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到2023年,從農業區到產業新城,從“合肥西伯利亞”的笑談到安徽產業和開放新高地的美譽,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乘時代之勢,立風潮之上,聚產業之新,凝生態之魂。
今年7月底,中共合肥經開區工委與中共壽縣縣委共同印發文件,成立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合淮合作區)合作共建辦公室。十年后,合肥空港新城區已具雛形,合淮同城發展又自這里邁出堅實一步。
一體化的內外聚力
2013年5月30日零點,合肥駱崗機場塔臺管制員的那句“我們新橋見”,如今猶在耳邊。2023年9月26日,煥新的合肥駱崗中央公園迎來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的八方賓客。接班老駱崗的新橋,承擔起迎來送往的重任。
合肥對外交通的重心,向西北移了數十公里,移出了原先擁擠的鬧市區,移入了國家戰略。
作為4E級干線機場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被國家定位為區域性航空樞紐、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與上海虹橋、南京祿口、杭州蕭山呼應,共同組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骨干航空港陣列。圍繞機場,一片新城拔地而起。
十年前的9月,合肥經開區托管機場所在地高劉鎮,開啟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建設。按照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綱要、2019年省委省政府審定通過《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總體發展規劃》、合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等定位要求,該區完成新一輪“三區三線”劃定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并正式獲批,建設面積由托管前的9.6平方公里增至42平方公里(不含新橋機場),增長337.5%。2020年,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建設指揮部成立。集成電路產業園、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成型,空港經濟示范區變身科創示范區,名字和內核都隨著時代在變。
如今,新能源汽車與網聯智能汽車,已是安徽的“首位產業”,集成電路則是中國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首沖領域”。合肥發展產業的八字方針“芯屏汽合 急終生智”,新橋科創示范區與經開區南區南北呼應,奠定了兩大世界級戰新產業集群的基礎。
承載國家戰略布局,推動地方產業經濟融合,一體化的內外聚力,在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十年發展中成為主核。
一頭先進技術,一頭未來生活
宏觀上,國家戰略和地方目標的聚合,主導著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十年建設和發展。細節上,這里的產業和技術,也正深刻改變著生活。
今年8月28日,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蔚來中心,在位于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的NeoPark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內正式開業,集用戶中心、展示中心、交付中心于一體,建筑面積超4000平方米,與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F2工廠)共同組成重要拼圖,涵蓋展示、展覽、辦公、零售、咖啡、交付、工業旅行等功能,是蔚來全球唯一可以通過連廊直接參觀汽車生產車間的中心,成為蔚來連接用戶與生活方式、智能制造的生動節點。
安徽正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前沿陣地,合肥經開區、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首當其沖。今年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在合肥隆重舉行,蔚來的ET7車型,作為大會官方用車提供服務?;仡?009年開始的浪潮,從探索到應用到整車出口,安徽新能源汽車走過了近15年的砥礪之路。即將下線首款量產車的大眾安徽,佐證著合肥建設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之都的努力。
另一個領域,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也一馬當先。
小小芯片,曾經是中國產業之痛。隨著集成電路產業園的建成,一系列產業鏈企業在數年間落地,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快速集聚了集成電路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基礎。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區已落地鏈上企業37個,集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裝備一體化的產業園加速國產化、國際化,“芯”痛癥狀得以緩解。
技術為改變生活進步,城市為促動產業服務。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把準時代脈搏,融合打造新時代的產業之城,為國家戰略實施和地方經濟挖潛凝心聚力。
會“呼吸”的新城
每年6月,合肥都會進入梅雨季節,持續降雨考驗著城市排水能力,也對湖泊調蓄功能是個檢驗。與老城區不同的是,合肥新橋科創示范區的路邊,見不到傳統的排水井口。利用國際先進海綿城市理念打造的新城,讓人耳目一新。
今年端午節,合肥經開區首屆龍舟大賽,在該區寶教寺湖上舉行,旁邊就是合肥華僑城國際小鎮。寬闊的湖面、優美的環境、時尚的圈層活動,新城區、新生活為更多市民所熟悉。
“一開始就循著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原則建設?!痹搮^建設指揮部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和自然相融,讓新城會“呼吸”,是十年前建設者們就明確的根本原則。
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方德國漢諾威水有限公司合肥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新橋科創示范區將傳統的路邊排水系統更新為下凹式植草溝,溝下方是引流、沉淀、過濾管網。公園地面都留有雨水導流槽,在部分樹坑等綠化部位有雨水收集裝置,雨水緩慢流動、滲漏、過濾后,用于市政用水等公共領域。
在合肥華僑城國際小鎮,低密度多層住宅小區如今已陸續進入交付期。不同區域之間的下凹式綠地公園,平時是居民休閑的場所,暴雨時成為保障小區安全的調蓄區。
安徽“開放”之門
今年8月26日上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T2航站樓工程混凝土主題結構比原計劃提前兩個月實現封頂,為下一步幕墻、機電安裝、室內裝飾、屋面網架等全面施工開了個好頭。T2航站樓采用“雙港灣+雙L”的建筑構型,總建筑面積約36.98萬平方米,是T1航站樓建筑面積的3.4倍。建成后,結合原有的T1航站樓,可滿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5萬噸、飛機起降30.5萬架次的發展需求,可為安徽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貢獻重要力量。
同時,今年9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綜合交通中心(含軌道引入)及配套工程樁基施工啟動。該項目是安徽省首個空地軌一體化的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同時也是今年國內最大的機場綜合交通中心工程。建成后,將大大提升新橋機場的輻射范圍,合肥周邊的旅客和貨物能夠更方便地通過新橋去往全球各地。
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開通運營芝加哥、洛杉磯、仁川、大阪、阿姆斯特丹、倫敦、深圳、鄭州、鄂州等國際國內貨運航線,下一步將持續優化拓展貨運航線網絡布局,為國內外物流企業提供高效便捷的“空中通道”。
國際航線的不斷豐富,也促進了直通口岸的建設,帶來了進出口貿易的繁榮。
今年8月,合肥空港進境肉類指定監管場地順利通過海關總署驗收,正式投入運營,這意味著全球肉類食品可直達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十年來,該區持續加大開放平臺建設力度,累計投資約4億元,總建筑面積約7000平方米,已建成運營進境水果、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肉類4個監管場地,藥品進口口岸建設持續推進。
依托生鮮包機和定期貨運航線,合肥經開區引進、上海歐恒等龍頭生鮮進口企業落戶。據運營商統計,累計完成生鮮航班91班,進口龍蝦、車厘子等共計5835噸、貨值約1.8億美元,居中西部機場前列。
不斷拓展的國際航線,也讓區域“外向型”發展保持高增長。據海關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合肥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進出口貨值總計1.09億美元,實現半年破億美元。
再將視角拉到合肥經開區看,新橋國際機場與合肥派河國際物流產業園,將成為打造外向型經濟的兩大引擎。隨著與寧波港的深度合作,該區汽車、家電等企業的產品,均可通過千噸級貨輪直達國內主要江海大碼頭。如此,北有國際“空中通道”,南可通海上“絲綢之路”,將推動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通訊員 王峰 姜經梅)
【圖片由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管理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