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打通強賦能
五年奮進再出發
7月10日
安徽日報推出
“黨媒云”??谝黄?/strong>
特別報道
“安徽黨媒云”是安徽日報報業集團推出的一項系統性傳播生態建設工程,以拓展垂類用戶覆蓋面、重構全媒體時代與基層群眾連接為目標,通過產品創新與機制創新相促進、平臺建設與流程再造相協同,由點及線、由線到面,打造覆蓋安徽的云端傳播網。
自2019年啟動以來,“安徽黨媒云”陸續上線社區融、鄉鎮融、校校通、政協融、法治融、老兵融、文旅融、農信融、科創融、健康融等10個項目。截至目前,共有近5000家單位入駐。經過多年培育探索,“安徽黨媒云”業已形成“黨報賦能、垂直深耕、融媒放大、綜合服務、雙贏雙效”的發展格局。
聚勢提質,煥新出發。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堅持用戶思維,大力推進黨媒云系列融項目提質提效,著力增黏性、強激勵、多賦能,進一步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終端打通,品牌??辛料?;縱向打通,基層風采有效觸達;橫向打通,經驗信息互通互鑒;活動打通,相聚走動密切聯系;業務打通,優質資源服務基層。
融合新打法、價值新提升。堅持做好“下延”,積極推進“上聯”,“安徽黨媒云”將不斷衍生裂變出新業態、新服務,持續放大黨媒新型傳播平臺的全維效能,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智慧助殘打通“最后一米”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武鵬
近日,在樅陽縣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活動中,民間藝人錢自來(中)向殘疾人學員傳授竹籃編織技巧。王章志 攝
“我眼睛看不見,可家門口有條長水溝,照看兩個小孫子提心吊膽的。自從安裝了防溺水護欄,一家人安心多了?!奔易°~陵市義安區東聯鎮水滸村的殘疾人李彩紅欣慰地告訴記者,當地殘聯的無障礙改造讓他和家人都很受益。
從合肥科學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科研院所的高精尖實驗室、研發機構,到打通助殘服務“最后一米”的城鄉基層社區, 幫助殘障人士全面融入社會生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安徽用科技賦能的溫度、精準服務的力度,讓愛無“礙”,助力殘疾人開啟多彩人生。
改變生活,有愛無“礙”
去年,銅陵市義安區東聯鎮殘聯在摸底調查中發現,視力一級殘疾的李彩紅,其家庭也是當地低保戶。經過評估,東聯鎮殘聯在李彩紅家門口做了12米長的防溺水護欄和防滑地膠,還為李彩紅配置了L型扶手、盲人聽書機、盲人電飯煲、盲人電水壺、盲人電磁爐和電子盲杖。
重度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改造、配置是東聯鎮殘聯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去年,東聯鎮共評估16戶困難殘疾人家庭,并針對具體情況進行了相應的改造配置和幫扶,目前均已驗收。而今年截至目前,東聯鎮殘聯已入戶摸底評估了14戶困難重度殘疾人無障礙家庭。
盲人用上了安全、便捷的家用電子產品,在這些無障礙設備中,殘疾人在有形無形中感受到了科技潤物細無聲的“溫度”。
“自從有了這張很實用的床,還配了洗澡椅,我生活起居更方便了!”家住天長市廣陵街道石梁東路四巷的92歲高齡老人彭登蘭高興地說。折疊淋浴椅、感應地燈、智能攝像頭、語音呼叫器、多功能護理床、防褥瘡床墊……推開臥室門,彭奶奶的房間里增添了不少新物件。
“如果老人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通過一鍵呼叫智能設備,平臺立即響應,我們會在一刻鐘內趕到現場?!碑數叵嚓P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已形成“15分鐘”服務半徑,從“線上”到“線下”,全天候、全方位守護,為特殊群體筑起一道安全防線。
“護理變得簡單,自理成為可能?!睂τ谛袆硬槐愕臍埣踩藖碚f,無需起身走動,僅需輕聲呼喚或指尖滑動,即可輕松調整室內環境,大大消除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障礙??祻蜋C器人、智能App電動輪椅等智能設備,也都能接入全屋智能居家系統,讓殘障人士實現居家安全、自由移動。
記者了解到,明光市殘聯攜手明光市郎威醫療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明光市智能居家無障礙體驗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借助智能輔助器具、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智能交互等技術,有效助力老、弱、病、殘等人群的基本生活服務。
數字賦能,助殘添翼
