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包河區義城街道迎淮社區在基層治理將黨建引領“融進去”,推動暖民心服務“活起來”,不但優化黨建項目、發揮協同作用、凝聚多方合力,不斷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質效。
堅持黨建引領 搭建居民協商議事平臺
在迎淮社區,成立了基層民主協商領導工作小組,由社區黨組織書記任組長,各相關負責人為組員。負責抓好社區協商民主工作的整體設計與謀劃,堅持把基層協商工作納入重要事項范圍。以“兩委”成員、黨員群眾代表及駐區單位、物業公司負責人等為骨干,建立居民協商議事會——“迎鄰議事”委員會,由黨委牽頭,堅持黨建引領,對轄區公共利益事項進行協商。
打造1+N協商議事陣地,“1”是社區迎鄰議事會辦公室,“N”即小區迎鄰議事亭、樓棟迎鄰議事廳等,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和樓棟黨小組為主導,根據居民訴求隨時組織協商。
發揮居民議事,引導協商議事有序開展
迎淮社區地處濱湖新區省府東畔,因配套小學還未建成,學齡兒童需要在5公里外的華山路小學上學,路程太遠,學生和家長們鞭長莫及。社區得知居民的心聲后,社區充分發揮“有事好商量”議事平臺作用,邀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社區黨員、小區居民、學生家長及公交部門代表召開迎鄰議事會、就站點設置、發車時間、行駛路線、入校時間、途中安全等問題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最終,在匯集大多數代表建議的表決得到通過,孩子和家長們迎來了68路的專線“上學班車”,居民們交口稱贊。
居民協商,誰來協商?協商什么?怎么協商?社區在不斷地探索中,逐步掌握了一套細致的流程,建立了“N+4”協商議事章程,即多種問題收集渠道,充分發揮小區居民群、樓棟鄰里群的作用,定期開展“黨群家訪”“樓棟入戶”“擺臺宣傳”等活動,及時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制定一個協商主題清單,明確把社區“兩委”、轄區單位、群眾代表(有威望的老村干、退休老干部、老黨員、老勞模等)等納入清單,并根據不同協商事項,吸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四員一律”、第三方機構等其他主體參與,形成5+X 的協商主體,明確“誰來協商”;一個協商范圍目錄,把協商事項劃分為日常生活及鄰里矛盾類、公共事務利益類、公共環境安全類等不同類別逐一列出,明確“協商什么” 。
社區還建立“三議五步”協商議事程序,“三議”即急事立議、小事小議、大事大議原則,靈活確定協商形式,引導基層群眾培養遇事協商的習慣?!拔宀健奔窗凑铡笆占h題-確定議題-組織協商-成果跟進-成果轉化”五個步驟,有序推進協商民主。同時,建立協商結果分類辦理機制,由社區黨組織根據協商結果的不同,按照急辦件、待辦件進行分類辦理。
聚焦暖心服務,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以前,在濱湖潤園的南北區之間被迎淮路阻隔,兩個小區之間往來不便,且存在很大安全隱患,群眾反映強烈。社區在黨群家訪、小區走訪、居民座談得到了群眾的呼聲,及時將問題和建議整理為一線調查報告,依托有事好商量平臺——迎鄰議事會,邀請社區黨員、群眾及物業等多方代表共同集思廣益、協商討論,最終一致確定開挖5米寬的人行過街,今年春節,人行斑馬線開通的消息刷爆了小區居民微信群,群眾紛紛點贊這條斑馬線是暢通南北區的一件“小事”,但卻是社區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一件“大事”。
在迎淮社區,一直堅持將黨建引領融入到實際工作中, “迎鄰議事會”中,由社區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負責人,引導居民群眾和各協商主體圍繞議題、理性合法地表達訴求,找到意愿訴求的平衡點,保護居民切身利益。真正營造了有事好商量的良好氛圍,推動了基層治理由“單向管理”向“多元治理”轉變。
面對居民利益訴求多元、小區治理難的問題,迎淮社區充分發揮小區黨員、居民專業特長,激發黨員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打造了一批特色黨建品牌,做精做細社區治理文章,讓暖民心行動走深走實,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新變化、新成效。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許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