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銅陵市樅陽縣金江特種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內,收割機、農用運輸車來往穿梭,發出“隆隆”的轟鳴聲,金色的稻谷顆粒歸倉,處處呈現出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今年小龍蝦產量200噸,稻蝦米預計收成500噸?!蓖崭詈蟮牡咎?,合作社負責人方愛春面帶笑容地說道,合作社占地面積1280畝,采取“稻蝦共養”模式,前期產出小龍蝦,后期產出綠色有機稻,一田兩收。
1979年出生于樅陽縣大港村的方愛春,3歲時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肢體二級殘疾。如今,他成為了安徽省自強模范、樅陽縣龍蝦協會會長。
方愛春在長江邊長大,父親曾經營渡船。初中畢業后,他曾在渡船上賣過票。伴隨著公路交通體系逐漸完善,水上客運生意難以為繼。受制于腿腳不便,無法外出打工的方愛春決定從事水產養殖。
2010年,方愛春在鄰村桃花村承包了50多畝荒田養殖泥鰍,但由于缺乏經驗,第一年出現了虧損。他沒有泄氣,多方尋求技術幫助,很快掌握并應用了泥鰍稻田套養、沙墉鱧人工繁殖等技術,第二年便實現了扭虧為盈。
2012年初,方愛春成立了樅陽縣金江特種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方面繼續流轉土地、擴大規模,另一方面不斷豐富養殖產品。2016年,他嘗試稻蝦綜合種養模式。
方愛春與樅陽縣漁業技術推廣站、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安徽省水產學會簽訂了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建立了省水產學會駐樅陽縣專家工作站和服務站。合作社還常年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獲批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省優秀農民田間學校。合作社的“皖金江”牌龍蝦、蝦稻米獲得漁博會金獎。合作社及方愛春本人先后獲得了“全國基層農技推廣示范基地”、“大國農匠”全國農民技能大賽種養能手類水產養殖一等獎、“2019年首屆全國淡水蝦蟹產業發展高峰論壇養殖能手”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樅陽縣的大力培育扶持下,像方愛春與金江特種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以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成長壯大,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2022年底,樅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17.8萬戶,農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中增加收入1.98億元,戶均增收1112元;解決農村勞動力2.4萬人就業(季節性臨時用工1.6萬人),農民工獲工資福利收入2.4億元。
在官埠橋鎮官山村仙羽舌白茶種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安徽省官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共開發種植優質白茶2800余畝,常年用工120余人,季節性用工1000余人。在公司茶葉產業強有力的帶動下,官山村茶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支柱型產業,被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龍頭企業興,鄉村產業旺。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領頭雁”,在帶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上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產銷對接、技術幫扶、提供就業、生產要素入股等多元化的方式,這些“領頭雁”與農民構建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把產業鏈有機地嵌入鄉村,表現出了極強的聯農帶農能力,讓農民在不同節點參與產業鏈共建,實現收益共享。
“茶是種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在不遠處的樅陽縣科豐生態家庭農場,300多畝茶園郁郁蔥蔥,農場負責人陸秀明剛從鴨棚忙完又投入到茶園的管護中。他告訴記者,茶園秋季管護可以提高來年茶葉產量、品質,降低茶樹病蟲危害,促進來年茶園提質增效、茶農增收。
有別于傳統承包戶的自給自足,現在的家庭農場主有學歷、有技能、懂經營,他們為鄉親們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成為興農路上的“新農人”。截至2023年9月底,該縣有家庭農場220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678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206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8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6個、市級示范家庭農場72個、縣級示范家庭農場144個,國家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社2個、市級示范社15個、縣級示范社17個。
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樅陽縣按照“立龍頭建基地、創品牌拓市場、補短板促融合、穩糧食保供給”的工作思路,著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今,隨著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崛起,樅陽縣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新動力、新活力,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劉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