近年來,安徽省積極推動科技助力殘疾人工作領域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應用,以科技創新助力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省殘聯等單位主辦的“向新而行 共創美好生活——安徽省科技助殘產品展演薈”在合肥科技館舉行。在眾多展示中,由科大訊飛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采用一體化人體工學設計,結合自研的個性化仿生步態數據模型,通過高性能執行器和力位混合控制算法驅動步態機械腿,助力殘障人士實現下地行走。作為安徽省第一臺拿到醫療器械注冊證的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目前已在合肥多家醫療機構投入使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學院教授周文罡團隊研發的智能手語問答系統,建立了視頻手語理解領域的首個手語大模型。即便沒有任何手語基礎的普通人,借助于AI的力量,也能與聽障人士實現無障礙交流。周文罡透露,這項科技成果將在今年年底率先應用于合肥12345政務平臺,惠及合肥殘疾人。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殘聯前不久與科大訊飛在合肥市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通用人工智能助殘聯合實驗室,未來將積極研發用于殘疾人服務的人機交互組件、智能康復輔具,開展多類別的智慧助殘研究,并搭建面向殘疾人需求的應用場景,協同推進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成果在助殘領域的示范應用。
而在去年11月,省殘聯就已經與科大訊飛攜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長三角區域智能康復輔助器具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安徽分中心揭牌。這個中心聚焦運動功能恢復、安全無障礙出行、言語無障礙溝通等方向,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長三角區域殘疾人輔具服務一體化發展提供安徽方案、貢獻安徽力量。
未來已來??梢灶A見,科技賦能扶殘助殘,安徽新質生產力,將會產生輻射效應,大放光彩。
精準服務,打通“最后一米”
助殘服務送上門,精準幫扶暖人心。家住合肥新站高新區三十頭社區東元家園二期的王奶奶因為殘疾,常年坐在輪椅上,生活起居有不少困難。當地的社工和“暖陽行”能人服務隊每月都會定期來到殘疾老人家中,除了幫忙打掃衛生,還給她擦洗身體,并將換下的衣物洗凈晾曬。
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王衛社區,年近花甲的劉阿姨是肢體三級殘疾人,還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又因突發腦梗而意外摔傷,日常行動、就醫十分不便。社區殘聯了解到她的情況和需求后,很快為她申請到了一臺輪椅。
通過入戶走訪、見面交流、實地察看,望湖街道為轄區殘疾人逐戶建立服務需求臺賬,深入了解殘疾人生活情況和困難訴求,為他們提供更加精準的個性服務。
“助浴師洗得真好!以前想給老伴洗個澡太費勁了,現在上門服務真是解決了我們家的大問題?!焙戏适袕]陽區海棠街道荷塘社區居民陳奶奶說。原來,早在2021年,孟大爺因病導致二級殘疾癱瘓在床,洗澡這件看似簡單的事,都成了大難題。
日前,專業助浴師按約定時間上門為陳奶奶的老伴孟大爺提供助浴服務,在使用專業設備對老人血壓、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標進行檢測后,志愿者輕柔地開始助浴流程。鋪設吸水墊,連接水管,調好熱水溫度……整個助浴過程提供從頭至腳的洗浴、清潔,前后用了半個小時時間,孟大爺神清氣爽,整個人狀態好了很多。
“去年荷塘社區殘聯主動找到我,介紹上門助浴,現在專業人員上門服務,安全、省心,關鍵還免費?!闭f起這項公益慈善助浴行動給他們帶來的變化,陳奶奶很是感慨。
據悉,廬陽區于2023年11月起,在全省率先開展特殊困難老年人公益慈善助浴行動試點,引進專業機構開展上門服務,讓更多殘疾、失能等特殊老年群體享受便捷舒適的居家助浴服務,讓助殘敬老更精準、更有力度。
善行江淮,共享美好生活
為進一步了解轄區殘疾人的基本生活狀況,更好地關愛服務殘疾人,近日,界首市顧集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和顧集鎮殘聯“積善養城·春暉助殘”黨員志愿服務隊入戶走訪了困難殘疾人家庭。每到一戶,社工和志愿者詳細詢問殘疾人的身體和生活狀況,傾聽困難殘疾人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及時伸出援手,盡力幫忙解決。
而在肥西縣上派鎮彭圩村,上派鎮綜治中心聯合合肥市惠普社工師事務所開展了主題為“心靈的力量——源自理解和支持”的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公益服務活動。社工帶領殘疾人及其監護人參與互動小游戲,鍛煉精神障礙殘疾人的觀察力、反應力和專注力,并鼓勵他們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培養社交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
合肥高新區江河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合肥市蜀山區陽光公益服務中心,組織開展“愛心義診進社區 助殘扶殘有你我”志愿服務活動。江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業的醫療團隊攜帶先進的醫療儀器來到現場,為殘疾人士和居民提供免費的義診服務。
