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9座GDP萬億城市,集聚全國約30%的高新技術企業,25家企業位居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一群隱形冠軍從細分產業賽道脫穎而出……
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新坐標”在全球經濟地理版圖中更加醒目。
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5.3%!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發展動能越強,中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就越有力。
“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按照黨中央要求,長三角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朝著世界級城市群目標邁進,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新篇章。
創新力成就生產力:“協同”是加速器
大型郵輪,被譽為造船業“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焊花飛濺、機器轟鳴……走進“愛達·魔都號”郵輪的薄板智能生產車間,國產第二艘大型郵輪正在加緊建造,即將入塢開始連續搭載。
郵輪是長鏈條的萬億級產業。長三角地區發達的造船工業帶動了船舶配套、設計、維修等行業提升創新能力。
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琦說:“在國內采購的零部件中,來自長三角的供應商占比超60%。我們還聯合江蘇的一所高校,成功研制了大尺度薄板矯平的電磁矯平裝備?!?/p>
滬蘇浙皖合抱而成的長三角,通江達海,陸域所有地級市都有動車通達。出行便利,讓城市之間越來越“近”,協同合作越來越暢。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半數分布于長三角地區。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堅持推動“兩心同創”,正在打造創新策源“合力”?!吧虾9庠础焙汀昂戏使庠础睆姀娐摵?,共建第四代大科學裝置“合肥先進光源”,探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皟墒狻闭x映出創新光芒。
協同增強創新能力,長三角把目光投向世界。
4月的科大硅谷,春意漸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次集中推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項近期可轉化的成果一一亮相,向全球發出“牽手”合作的信號。
《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提高到262.48分,2018年后年均增長11.17%。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是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從實驗室原始創新,到加速成果轉化、促成“揭榜掛帥”、孵化扶持創業……協同創新,讓要素在長三角自由流動,創新活動“產出”形成“幾何效應”。
如今,滬、蘇、浙、皖,區域創新能力均位列全國十強,協同創新的“長三角模式”躍然而出。
競爭力躍遷:“產業集群”是關鍵詞
“汽”派!走進合肥市肥西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江淮華為項目現場,焊裝、涂裝、總裝等車間拔地而起,一個“智慧工廠”呼之欲出。
“預計今年四季度實現整車下線,不僅生產高端新能源汽車,還能夠實現整車個性化定制?!狈饰餍履茉雌囍悄墚a業園項目負責人楊偉說。
近百家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數十個系列、近千個品種的配套產品,高端整車引領、零部件配套龍頭企業匯聚、后端服務市場具備世界級檢測能力……
從“不起眼”的小縣城到亮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肥西的“蛻變”令人驚嘆。
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長三角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獨具特色的“4小時產業圈”,這是長三角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縮影。
產業結構加速邁向中高端,“新成色”越來越鮮明。
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產業規模已分別占全國的約五分之三、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科創板上市企業超270家、占全國48%。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對傳統產業全方位升級。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
浙江省桐鄉市濮院鎮,明清時期曾以“日出萬匹綢”而聞名,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紡紗、編織、印染、機械制造等完整的產業鏈,成為著名的全國毛針織服裝生產基地。
走進位于當地的蒂維時裝有限公司,廠房里數十臺電腦橫機正在自動化運轉,只有幾名工人在巡視維護。運用“一線成衣”技術,這些機器“吃進”毛線后,一件件針織成衣便被“3D打印”出來。數字化轉型,讓公司一年節省人工成本兩三百萬元。
“表面功夫造不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朝一夕,而要久久為功。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意義重大?!碧K州市常務副市長顧海東說。
攀高發展能級:“未來產業”是發力點
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中國近四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長三角,因何釋放出這樣的爆發力?
作為科教資源豐富、科技創新實力強的區域,長三角如何進一步提升發展能級?答案就在一個個正在孕育與成長中的未來產業里。
在合肥高新區,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正在加緊施工,將于2026年7月竣工。它已入選國家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名單。與此同時,加快量子科技產業研究院實體化運行、建設“合肥超量融合計算中心”等一系列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
智能駕駛小巴運行在既能發電還能充電的智慧公路上,屋頂、道路、路燈都有光伏發電設施,綠化帶里有低速風電機……走進位于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的區域能源互聯網示范區,十多項能源創新應用讓人沉浸式體驗未來。
蘇州,全國用電量最大的地級市之一,電力需求不斷增長,探索應用能源新技術,緩解“用電焦慮”成為當務之急。
一張綠色能源互聯網正從只有0.035平方公里的示范區拓展到176平方公里的同里鎮全域,各類能源新應用助力古鎮保護和當地產業發展。
從打造為產業發展提供算力支撐的“基礎設施”,到探索能源新技術、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試驗田”,長三角加速開辟新賽道。
三省一市均出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相關指導意見或行動方案,安徽量子信息、上海人工智能大模型、浙江類腦智能、江蘇未來網絡等領域逐步形成一批全球創新引領成果。
(新華社記者)
“長三角不僅是經濟增長極,也是未來產業的主戰場和前沿陣地。要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闭憬迦A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
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篇大文章,三省一市加速奔跑,高質量發展的宏大協奏曲正在奏響。人們期待這里的新奇跡。
(據新華社合肥4月18日電)
[手機掃一掃]
復制pc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