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張圖,帶你看圖里的世界?!?2月3日,李飛飛教授團隊展示全球首個一張圖生成3D視頻成果,中國AI團隊的新成果引起廣泛關注。而在安徽,11月中旬至12月初,CCF(中國計算機學會)2024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中,創新團隊競逐最后的桂冠。作為全國通用人工智能高級別的專項比賽,已連續兩年落地安徽的CCF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是全國人工智能創業展示的舞臺,安徽通用人工智能的共創、共享發展生態,則為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
新賽場
來到合肥參賽,對于米粿AI創始人丁黎來說,是不一樣的體驗?!拔覀円郧按蠖喽荚诒鄙蠌V深等一線城市參賽,還參加了一些全球的行業賽?!痹浘吐氂诰W易、YY語音、B站等國內網站、平臺的他,來到合肥參賽,“看到了不一樣的氛圍、機遇?!?/p>
12月5日,經過激烈競逐后,2024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總決賽在合肥舉行頒獎典禮,上海鹿鳴在野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即米粿AI所在公司)獲一等獎,該公司的AI動漫技術贏得了專家評審的認可。從一張漫畫草稿到最后的漫畫、動態漫、2D動畫,米粿AI將多道需要不同人工崗位接續的工作由AI來組織完成,融合了圖像合成、算法等技術,讓國產動漫的制作真正走出“手工時代”。
“從現在技術所呈現出來的推動,不僅在動漫制作方面大大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成本?!倍±杞榻B,以往花150~200萬元/年的漫畫制作成本,現在依托AI技術的進步,有望縮減至20~50萬元/年,“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國產動漫從產能、產量和時間上,與日韓的動漫公司在同技術條件下展開競爭,一些細分領域還可能誕生出超越全球目前通用水準的技術,助推國產動漫更快發展,走向全球?!?/p>
米粿AI脫胎于上海交通大學牛力副教授領銜的實驗室,基于圖生圖算法技術,從事AI動漫的制作。目前,該公司已和合肥市包河區達成合作意向,爭取明年夏天在合肥建設起自己的研發基地,并吸收和培養更多技術人才。
北京聯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次總決賽上,憑借“企業級AI工作手機”項目獲得二等獎,該系統的對外名稱是“云客”。
“我們將手機進行深度改造并融入AI能力,幫助企業了解銷售員工的日常工作情況,并利用AI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痹瓶虲EO李豹在大賽現場介紹,該公司首創AI+大數據企業數智化銷售平臺,提升企業80%銷售效率,讓企業實現業績大幅增長,已取得60多項專利及軟著,服務客戶包括京東數科、長城汽車、北京銀行等企業。
和米粿AI一樣,云客也正著手在合肥的落地,目前有七八個人的團隊正在推進,已與科大訊飛等安徽本土企業開展了合作。在全國,該公司已在15個城市設立分公司。
“到合肥參賽,一個是CCF系列賽事是全國通用人工智能行業的國家級賽事,另一個原因是安徽有很多科技企業、有高校院所、有大量的科研資源和人才?!?/p>
CCF連續兩年與安徽合作舉辦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大賽,開辟了全國專項賽的新戰場,吸引了一大批創新企業來安徽參賽、交流合作和落地項目。
數據顯示,兩屆大賽已吸引全國800多個項目團隊報名參賽,其中去年安徽省外團隊比例超過80%,今年這一比例超過了90%。
安徽智能城市概圖(訊飛星火大模型生成)
新格局
對于參賽團隊和企業來說,CCF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大賽是競逐人工智能技術的國家級賽場,從比賽開始就展開了新的競賽。對于安徽來說,這一國家級賽事也為各地市布局產業、吸引企業提供了機遇。
組委會介紹,和去年不同,2024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有了創新打法,聚焦“人工智能+”和安徽特色,在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四區設置“人工智能+”工業制造、社會服務、底層能力和汽車四個場景應用專項賽道,參賽團隊和企業規模增長近70%?!斑呝愡呎?、邊招邊落”,讓多個項目與地市快速嫁接、深度洽談,落地獲獎項目也將獲得安徽省及有關市現金獎勵、融資支持、宣傳推廣以及中國計算機學會相關獎勵。
馬鞍山市花山區作為連續兩年深度參與賽事的省內城區之一,今年比賽第一天就達成了后來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前4名的項目團隊的現場簽約意向,在比賽第二天,又和后來獲得三等獎的團隊以及其他參賽團隊達成了簽約意向。比賽結束后,花山區計劃在一周內完成上述項目的簽約,進一步磋商具體落地協議。
該區副區長何澍在大賽間隙介紹,目前,花山區核心主導產業的人工智能,正舉全區之力發展AI+工業制造,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區目前已上線算力644P,年內將達到1000P,為技術研發、企業發展提供算力支撐。同時,該區推出了一整套支持技術項目落地的政策,例如在資金方面,全口徑下該區每年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的支持資金可達1.2億元,并依托CCF專項賽以賽招商與產業鏈招商融合,爭取和吸引一批產業龍頭項目團隊及企業落地。目前,花山區正創建全省人工智能創新示范園區,為技術應用落地和產業發展構建全生態系統。
在分項賽方面,圍繞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個城市的人工智能應用特色,分別舉辦了專項賽。例如:
11月19日,本屆大賽“AI+社會服務”專項賽在合肥市蜀山區舉行,聚焦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經專家審查及兩輪初評,共20支涵蓋醫療健康、智慧城市、空天信息、人形機器人等多個前瞻領域的優秀項目團隊進入決賽。此次亮相的項目均采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解鎖出了更多個性化應用新場景。