合肥市瑤海區嘉山路街道三角線社區聯合嘉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關愛殘疾人 義診進家門”助殘活動,為轄區內行動不便、無法出門的殘疾居民送去了健康服務和關懷。社區工作人員送去了米油等生活物資,并了解他們的生活需求及困難,給予相應的指導。
近日,肥東縣人社局聯合肥東縣殘聯、合肥理工學校在張集鄉黃疃社區開展為期七天的殘疾人就業技能培訓“新徽菜·名徽廚”培訓班,當地35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參加培訓。此次培訓重點圍繞當地特色張集鹵鵝的烹飪、銷售、管理等知識進行詳細講解。授課老師細心地將鹵鵝配方整理、編印,送給每個學員。
“全社會關注、關心、關愛殘疾人,同時,通過科技助殘,助推精準服務,打通城鄉社區助殘服務的‘最后一米’,幫助殘疾人共享美好生活?!笔埪撓嚓P負責人表示。
打造解紛“終點站” 探尋善治“最優解”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周瑩瑩
肥西縣翡翠路與云谷路交口,有一座“解憂超市”。在轄區居民心里,這是他們“受委屈時出氣、遇難題時求助”的地方。這不,5月20日,龔女士走進肥西縣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一吐心中不快。
“我1萬多元買的電視,還沒到一年,壞了兩次了,竟然不給換!”面對怒氣沖沖的龔女士,消費糾紛調解委員會調解員涂建華接待了她,端上一杯茶,溫言開解:“先消消氣,購買票據、維修記錄都有吧。我把你的信息登記下來,賣家聯系方式也提供下,我們來協商,你的合法權益一定會幫你爭取?!甭犅劷饧娪型?,龔女士轉怒為喜。
這樣的“解憂超市”將在全省開張。2023年,我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選取合肥、池州、淮南、馬鞍山、宣城5市,開展構建“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試點。在一次次化干戈為玉帛的過程中,“一站式”解紛的成效得到檢驗。今年,隨著《全面構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紛體系實施意見》的印發,點點“盆景”將變成處處“楓”景。
吳一然 制圖
省了時間
了卻心結
3月22日受理,4月9日達成調解協議,并對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加了把“安心鎖”。一起僵持了近半年的農民工欠薪糾紛,在池州市貴池區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受理后,僅用了18天,就為82人討回了110余萬元薪水。
“調解過程中,人社等部門也加入進來,形成了合力?!痹摪傅恼{解員查貴璽說,面對疑難復雜糾紛,“單兵作戰”很難奏效,多方力量參與,各自發揮專業優勢,給出的建議更能讓當事人接受。
化零為整,讓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省心又省力,正是我省構建“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的初衷。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疊加,以往各部門主導的“獨木橋”調解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新需求。為破解矛盾糾紛調處資源分散、合力不足的難題,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司法廳積極會同相關部門,通過整合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等解紛力量,打造集受理接待、協調指揮、分流轉辦、調處化解、跟蹤督辦、評估反饋為一體的“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綜合服務體系,提升矛盾糾紛化解的便捷性,有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化解”。
實踐中,“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實行線上和線下平臺同時建設運行。線下平臺根據因地制宜原則,通過單獨建設、派駐其他解紛實體等方式不斷擴大陣地。2023年試點期間,新建實體平臺199個(含依托原有解紛陣地新建165個),新增實體平臺建設面積3.4萬平方米。
以馬鞍山市雨山區為例。雨山區為民服務中心于2023年10月正式運行,上下3層,總面積約2800平方米,匯集政法綜治、信訪、行政執法、公共法律服務、網格化服務管理、多元調解組織等部門,采取“一中心多平臺”集中受理分流處置模式,做到基層社會治理同頻共振,成為矛盾糾紛“集散地”。
線上平臺依托全省人民調解系統建設,及時導入相關調解組織、調解員和調解案件信息。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入駐解紛組織20419個、解紛人員82906人。平臺在“皖事通”App設立“預約人民調解”入口,在安徽法律服務網設立“找調解”入口,糾紛當事人動動手指,填寫基本信息,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就會第一時間了解當事人訴求,按照規定的流程和時限,提供便捷高效的解紛服務。
