,于是立眾生平等的佛教為國教,有意識加以輸出,這是佛教得以廣泛流傳的國際背景。
佛教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傳入中國后沒多久,中國就像印度一樣陷入了長時間的動亂和分裂,無權力打壓和鉗制,是為天時;傳播路線主要在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域,是為地利;北方胡人視佛教為同類,南方士族以佛教為知音,是為人和。有此“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在中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中國此前沒有救世主的觀念,祆教(拜火教)、佛教進入中國后,教義中都有救世主觀念。中國人很驚奇,人還可以解脫生死的?出于對永生的好奇和希望,中國對外來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人是農耕民族,崇尚中庸,不愛走極端,對于佛教完全的出世行為,自然不贊同,不過對于佛教當中的出世觀點,還是能夠認可的。佛教有著很高的智慧,也對中國知識人的胃口。至于普通民眾,更喜歡的,是佛教中的平等精神,以及輪回的觀念。輪回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希望,意味著翻身和扳本。
佛教中國化最成功的,其實是本土化的禪宗一派。禪宗很特別,不太注重佛教的經義和經文,強調直覺,主張借助公開的問答和討論來獲得對佛教教義的領悟。禪宗這么做,有淵源,典故來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后來的《五燈會元》有轉述:說的是有一次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將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了佛祖,佛祖拈花示眾,眾佛全都默然不解含義,此時,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然一笑。于是釋迦牟尼當眾宣布說:我有一部超脫生死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將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授予摩訶迦葉。然后,釋迦牟尼將自己平常所用的衣缽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一笑”之后,“衣缽真傳”的典故由來。迦葉于是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
迦葉微笑,是會心的笑。說明與佛陀之間,彼此明白,心領神會。佛陀是否拈花,拈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和迦葉之間的默契和共情。
“拈花微笑”是一個謎,是一個美好的謎;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謎”。蘇東坡有詩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川端康成則說的更好: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活下去。
以心靈跟花對語,以之觀照,是一種暗妙,也是靈魂的滋養。
(趙焰)
【橙美文】佛教與茶
安徽商報
張雪子
2024-12-16 09:38:36
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唐時寺院,有專門的“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堂內有“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是為眾人端茶倒水的服務人員。佛寺里的茶葉被稱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規制還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飲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的茶,稱作“化茶”。據說,虔誠的佛教徒總以鮮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獻于佛前。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介紹居士“清課”包括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做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等?!爸筌本拥诙?列于“奉佛”“參禪”之前,足以說明茶在佛事中的地位。
茶是清歡。以極簡易的方式,激蕩起歡喜心。在精神層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脫、儉德、精行,暗合佛性之道。在物質較為貧乏的時候,以靜默和虔誠方式煎煮香茗,將注意力集中于過程之中,觀察茶水的變化,潛心嗅聞茶香飄逸,讓心靈變得安靜從容,的確于修行有益。
世俗也有茶葉崇拜,視茶葉為神圣和高貴之物。諸多茶鄉在新茶采摘之時,都會有一些莊重的儀式和習俗:天破曉時,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敬天地,叩鬼神,拜四方;采茶入園,須提前三天禁蔥、姜、蒜、韭菜等,還必須隨身帶著一罐水,用來清洗指甲和手指,怕污染了茶;更有甚者,還要求采茶者必須是處女……諸多禁忌,意在說明茶的珍貴、潔凈和神圣。歷史上一些貢茶采摘,過了春節,朝廷就派欽差趕赴茶區,專司監制、鑒定。有的地方為了討得皇帝的喜歡,更是制定各種規矩,比如要求采摘女子不許用手,只能用金剪刀剪,等等。一旦茶葉制成,即備上等駿馬日夜兼程趕赴京城。難怪乾隆當年嘗得好茶后,一時大發詩興:“天生麗質難自棄,離鼻三尺奇香來?!?/p>
講究可以,崇拜也可以,若過分耽入,甚至沉湎其中,便是入了魔道。
好茶一旦入宮,森嚴壁壘,就如同入了宮的少女一樣,生命已不復存在?!耙蝗雽m門深似?!?茶入宮中,有以海水泡茶之感,那不是讓茶活,而是讓茶死去。
佛教傳入中國,時代背景是印度孔雀王朝的興起。阿育王統一印度后,建立孔雀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必須有可以倚仗的文化,底層出身的阿育王,在印度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中長大。阿育王不喜歡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的婆羅門教,于是立眾生平等的佛教為國教,有意識加以輸出,這是佛教得以廣泛流傳的國際背景。
佛教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傳入中國后沒多久,中國就像印度一樣陷入了長時間的動亂和分裂,無權力打壓和鉗制,是為天時;傳播路線主要在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域,是為地利;北方胡人視佛教為同類,南方士族以佛教為知音,是為人和。有此“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在中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中國此前沒有救世主的觀念,祆教(拜火教)、佛教進入中國后,教義中都有救世主觀念。中國人很驚奇,人還可以解脫生死的?出于對永生的好奇和希望,中國對外來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人是農耕民族,崇尚中庸,不愛走極端,對于佛教完全的出世行為,自然不贊同,不過對于佛教當中的出世觀點,還是能夠認可的。佛教有著很高的智慧,也對中國知識人的胃口。至于普通民眾,更喜歡的,是佛教中的平等精神,以及輪回的觀念。輪回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希望,意味著翻身和扳本。