11月28日,本屆大賽“人工智能+汽車”專項賽在蕪湖舉行,來自全國的20個優秀創業團隊齊聚江城。擁有奇瑞的蕪湖,產業發展圍繞汽車展開,近年來同時發力算力產業。該市副市長朱的娥在致辭中介紹,蕪湖創新能力在全國101個創新型城市中位列第26位,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28%,位居全省第一。蕪湖是國家“東數西算”重要節點城市,正在打造智算之城,已建成3800P智算,預計今年年底智算規模將達到20000P、到2027年超過45000P。
11月26日在馬鞍山舉行的,則是本屆大賽“Al+工業制造”專項賽,同樣是20個團隊同臺競逐工業制造領域“最強大腦”。專項賽上獲獎的力拓云計算、悟達科技等4家企業,與馬鞍山市花山區現場簽約,另有6家企業達成簽約意向。
安徽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場景(由訊飛星火大模型生成)
新動力
連續兩屆大賽在安徽舉辦,讓外界更關注安徽通用人工智能機遇。
在本屆大賽總決賽上,中國計算機學會和安徽省科技廳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推介“安徽人工智能先導區”建設進展及有關政策;安徽省信用融資擔保集團發布“人工智能擔保系列產品”。
“安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表現很搶眼?!敝袊嬎銠C學會秘書長唐衛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安徽眾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實力相當強大,也有一批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政府的政策、資金、服務等生態體系加速構建,有些領域在全國探索新路徑、新模式。兩屆大賽都放在安徽舉行,效果越來越好,成果落地越來越多,為優秀項目提供了展示大舞臺,也是遴選器。團隊在大賽后的成果應用落地,在安徽都有比較完備的制度和服務支撐。在安徽,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專業賽事和專家力量與安徽共同搭建技術交流和創新應用的平臺,將為助推全國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帶來新動力。
“辦賽是一個抓手,更重要的是促進創新和應用落地?!卑不帐】萍紡d人工智能科學技術處副處長吳銳說,從兩屆大賽可以看出明顯的變化,一個是參賽團隊規模,一個是省外團隊比例,兩個關鍵性指標都在拉升,體現了大賽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而這給安徽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新鮮血液”。
作為安徽省委、省政府重點部署的11個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我省聚焦打通科技創新策源地與新興產業聚集地之間的鏈接,以創新求突破、以應用促發展,全省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產業方面,安徽已引進中科星圖、智象蔚來、芯動聯科等一批產業重大項目,組建了60億元人工智能主題母基金,涌現出科大訊飛、華米科技、埃夫特等細分賽道的領軍企業,酷哇科技、訊飛醫療、仁潔智能、大有時空、悠跑科技等一批獨角獸、潛在獨角獸拔地而起;合肥智能語音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省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科大硅谷”人才、資金、政策等資源富集、生態優越,合肥“中國聲谷”、蕪湖“中國視谷”、蚌埠“中國傳感谷”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中國視界、芯視界等園區正在成為產業新地標、新名片。
算力中心(由訊飛星火大模型生成)
創新平臺方面,安徽擁有科技部批復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合肥獲批籌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字號科創平臺布局我省。
人才支撐方面,安徽擁有的121所高校,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質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機構超過8000家,并吸引北京大學鄂維南院士、清華大學張鈸院士等眾多高端人才團隊來皖創新創業,組建AI百人會已吸引48位全國領軍人才加入。
政策方面,安徽在全國較早出臺通用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和專項政策,省財政專門安排資金支持,重點支持算力、數據等底層建設和人才、場景、資本等要素集聚。
去年以來,我省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系統謀劃大算力、大模型、大應用,在全國新一輪人工智能發展中實現了提前卡位、走在前列。目前全省人工智能規上企業和產業鏈關聯企業分別為783家和1.2萬家,其中人工智能規上企業今年1~9月實現營收和利潤分別為1151.9億元和48.3億元,同比增長7.4%和20.6%,均位居全省新興產業排名第4位;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增長34.7%,位居第2位,其中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投資增長54.4%。
2023年,全省通過場景招商、基金招商、大賽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引人工智能落地項目733個、總投資額超過300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產業落地項目822個,總投資額3263.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5%和57.9%。
通用人工智能,正在安徽加速創新。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