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蕪湖以城市之名致敬青春,為2024屆蕪湖大學畢業生舉辦了集體畢業典禮,來自在蕪湖高校的畢業生代表等1000余人共聚神山公園參加典禮,這也是安徽首個以城市為名義舉辦的大學生集體畢業典禮。面對人才,蕪湖打響了“天下英才匯江城,創新創業在蕪湖”的城市名片,蕪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才資本的首選地、優選地和必選地。
蕪湖市面對周邊長三角大城市人才虹吸挑戰,聚焦中小城市人才引進困難、政策兌現較慢、留用機制不活等問題,以紫云英人才計劃為抓手,成立人才發展集團,打造人才工作“總服務商”,構建“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人才生態系統。近三年蕪湖市累計新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75個、領軍人才734人、高端人才6235人、大學生18.8萬人。
真心愛才 發放“蕪湖人才綠卡”
蕪湖配套需求“優先快辦”。蕪湖市發放“蕪湖人才綠卡”,為重點產業領域專家人才“一對一”配備人才服務專員,在醫療衛生、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解決后顧之憂。特別是在住房方面,建設“人才公寓”,落實租購補貼、契稅補助,本科生憑借每年1萬元租房補貼基本可以租到50平方米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落戶最高可享受20萬元、夫妻雙方可疊加享受40萬元購房補貼,基本相當于市區100平方米首套普通商品房首付款。
此外,蕪湖市還建成了惠企惠才政策網上超市,上線運行“蕪湖紫云英人才服務平臺”,整合醫療、教育、人社等部門23項服務資源,實現各類人才政策“一站查”各項人才補貼“一站領”各種涉才服務“一站辦”,推動人才政策兌現像“網購”一樣方便,兌現時限基本壓縮至一個月左右,無需提供一張紙質材料,截至2023年底累計兌現人才資金 7.87億元、惠及各類人才13.6萬人次。
“悉心育才” 開展“訂單培養”
蕪湖市開展“訂單培養”。組織“萬名高校學子進百企直通車”訪學活動,全市1450家企業與學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支持安徽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開設100個訂單班,定向培養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產業人才4627人。
同時,蕪湖市圍繞全市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在高校設立“產業教授”流動崗位,讓各行各業的優秀技能人才走上講臺,市財政按照實際支付產業教授薪資待遇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吸引奇瑞、海螺、三只松鼠等企業800余名高層次人才自主申報,已有454名行業精英走進高校課堂。
此外,蕪湖市聚焦汽車和零部件、高端家電、互聯網休閑食品、工業機器人等優勢產業,實施“鳩茲英才”培育工程,遴選有發展潛力、對優勢產業有引領帶動作用的人才,傾斜支持重點培育,發掘優秀人才服務優勢產業。
“傾心引才”靈活獵才
蕪湖市聚焦支柱產業和十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梳理發布《高層次人才需求目錄》和“人才分布地圖”,并常態化開展全國百所高校大宣講,累計達成就業意向6.5萬余人。
此外,蕪湖市還舉辦了長三角一體化院士論壇、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周等招才引智系列活動,打造了23 家紫云英人才驛站。同時還派發了3000萬元紫云英人才城市體驗券,吸引1萬余名大學生參訪體驗,2023年全市新入職大學生8.8萬人、增長 31.3%。
在靈活獵才方面,蕪湖對標國際一流技術水平,“一事一議”引進國內外拔尖人才。依托市人才發展集團,運用市場化方式開展人才招引獵聘、人才公共服務等業務。通過尋獵外包驅動、承辦賽會帶動、風險投資撬動等市場化手段精準獵聘人才,2022年6月成立以來共獵聘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人才近2000人,其中C類高端人才占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蕪湖還支持企業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咨詢、掛職兼職、周末工程師等方式柔性引智,投資 10億元建設上海松江蕪湖人才飛地,與復旦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達成合作協議,為入駐企業柔性延攬高端科研人才70余名,實現項目在滬研發孵化、在蕪落地投產。并建成安徽創新中心,打造服務安徽省、輻射長三角的人才創新共同體,鼓勵科技人才在區域內自主流動、擇業創業。
精心用才 年薪評價新標準
落實梯度政策激勵。蕪湖市探索建立以年薪評價人才的新標準,突出人才的能力、業績和實際貢獻,根據企業人才工資性薪酬和納稅額進行評價,對企業給予年薪20萬元的可直接認定為高端人才、年薪100萬元的認定為領軍人才、年薪200萬元的認定為國內外拔尖人才。對急需緊缺的“專才”“偏才”,可不受學歷、職稱、論文等限制,直接推薦認定為高層次人才。
此外,還賦予企業評價人才自主權,將人才職稱評審權下放重點企業,實現“誰用人誰來評”。截至目前累計7829名專技人才取得相應等級職稱資格,企業承接職稱評審權已成為留住和用好人才的一件法寶。
近年來,蕪湖圍繞省域副中心,安徽經濟增長“第二極”建設目標,扎實推進 “雙招雙引”一號工程,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紫云英人才計劃”為牽引,在全省率先組建人才發展集團,全力打造人才工作的“總服務商”。創新搭建蕪湖紫云英人才服務平臺,對人才各類需求實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構建了“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的人才環境。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徐宏博 實習生 關家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