近日,淮南市八公山區“老娘舅”調解小組在調解鄰里糾紛。李博 攝
深耕解紛
對癥開方
“買錯車險,還能理賠,我原本都不敢想?!苯衲?月11日,投保人李某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淮南監管分局和淮南市保險糾紛調解委員會,分別贈送了一面寫著“公平公正 一心為民”的錦旗,以表感謝。
李某于2023年2月24日在某財險公司處購買車輛保險時,由于與業務員溝通有誤,將其名下車牌尾號為“29”的車輛行駛證,錯發為“28”,導致投保車輛信息錄入錯誤。2023年6月6日,李某之子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導致他人死亡。李某欲進行車險理賠時才發現錯誤,而保險公司以此為理由拒絕賠付,雙方相持不下。
事故賠償迫在眉睫,而李某家庭條件卻有困難。案件進入調解程序后,淮南市保險糾紛調解委員會調解員查找相似判例,充分掌握案件的法律依據。經過耐心的釋法說理,保險公司認可李某通過保險代理人為車牌尾號為“29”的車輛投保的事實,在未經過認真審核的情況下,收取保費并出具保單,應當依法承擔該起事故的主要賠償責任。
2023年12月27日,糾紛當事人之間達成一致意見:保險公司、李某共同承擔此次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保險公司承擔主要責任,李某承擔次要責任;保險公司賠償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屬85萬元,現場簽署調解協議書。
“一站式”解紛,有了陣地,還得有專業人員。
近年來,我省各地調解組織吸納團委、婦聯、工會等社會團體基層力量和社會組織專業人才,為人民調解志愿者隊伍注入“新鮮血液”。按照“會調、能講、善總結”的標準,省司法廳開展全省人民調解員等級評定工作,目前評選出一級人民調解員118名,涵蓋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環境污染糾紛、互聯網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19個領域的調解專家。其中,累計人均調解案件在300件以上,平均從事人民調解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三分之二以上人員獲得過司法部及省級以上表彰。
王玲就是一名專家型的調解員。她是明光市矛盾調解中心業務骨干,擅長化解婚姻家庭糾紛。在她的推動下,明光市矛盾調解中心設立了“愛不釋手”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室。經她調解的離婚糾紛案件超過450起,有200對夫妻撤銷申請,重歸于好。還有一些夫妻雖然最終走向離婚,但在調解室道出了委屈,化解了嫌隙,也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近日,巢湖市矛盾糾紛調解中心調解員接待前來咨詢的群眾。王斌 攝
徽風皖韻
和諧相融
在宣城市宣州區貍橋鎮調解員劉道林的調解室里,有一面特別的墻,墻上掛滿了矛盾糾紛當事人握手言和的照片。劉道林說,這些照片既是資料留存,更是當事人遵信守諾的見證,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矛盾糾紛反復。
立足“和”文化,做實“和”文章。在“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構建過程中,我省深入挖掘區域文化特質,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與江淮地域文化、法治文化等緊密結合,推動法治、自治、德治一體有機融合。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績溪縣龍川村胡氏宗祠內有一組“四荷圖”木雕,荷葉上分別雕刻著螃蟹、鴛鴦、大蝦、對蛙等,寓意著“和諧”“和美”“和順”“和鳴”,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宣城市以“四荷”圖所蘊含的“和為貴”底蘊為基礎,總結提煉“握手言和”調解文化,讓“以和為貴”思想根植人心,“和諧共生”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目前,宣城市60%以上的調解實體陣地配置了“握手言和”品牌LOGO、照片墻、工作流程圖和制度,形成獨特的調解風景,為“徽風皖韻”解紛品牌添彩助力。
淮北市持續挖掘臨渙鎮獨具特色的“有理進茶館說”的民間調解文化,賦予老茶館新使命,將茶香氤氳的茶館打造成干群連心橋、心理減壓處、才藝展示館、糾紛調解室,人民調解工作群眾知曉度、影響力不斷提高,有效遏制了違法行為和治安案件發生,轄區訴訟案件數量持續下降。
扎根基層沃土,厚植為民情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司法行政機關牽頭指導的“一站式”特色解紛體系,匯聚多方合力,如眾川赴海,傾力打造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終點站”,讓“安徽之治”成色更足、優勢更加彰顯。
“提檔升級”推動優撫保障從有到好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李曉磊 侯劍
