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宣城市涇縣積極探索鄉村建設發展新模式——綠影濛濛村落 古色古香美景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吳春華 分享到 2024-05-02 10:34:18

    503

    (走進傳統村落)

    本報記者 徐 靖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因“涇水”得名,漢初置縣,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左名區”之稱,享有“秀甲江南”之譽。

      涇縣古村落具有明顯的皖南村落特征,在選址上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聚族成村;在布局上大宅小院錯落有致,古橋曲徑交錯相通;在建筑上既受到徽派建筑影響,也有北方建筑的宏偉氣派,更融蘇浙園林的精巧布局。全縣現有中國傳統村落32個,安徽省級傳統村落34個。近年來,涇縣堅持“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的方針,著力推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2023年,涇縣被評選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編  者  

      綠影濛濛,徑入碧云,江南古村在一片翠微中若隱若現。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歷史悠久,因青弋江縱貫全境,貨物運輸中水陸碼頭眾多,形成了以商鋪、碼頭為特點的眾多村落,如馬頭、赤灘、章渡、安吳;因宣紙、茶葉、竹木等豐富物產,形成依景、依物的特色村落,如小嶺、大南坑、月亮灣;還有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傳統村落,如云嶺、東流山、桃嶺。它們或文化內涵深厚,或建筑藝術精美,或自然景觀優美,或歷史地位獨特,是江南村落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也是涇縣人文歷史的深厚積淀。

      人居環境改善

      古村煥發新生

      從涇縣一路向西,可至查濟村?!笆锊榇寰爬餆?,三溪環繞萬戶間?!币痪湓?,道盡查濟之美。然而,在涇縣,如查濟一般古色古香的傳統村落比比皆是。

      章渡古鎮位于涇縣城西、青弋江上游北岸,借地利之便,這里曾商賈云集、商貿繁華。古鎮之中最“吸睛”的,莫過于章渡老街,因老街緊鄰青弋江,臨街的建筑則獨具特色。這些建筑大多建于晚清時期,近百間單體房屋簇擁著連成一片。隔江遠望,青瓦木屋長龍一般地隨江延伸,蔚為壯觀。

      房屋懸空在青弋江畔,木柱林立,房屋主體部分仿佛吊在空中一般,故有“吊棟閣”之稱,民間又稱其為“江南千條腿”。到了夜晚,萬家燈火于水畔上下輝映。獨看一家一戶,似一盞盞燈籠吊在燈桿上,故又稱“吊燈閣”。房屋上層有閣樓,樓上檐下有雕花斜撐和雕花欄桿、欄板,頗有徽州風味?!罢露傻摹鯒濋w’在力學、建筑學、美學和民俗學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闭露纱妩h總支書記湯君說。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吊棟閣”一度面臨“腿斷屋倒”的困境。2021年,當地啟動章渡老街保護修復工作,對“吊棟閣”周邊區域實施保護及修繕,并打造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區”。

      通過政府立項、企業投資,章渡老街近100棟老房子如今一半已重獲新生?!耙肫髽I等社會資本,一方面有助于解決保護傳統村落的資金問題,另一方面為在之后利用過程中發展產業業態,提供了有力抓手?!睕芸h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華斌說。

      “老街修繕過程中,在格局、結構、材料等方面都盡可能保留其獨特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同時,為實現傳統建筑的有效利用,我們也注意增加房屋內部的生活功能,諸如防水、保暖、上下水系統等?!闭露晒沛偙Wo開發項目負責人龐煥泰說。

      涇縣傳統村落中的古建筑眾多。為盡可能完善地保護傳統村落、修繕古代建筑,涇縣一方面支持各村修編保護規劃,延續傳統風貌,弘揚傳統文化;同時加強基礎設施改善,有效解決村落中生活污水排放、桿線亂搭、車輛亂停、建筑風格不協調等問題,完善消防、防災避險等功能,顯著提升人居環境。

      環境的改變,帶來了生活的改變。章渡村村民董光鑄說:“自從村里修了新路,咱走路都方便了,再也不怕下雨泥濘了。供水系統升級后,家里水龍頭一擰就有清水,垃圾有專人收,污水也有管道排,現在環境整潔多了,空氣都清新了?,F在,我們村的環境越來越好,公共場地也多了,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跳跳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p>

      現如今,涇縣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帶、三區、一環路”的縣域傳承格局,推動生態—紅色文旅發展區、生態—非遺文化傳承區和生態—商貿文化創新區3個示范區整體建設,并探索形成了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實踐經驗與工作模式。

