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瀝瀝的雨,從清晨一直不停地滴落。盛夏的風,從黃營村山坡上的靈棗林吹來,在這座普通又不平凡的墳頭輕輕吹過。
40歲的沈磊帶著家人來到曾祖父沈忠明與曾祖母的墳前,一邊撫摸著墓碑,一邊掏出一塊紅布包裹著的烈士證明書,雨水、汗水、淚水交織在一起?!疤珷敔?北京來人了,盧溝橋那邊派人來了,那地方您最熟悉了……”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革命文物部主任趙迪立正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匆匆趕往沈忠明烈士的家鄉淮北市烈山區宋疃鎮黃營村?!罢嫦朐缫稽c看到英雄出生成長的地方,見見烈士的后人?!?/p>
烈士紀念日前夕,一場簡樸而不失隆重的“沈忠明烈士革命文物”捐獻儀式在黃營村的會議室舉行。作為烈士的曾長孫,沈磊已帶著家人從山上回到村部。小心翼翼地打開紅布包,將發黃的烈士證明書輕輕攤平,他的眼睛再次濕潤:“太爺爺犧牲87年了,這張革命烈士證明書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傳了幾代人了。這是傳家寶,但更屬于國家文物,我們愿意捐獻給國家,放在紀念館比放在我們家更有價值,我感覺這是最好的紀念!”
1906年,沈忠明出生在原濉溪縣馬橋區閘河鄉黃營村。沈家當時家境不錯,因而沈忠明在偏遠的山村得以進到私塾學習,長大后又在家鄉教書,娶妻、生子,成為家人眼中的驕傲。然而,年輕的沈忠明并沒有在家安享他的人生,而是黑暗中苦苦追尋光明。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炮聲如一道驚雷,打破了華夏大地的寧靜。山河破碎,風云變色,日軍的鐵蹄肆意踐踏這片古老的土地。在這國難當頭之際,無數熱血青年心中的火焰被點燃。他們目睹著家園被侵略,百姓遭涂炭,悲憤在心中翻涌。沈忠明知道,在這個時候,筆桿子已不足以拯救國家。他要拿起槍,奔赴戰場,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百姓的安寧。
1936年,經鄉親、中共地下黨員周樹一介紹,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沈忠明在與日軍的戰斗中,身中兩刀壯烈殉國。
1983年12月22日,民政部向沈忠明長子沈樹芬頒發沈忠明革命烈士證明書。此后,這張證書就成為沈家人珍藏的寶貝,代代相傳。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沈家人和附近干部群眾都會來到衣冠冢前,緬懷先輩,追思英魂。
夏日的黃營村,青山綠水環抱,藍天白云相映成趣。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宛如巨龍蜿蜒盤旋;近處的溪流潺潺流淌,恰似銀帶輕盈飄舞。村中道路平坦寬闊,一棟棟小樓拔地而起。當年,英雄離家赴國難時走過的荒山頭,如今早已是棗林郁郁蔥蔥,一顆顆靈棗掛滿枝頭,成為村民致富的“金元寶”。在“黨建+合作社”的引領下,靈棗產業恰似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振興錦繡畫卷,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靈棗種植達1萬余畝,靈棗產量500多萬斤,年銷售額達23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000元,黃營靈棗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這片被烈士精神深深滋養的土地,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正以嶄新的姿態豪邁地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宗兆宣 馮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