“感謝你們,讓我能再聽到說笑聲!”近日,六安市葉集區三元鎮傷殘退役軍人王安銀在兒子陪同下,將一面繡有“心系退役軍人 彰顯榮譽與責任”的錦旗送到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今年66歲的王安銀,服役時因公導致雙耳聽力損傷,基本無法與人溝通。去年8月,葉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入戶摸排了解情況后,通過“微心愿”免費為其配置了一套助聽器,還積極引導他調殘鑒定。去年年底,這名老兵順利調整為因公四級傷殘,撫恤金也從原來每月1740余元提高至9220余元。主動為老兵調殘、幫助其重獲新“聲”,既是葉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關愛傷殘退役軍人的日常,也是全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落實落細撫恤優待政策的縮影。
近年來,我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以更主動的服務態度、更貼心的工作舉措,構建了從落實優撫政策到創新幫扶模式,再到升級優待服務的退役軍人優撫保障體系,讓廣大優撫對象的獲得感、幸福感、榮譽感不斷增強。
資料圖片: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侯劍 攝
優撫政策落實落細
如何更好地開展退役軍人評調殘工作,關乎幫扶援助實效。
近年來,六安市葉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耐心為申請評殘、調殘的退役軍人講解相關政策和辦理流程,主動幫助其梳理和審核相關材料,積極協調醫療部門開展評殘、調殘醫療鑒定工作。
多次上門收集資料,疫情期間奔赴外地查檔,組織前往醫院進行醫療鑒定……退役軍人周耀宗能夠順利評殘,離不開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作人員的努力和付出。
周耀宗退役后,隨著年齡增長精神狀態每況愈下。2021年,周耀宗及其家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到葉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咨詢評殘事宜。工作人員詳細了解情況后,通過調查、審核和鑒定等一系列程序,最終幫其落實了因病六級傷殘軍人待遇。
在工作人員的關懷和幫扶下,周耀宗對生活開始有了希望,發病次數逐漸減少??粗駹顟B日漸穩定的兒子,父親周懷德哽咽地說:“是退役軍人事務局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在提供基本服務的同時,葉集區退役軍人事務局以“愛心送進光榮門”品牌活動為載體,為退役軍人點亮一個個“微心愿”,對全區困難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提供資金、實物、社會化服務等多種形式的關愛幫扶。
為抗美援朝老兵許正祥購買一個助聽器,向抗美援朝老兵吳士友捐助一張護理床,送抗美援朝老兵陳金田一臺輪椅……“微心愿”雖小,傳遞的卻是濃濃的關懷。
近年來,六安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聚焦老兵的“急難愁盼”,把退役軍人的需求刻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上,嚴格按照上級文件規定,落實落細各項優撫政策,及時足額兌現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2023年,六安市累計為4萬余名優撫對象發放定期撫恤補助3.9億元,為義務兵家庭發放優待金4500余萬元。
兵有所呼,我有所應。六安市的工作也是全省開展優撫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在安慶市迎江區、宿松縣、岳西縣等縣區,率先將農村籍60歲老兵、老年烈士子女納入醫療保障范圍,由屬地政府幫助繳納城鄉醫療保險。
日前,在淮北市烈山區,退役軍人使用“皖美擁軍碼”享受到擁軍門店的就餐八折優惠。圖為3名退役軍人正在展示“暖心碼”。侯劍 攝
創新模式關愛幫扶
“余大爺,今天血壓是正常的,您繼續保持,一定要按時吃藥!”5月10日一早,生活助理員張仁紅來到余嗣權家里,為其開展養老服務。
今年82歲的余嗣權是一名雙目失明的退役軍人。自從金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上門居家養老服務后,張仁紅每周都會為余老伯上門打掃衛生、收拾家務、洗頭理發以及陪他聊天等。
“小張人很好,干活不怕臟、不怕累,還幫我們買菜、做飯。有時家里有急事,一個電話她就會趕來,比親女兒都貼心!”余嗣權感慨地說,每周張仁紅上門的日子,已經成了他們夫妻倆平日里最大的期盼。
“為退役軍人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是我們在優待撫恤上的創新探索?!苯鹫h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村組摸排、入戶走訪,將全縣96名高齡獨居和失能半失能優撫對象納入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范圍,細化制定《金寨縣高齡獨居和失能半失能優撫對象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方案》。