      資源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發展

      從章渡出發不遠,就來到了同樣位于云嶺鎮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涇縣是“皖南事變”發生地,如今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零星散落分布在云嶺鎮羅里村及其周邊的13個自然村內,總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

      “目前的舊址均建于明清兩代,也是當地村落最為典型的徽州古典建筑。我們通過保護、修復古建筑,建設紀念館,將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痹茙X鎮黨委書記吳治國說,“如今,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每年接待觀眾35萬人次。不少村民在當地開辦餐館、民宿等,并通過特產銷售、旅游導覽等增加收入?!?/p>

      距離云嶺鎮約50公里的傳統村落榔橋鎮烏溪村,則是另外一番景象。烏溪村建于宋代,有上千年歷史,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然而真正讓烏溪聲名大噪的,是宣紙。

      據考證,宣紙已經有1200多年歷史,經140多道工序而成,如此生產出的宣紙質地純白細膩,綿軟堅韌。

      在烏溪村東南方向,群山起伏、植被茂密,山間溪流水量豐沛,正宗的宣紙,至今仍然使用烏溪村中的山間溪水以及當地的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為原料。

      著名的“紅星宣紙”出產地在烏溪村。為保護和傳承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建設了宣紙文化園,集宣紙技藝展示、文化旅游、休閑觀光于一體。游客來到這里,不僅能了解宣紙的歷史、文化,還能親自上手,體驗宣紙制作技藝,而文房四寶,則是離開時常帶的伴手禮品。

      據涇縣文旅局黨組成員黃飛介紹,涇縣為了更好利用傳統村落資源,依托現有古村落建設旅游景區,積極開展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育。2023年以來,涇縣新引進文旅項目25個,全縣76個重點文旅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7.6億元,全年旅游人次654萬,旅游收入45億元。

      “未來,涇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將形成‘一帶、三區、一環路’的特色傳承空間結構。即長江流域生態休閑融合示范帶,生態—紅色文旅發展區、生態—非遺文化傳承區、生態—商貿文化創新區和文旅融合示范環路?!秉S飛說。

      精準把握方向

      探索振興模式

      涇縣琴溪鎮是“宣州窯古窯址”所在地,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作為千年宣州窯的最后一塊遺存,涇縣施窯村有多處古窯址,這里家家戶戶都會制陶燒窯。

      2021年,青年陶藝家劉云在這里創立了陶藝工作室,以涇縣傳統陶藝制作器皿。在工作室內,游客可參觀、體驗泥板成型、泥條盤筑等傳統制陶技藝,并定制個性化非遺文創?!巴ㄟ^文化賦能,讓藝術更好地融入鄉村?!眲⒃普f。

      如今,涇縣確立“非遺人家”概念,即整合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引導非遺傳承人利用自家庭院、工坊,打造集技藝傳承、展示體驗、民宿餐飲于一體的非遺綜合體。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已經創辦5家。

      “不過,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是一項系統化、長期性的工程?!秉S飛說,“各類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仍然有待加強,人才常態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p>

      據了解,目前,涇縣傳統村落的管理、規劃和建設等均缺乏各專業人才。不少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忽視了傳統工匠的培育和管理,導致很多傳統技藝后繼無人。另外,鄉鎮的規劃建設管理機構不夠健全,且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不能適應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需要。

      “涇縣傳統村落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縣域傳統村落缺乏產業融合聯動,整體發展存在同質化現象?!比A斌說,“不少傳統村落仍以傳統種植養殖為支柱產業,同時簡單地利用自然生態景觀開辦民宿、農家樂等,實際上沒有充分結合自身特色,也缺乏對涇縣文化的深入挖掘,缺乏核心競爭力?!?/p>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傳統村落自身價值,結合區域發展方向,涇縣將傳統村落分為四大發展模式,即文旅融合類、文化傳承類、產業培育類、生態休閑類,精準把握傳統村落產業發展方向,作為縣域非遺文化產業鏈的有力補充。

      涇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查旭光表示,下一步,涇縣將結合文物普查和傳統建筑調查,進一步梳理全縣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各村落的歷史文脈、傳統技藝,整合鄉村旅游開發、和美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等各類資源,采取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本為主、村莊居民參與的模式,引導各類資金和人才投入到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中來,積極探索涇縣鄉村建設發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聲明: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安徽商報、安徽商報合肥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安徽商報或安徽商報合肥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_超碰在线中文字幕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在线观看_一级欧美一级日韩片_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_亚洲成l人在线观看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