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巨鼎工藝為何至為素簡?帶你獨家探秘武王墩墓大鼎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伍獻娟 分享到 2024-10-15 17:58:17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楚辭·離騷》

    日月輪回,世代交替,自然與歷史,都有其規律。

    鼎立南國,赫赫煌煌,銘記著一段興亡記憶。

    它,出土于安徽淮南武王墩楚墓,其89厘米的口徑,為迄今發現的戰國鼎之最。

    墓主人為戰國末期楚考烈王熊元,這位不甘命運的楚王,發起最后一次合縱抗秦,但終究無法改變歷史,他去世十五年后,楚國敗亡。

    成敗榮辱,終歸塵煙。直到兩千多年后,這座王墓與大鼎重見天日,人們得以釋讀消逝已久的歷史秘辛。

    鼎,源于史前先民的智慧。最初為陶質,三足支撐,無須壘灶,可就地生火烹煮。進入青銅時代,它又被賦予禮儀與權力的意義。

    泱泱華夏,禮和萬方,后世熟知的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等典故,都源于鼎所喻示的王權威儀。

    隨著禮制完備,鼎被分為鑊鼎、升鼎、羞鼎等,分別用于生、熟、調味等烹制和盛放需要。

    武王墩墓的大鼎屬于鑊鼎,這種可烹煮整只牛羊的巨型鼎,在高等級墓葬中往往只有一尊。

    其工藝為制模澆注、分鑄合成,鼎足上端,有立體高浮雕獸首,風格寫實,線條粗獷。從鼎耳到鼎身,有龍、鳳鳥、云氣等紋飾,為模印淺浮雕,呈似有若無之感。

    如此巨鼎,工藝為何至為素簡,其實,恰是這拙與樸,映射出那段歷史的真實生態。

    戰國后期,群雄征戰,銅資源更顯寶貴,且周禮衰敗,青銅器風格日趨化繁為簡。

    而晚期的楚國,一再遷都敗退,人財物力更是捉襟見肘。

    或許,內外交困之際,楚人已無力講求工藝之精,只能勉強以大鼎的外形之巨,展現八百年荊楚的最后倔強。

    歷史,總要前行。雄霸南方的楚國最終落幕,但其恢宏而浪漫的文化底色,卻長久影響后世,融入華夏文明血脈。

    歷久彌堅的青銅時代也已遠去,但鼎所蘊含的精神寓意,也化為對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執著向往,鼓舞我們書寫歷史、開創未來。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