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專業服務隊伍,每周上門服務1次,每次不低于2個小時,為優撫對象量身定制居室整理、助潔、助餐、助行、助購、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法律咨詢等8項服務內容。
截至目前,金寨縣共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累計5000余次,8名高齡優撫對象在社工攙扶下到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送錦旗,致感謝信。
近年來,六安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持續加強困難優撫對象兜底保障,積極開展“愛心送進光榮門”品牌活動。
截至目前,六安市設立退役軍人困難幫扶資金總額超3000萬元,及時足額發放定期撫恤補助3.9億元;開展八輪走訪慰問,幫扶退役軍人1.9萬人次;舉辦優撫對象短期療養15期,惠及500人次;為261名在鄉復員軍人購買“皖惠?!?。
全省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也都在積極想方設法為退役軍人優撫保障探索路徑。池州市在全省首創“邊海防官兵父母”短期療養活動,自2022年起,每年9月,市光榮院開展“邊海防官兵”家屬15天短期療養活動;宣城市發揮退役軍人工作深度融入長三角“橋頭堡”作用,優撫對象短期療養采取“5+5”跨省兩地療養模式;蚌埠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與天長市光榮院、天長市天康療養中心合作,簽訂《異地療養戰略協議》,全年舉辦4期短期療養班,每期40人。兩地老兵同吃一鍋飯、同乘一輛車、同居一棟樓、同活動同作息,重溫部隊的集體生活,加強了兩地老兵的聯誼。
優待服務不斷升級
優待證不僅是退役軍人的“紅色名片”,更是他們享受專屬優待服務的重要憑證。
為了讓這張憑證“含金量”更高,六安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不斷拓寬優待證使用場景和使用功能,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提供越來越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我患有肝癌要長期住院治療,已經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這14000元對我來說就是雪中送炭!”日前,通過優待證領到醫療救助資金的金寨縣退役軍人陳福東激動地說。
今年年初,六安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先行先試,創新通過優待證發放優撫資金,不僅拓寬優待證使用功能,也便捷了優撫資金的領取。據統計,今年六安市通過優待證銀行卡發放市級迎駕長城基石醫療救助資金共計16人,救助金額26.4004萬元。
除了讓優待證加載金融功能,我省各地還不斷升級優待服務,讓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尊崇。
前不久,持優待證乘坐滁州市范圍內公交車時播報專屬語音“致敬老兵”火爆全網;銅陵市也將刷卡播報語音升級為“致敬最可愛的人”。在舒城縣的公交車上,只要持優待證刷卡,“優待證,歡迎乘車!”這聲暖心問候就會在車廂內響起……這些落在具體生活中的細節,讓退役軍人和“三屬”感受到滿滿的榮譽感和獲得感。舒城縣退役軍人吳康舉坦言:“每次聽到提示語音都很親切,感覺倍有面子!”
如今,全省各地越來越多的企業、門店也加入社會化擁軍隊伍,涵蓋餐飲、住宿、通信、燃油、旅游、金融、交通等多個民生領域。以六安市為例,全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與117家企業建立擁軍優撫優惠優待內容清單;全市A級旅游景區、城市公交、城鄉公交線面向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免費,2023年六安市景區亮證達20萬人次,公交刷卡達80萬次。
“六安是大別山革命老區,也是優撫大市、兵員大市,服務和保障好廣大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光榮職責?!绷彩型艘圮娙耸聞站窒嚓P負責人表示,2019年以來,當地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落實落細優撫保障各項政策,市、縣(區)兩級每年設立困難幫扶資金超1000萬元,中國人壽保險、安徽迎駕集團、安徽臨水酒業等愛心企業捐款捐物達6000萬元,從慰問退役軍人困難家庭,到為在鄉復員軍人、烈屬捐贈保險等多領域,多元化開展關愛幫扶。
接下來,六安市將以全省退役軍人事務系統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三化”建設為抓手,持續深化四級關愛幫扶長效機制,穩固數字化支撐、落實精準化幫扶、做好社會化拓展,多維度、高質效做好全市優撫保障工作,讓尊崇關愛在革命老區落地生根、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