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2年5月5日起,魯迅先生開始記日記,直到1936年10月18日止。魯迅先生的日記與常人比,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他在每年的日記后面,附有該年度所買書的情況,書名、冊數、書資、購買日期一一標明,別人的贈書也記在其中,但不計入購書支出。這樣,只要讀讀魯迅日記的書賬,便可了解當時魯迅購書的興趣、范圍、冊數、開支等情況。
二十多年中,日記中有據可查的書賬,全部統計出來,買書三千零九種,共計九千六百冊;購買的各種墓志、碑文、畫像磚、畫像等拓片六千九百零六張;購書共費資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三元貳角九分。通過魯迅先生日記所統計的書目和支出,卻是很不完整的,僅僅是1912年5月以后的書帳。此前魯迅先生在紹興、南京、杭州、日本生活期間所買的書籍沒有計算在內,而這一段時間買書的數量肯定不少。即便在日記記載的時間內,也不是所有書籍都記入賬中。在1936年前半年的書賬后面,先生寫道:“月初以后病不能作字,遂失記,此乃追補,當有遺漏矣?!边@種情況是很正常的,漏記有時候是免不了的。此外,書的種類雖然只有三千多種,但里面很多是叢書、說部、匯編性的圖書,每一種里面實際上又包括了若干種圖書,實際書的種類、冊數就肯定會超過現有統計的數字。
魯迅先生買書毫不吝嗇,甚至不惜一擲千金。據許廣平回憶,有一次,先生想買《四部叢刊》做文學史研究的準備材料,價格相當昂貴,他為要花幾百大洋買這套書而躊躇很久,最后,這套書的吸引力太大,魯迅先生還是下決心買了下來。
魯迅先生在買書上的一擲千金,與他自己的日常生活需求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魯迅先生供職教育部十幾年,教書十幾年,對于一般人無法避免的娛樂,從未沾染絲毫,當時教育部的同事都把他當做怪人。魯迅平時只穿舊布衣,像一個普通大學生,褲子總是單的,不知縫補過多少回。在北京的嚴冬三九天,也永遠穿著老舊的單褲。對于物質生活,魯迅曾經對自己的學生孫伏園說:“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了?!?/p>
魯迅先生的一生,癡書愛書、讀書用書,成就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難以讓人企及和超越的地位。書籍,伴隨先生的一生,“書與生命同在”,這一概括用在先生身上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胡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