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將至,如果遇上急暴雨等情況,我省該如何應對?近日,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了《城鎮內澇防治技術標準》。據悉,該新規目前已開始施行,包括合肥市在內的多個城市正在進行各項防澇備汛工作,將聚焦城市內澇、圩區安全、山洪地質災害等風險點。
城鎮低洼地段等區域宜設置監測裝置
據悉,我省每年的入汛時間是5~9月,其中6~8月是主汛期。新規提出全省城鎮內澇防治應遵循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內澇防治應采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科學采用雨水徑流控制,削減徑流峰值、泵站強排等工程措施。城鎮內澇防治工程應設置自動化控制系統,系統的運行宜實現信息化、智能化。
城鎮低洼地、下穿立交道路、行泄通道、地下空間等區域,是汛期實施水位監控的重要區域。應采取在線和人工監測相結合方式,設置排澇防汛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裝置,并適時接入城市生命線系統。其中,下穿立交道路應設置地面積水深度標尺、標識線和提醒標語等警示標識;宜設置積水自動監測和報警裝置。
下穿立交道路排水應設置獨立的排水系統,并防止倒灌。當沒有條件設置獨立排水系統時,受納排水系統應能滿足地區和立交排水設計流量要求,宜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連通的系統。為了加強排水功能,下穿立交道路宜設置橫截溝和邊溝。橫截溝蓋和邊溝蓋的設置,應保證車輛和行人的安全。地下軌道交通、地下公共人行通道等地下道路與交通設施的出入口,應高于周邊地面600毫米,出入口設置排水溝。
雨水調蓄設施設置使用“有規可循”
內澇防治應采取綜合措施。新建區域宜考慮優化平面及豎向設計,控制雨水徑流等措施,預留排水設施用地,明確行泄通道;建成區宜結合區域改造、用地布局等情況,考慮雨水徑流控制﹑雨水管渠改造﹑設置雨水調蓄等措施。對于易澇點整治,應依據“系統優化、綜合治理、近遠結合”原則,以排水分區為單元,通過源頭減排﹑管網與泵站改造﹑調蓄設施和行泄通道建設等綜合措施,制定整治方案。
其中,雨水調蓄設施應優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溝渠、綠地和景觀水體等條件,結合城市空間和豎向設計營造雨水滯蓄空間;必要時可建人工雨水調蓄設施。雨水調蓄和回用設施不應對周邊建(構)筑物、道路等產生不利影響;且不應給居民生活造成不便,對衛生環境產生危害。在人口和建筑物密集或不具有空間條件的區域,宜設置地下雨水調蓄設施。地下雨水調蓄設施宜健在綠地、廣場和停車場下方,調蓄設施周圍和上方應留有檢修通道和空間。地埋式蓄水池長時間未使用或未徹底放空的,清淤沖洗前,應進行有毒、有害、爆炸性氣體檢測。對兼用雨水調蓄的公共設施,在雨水排空后應進行消毒。
利用城市綠地及下沉式廣場作為雨水滯蓄空間的,應采取保障公眾安全的防護措施,設置必要的標識,標明啟動條件、淹沒范圍和最高水位。對外水頂托現象突出造成自排能力不足的區域,應通過新建或改造排澇泵站,提升強排能力。
根據城鎮內澇預警,適時對城鎮河道、排水渠道進行預排,包括在暴雨前預先降低內河水位;暴雨后,一般地區應在24小時內將內河水位排至設計水位;暴雨前宜將調蓄池排空。
聚焦城市內澇、圩區安全、山洪地質災害等
近日,合肥市也對今年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要求,強化汛前準備,完善搶險救災體系,推進防汛指揮系統信息化建設,加強監測預警、預案演練、隊伍建設、物資儲備等工作,全面提升水旱災害風險防范應對能力。該市將聚焦城市內澇、圩區安全、山洪地質災害等風險點,從細從實強化隱患排查整改,加快在建涉水工程進度,落實直達基層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確保外洪能防、內澇能排、人員能撤。
目前,合肥市相關部門正在采取多項措施防澇備汛,“以突出防范極端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工作切入點,保障安全度汛?!睋戏适信殴苻k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正在全面開展排水設施養護、維修,編制汛前檢修計劃并推進落實,加大排水設施清疏養護力度,確保管網排水暢通、設備正常運行?!俺鞘邢麓?、地下通道、地下軌道站點、低洼路段、小區、排澇泵站等,是今年汛期巡查值守和應急處置的重點區域、重點設施。將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人員和領導帶班制度,全面落實城市下穿橋等重點部位‘一橋一組,一處一崗’定人定崗值守?!保ò不丈虉笕诿襟w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