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币皇住白寜υ姟弊尦隽肆呦?,被人們廣為傳頌,蘊含的謙和禮讓、和為貴精神傳承至今。近年來,桐城市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和為貴精神融入基層治理,創新推出“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突出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徑。該工作法獲評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作為全國31個“楓橋式”工作法之一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
孕育“和”之美德
桐城市深入挖掘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和為貴精神內涵,創作以六尺巷為題材的歌曲、黃梅戲、影視劇等文藝作品,在公園、廣場、景區等公共場所建設六尺巷文化墻,開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講”,營造“人人會講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禮讓道理、處處彰顯和諧精神”的濃厚氛圍。
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中體現禮讓、和為貴精神,規范群眾行為,讓干事創業、做人處世有尺可依、進退有據。推行治理積分制,構建“分值設置、積分登記、積分應用”于一體的積分管理體系,科學設置“正負面清單”,在村(社區)設立“積分超市”,推出積分在醫療、教育、養老、金融等7類22項公共服務政策福利,引導群眾以善行換積分、以積分“得實惠”。
另外,該市將“六尺巷”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納入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優秀黨員、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巾幗建功標兵等評選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孕育“和”之美德。
建好“說”之組織
桐城市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重點難點問題,建立“書記項目”庫,通過群眾提、書記選、組織定分級分類精準領辦,落實月晾曬、季排位、年考評機制,有力壓實書記抓基層治理“第一責任人”職責。
該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全面推行村民說事制度,由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村民代表、法律明白人等組成“村民說事會”,聚焦發展大事、民生實事、鄰里瑣事,急事馬上說、緩事定期說,確保事事有人辦。
在“說”的流程上,完善四步走流程,面對面、鍵對鍵廣泛征集“說”的事項,召開庭院懇談會議、樓棟議事會議,充分討論、反復醞釀匯集“商”的意見,通過干部領辦、群眾共辦、社會幫辦聚集“辦”的力量,采取群眾評價、組織評定收集“評”的結果。
運用說事事項、商議情況、承辦責任、辦理結果、滿意評價“五個清單”,全流程跟蹤督辦、全鏈條閉環管理,切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
堅持“調”之多元
該市搭建“一站式”解紛平臺,市級整合群眾來訪接待中心、訴調對接中心、綜治中心建成“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社會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設立住建、教育、農業農村等10個接訪窗口、4個法律工作室、心理咨詢室,進駐速裁團隊和勞動爭議、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8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實現信訪、調解、仲裁、訴訟“一攬子”為民解憂。在鎮、村、基層政法單位和糾紛多發的市直單位設立“六尺巷調解室”,較好地將99%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吸附在縣域。
在解紛隊伍上,該市持續壯大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專業調解隊伍,將村(社區)“兩委”成員、網格員、鄉賢、致富能人等充實到人民調解組織中,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當好“和事佬”。另外,建立100余人組成的調解專家庫,依靠專家智慧化解“專業”難題。邀請法官、檢察官、律師、心理咨詢師助力疑難糾紛化解,又為調解員進行技能培訓,培樹了一批金牌調解員、調解能手。
在調解方式上,調解人員注重用好“六尺巷調解法”,運用“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以六尺巷典故啟發人、以和為貴精神感化人、以知進退境界引導人,通過傾聽訴求、辨明是非、勸解疏導、借古喻今、互諒互讓、握手言和,實現案結事了人和。(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