佛教中國化最成功的,其實是本土化的禪宗一派。禪宗很特別,不太注重佛教的經義和經文,強調直覺,主張借助公開的問答和討論來獲得對佛教教義的領悟。禪宗這么做,有淵源,典故來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后來的《五燈會元》有轉述:說的是有一次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將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了佛祖,佛祖拈花示眾,眾佛全都默然不解含義,此時,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然一笑。于是釋迦牟尼當眾宣布說:我有一部超脫生死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將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授予摩訶迦葉。然后,釋迦牟尼將自己平常所用的衣缽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一笑”之后,“衣缽真傳”的典故由來。迦葉于是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
迦葉微笑,是會心的笑。說明與佛陀之間,彼此明白,心領神會。佛陀是否拈花,拈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和迦葉之間的默契和共情。
“拈花微笑”是一個謎,是一個美好的謎;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謎”。蘇東坡有詩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川端康成則說的更好: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活下去。
以心靈跟花對語,以之觀照,是一種暗妙,也是靈魂的滋養。
(趙焰)
佛教對飲茶很講究。唐時寺院,有專門的“茶堂”,是禪僧討論教義、招待施主和品茶之處;堂內有“茶鼓”,是召集僧眾飲茶所擊之鼓;有“茶頭”,負責煮茶、獻茶;寺院前有數名“施茶僧”,是為眾人端茶倒水的服務人員。佛寺里的茶葉被稱作“寺院茶”,按照佛教規制還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飲茶,稱作“普茶”;化緣乞食的茶,稱作“化茶”。據說,虔誠的佛教徒總以鮮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獻于佛前。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介紹居士“清課”包括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做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等?!爸筌本拥诙?列于“奉佛”“參禪”之前,足以說明茶在佛事中的地位。茶是清歡。以極簡易的方式,激蕩起歡喜心。在精神層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脫、儉德、精行,暗合佛性之道。在物質較為貧乏的時候,以靜默和虔誠方式煎煮香茗,將注意力集中于過程之中,觀察茶水的變化,潛心嗅聞茶香飄逸,讓心靈變得安靜從容,的確于修行有益。世俗也有茶葉崇拜,視茶葉為神圣和高貴之物。諸多茶鄉在新茶采摘之時,都會有一些莊重的儀式和習俗:天破曉時,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敬天地,叩鬼神,拜四方;采茶入園,須提前三天禁蔥、姜、蒜、韭菜等,還必須隨身帶著一罐水,用來清洗指甲和手指,怕污染了茶;更有甚者,還要求采茶者必須是處女……諸多禁忌,意在說明茶的珍貴、潔凈和神圣。歷史上一些貢茶采摘,過了春節,朝廷就派欽差趕赴茶區,專司監制、鑒定。有的地方為了討得皇帝的喜歡,更是制定各種規矩,比如要求采摘女子不許用手,只能用金剪刀剪,等等。一旦茶葉制成,即備上等駿馬日夜兼程趕赴京城。難怪乾隆當年嘗得好茶后,一時大發詩興:“天生麗質難自棄,離鼻三尺奇香來?!敝v究可以,崇拜也可以,若過分耽入,甚至沉湎其中,便是入了魔道。好茶一旦入宮,森嚴壁壘,就如同入了宮的少女一樣,生命已不復存在?!耙蝗雽m門深似?!?茶入宮中,有以海水泡茶之感,那不是讓茶活,而是讓茶死去。佛教傳入中國,時代背景是印度孔雀王朝的興起。阿育王統一印度后,建立孔雀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必須有可以倚仗的文化,底層出身的阿育王,在印度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中長大。阿育王不喜歡尊卑有序等級分明的婆羅門教,于是立眾生平等的佛教為國教,有意識加以輸出,這是佛教得以廣泛流傳的國際背景。佛教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傳入中國后沒多久,中國就像印度一樣陷入了長時間的動亂和分裂,無權力打壓和鉗制,是為天時;傳播路線主要在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域,是為地利;北方胡人視佛教為同類,南方士族以佛教為知音,是為人和。有此“天時、地利、人和”,佛教在中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中國此前沒有救世主的觀念,祆教(拜火教)、佛教進入中國后,教義中都有救世主觀念。中國人很驚奇,人還可以解脫生死的?出于對永生的好奇和希望,中國對外來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人是農耕民族,崇尚中庸,不愛走極端,對于佛教完全的出世行為,自然不贊同,不過對于佛教當中的出世觀點,還是能夠認可的。佛教有著很高的智慧,也對中國知識人的胃口。至于普通民眾,更喜歡的,是佛教中的平等精神,以及輪回的觀念。輪回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希望,意味著翻身和扳本。佛教中國化最成功的,其實是本土化的禪宗一派。禪宗很特別,不太注重佛教的經義和經文,強調直覺,主張借助公開的問答和討論來獲得對佛教教義的領悟。禪宗這么做,有淵源,典故來自《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后來的《五燈會元》有轉述:說的是有一次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上說法,大梵天王率眾人將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了佛祖,佛祖拈花示眾,眾佛全都默然不解含義,此時,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然一笑。于是釋迦牟尼當眾宣布說:我有一部超脫生死輪回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將不立文字,以心傳心,于教外別傳一宗,授予摩訶迦葉。然后,釋迦牟尼將自己平常所用的衣缽傳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一笑”之后,“衣缽真傳”的典故由來。迦葉于是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迦葉微笑,是會心的笑。說明與佛陀之間,彼此明白,心領神會。佛陀是否拈花,拈什么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佛陀和迦葉之間的默契和共情?!澳榛ㄎ⑿Α笔且粋€謎,是一個美好的謎;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謎”。蘇東坡有詩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川端康成則說的更好: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活下去。以心靈跟花對語,以之觀照,是一種暗妙,也是靈魂的滋養。(趙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