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這樣:每天盯著手機計步,以為步數達標就是健康贏家?真相可能讓你驚訝——只需稍微調整走路姿勢,就能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不管什么年齡開始都不晚!
走路加個“小動作”
能讓膝蓋用得更久
一項今年8月發表的研究發現,調整走路姿勢,走路時稍微“拐”一下腳(腳向內或向外偏5—10度),就能有效減輕膝蓋疼痛、延緩膝關節損傷,并可能延緩骨關節炎進展。
研究指出,骨關節炎常見于40歲以上人群。目前該病尚無逆轉方法,主要靠止痛藥或手術緩解。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干預組(走路時將腳向內或向外偏5—10度)和對照組(保持自然步態,僅接受安慰劑治療)。
一年后,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調整姿勢的那組人)的效果顯著:
膝蓋疼痛緩解了:疼痛感顯著減輕,獲得了與藥物相當的疼痛緩解效果;
膝關節壓力小了:儀器測量發現,他們走路時膝蓋承受的壓力變小了;
軟骨更加耐用了:通過核磁共振(MRI)掃描發現,這組人的膝關節軟骨健康標志物的退化速度更慢。這意味著,這個簡單的方法可能直接延緩了關節炎的惡化進程。
研究人員指出,該方法簡單易行、可持續,尤其適合中青年患者,有望為他們提供一種非藥物、非手術的長期緩解方案。
下次你感覺膝蓋有點不舒服時,也許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走路姿勢。一個微小的改變,長期堅持下來,就能像給膝蓋上了“潤滑油”一樣,讓它更耐用、更健康。
注意:有骨關節疾病的人群,最好先咨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走路加個“小動作”
養生效果翻倍
試試快走:幫助延長壽命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快走,就能幫助延長壽命!一項發表在《運動與健康科學》上的研究發現,每天快走一會兒就能延長壽命。對于不愛動的女性每天增加快走10分鐘或30分鐘,預期壽命可延長0.9年和1.4年;男性效果更明顯,分別延長1.4年和2.5年。
倒著行走:能夠保護大腦
倒走不僅能挑戰身體協調性,還能“激活”大腦。2019年《步態和姿勢》刊發的一項研究發現,倒走可以改善認知功能、本體感覺和空間意識。倒走時,對非視覺信息的高度依賴可以激活大腦中與空間感知和運動規劃相關的區域,從而提升認知功能和空間意識。
屈步走路:幫助降低血糖
中日友好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星佐刊文介紹,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多做屈步走,這個小動作對調控血糖很有幫助。
先向前邁出一大步,然后前腿彎曲,呈弓箭步,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堅持一兩秒鐘,然后再往前走換另一條腿。
端臂健走:緩解頸肩不適
久坐肩頸不適?試試“端臂健走”吧。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副院長錢菁華刊文指出,進行端臂健走有助于緩解久坐者的頸椎病和肩周炎等帶來的疼痛。
走路時雙臂在腰前交叉,然后慢慢上抬至下頜,如同脫套頭衫一樣,而后伸直雙臂,到達頂點位置后緩慢下放,并讓肩膀充分放松。整套動作可以拉伸背部,舒展肩頸筋骨及緩解肌肉疲勞,對糾正彎腰駝背也有一定效果。
陡坡行走:鍛煉臀腿肌肉
錢菁華表示,常規步行更多為下肢參與的運動,而變換步行環境便可把走路變成全身運動。比如,在坡路環境行走,上坡行走時重心向前,核心和下肢集中用力,可有效鍛煉腿部肌肉力量及緊致臀部肌肉。下坡行走時上身自然后仰,配合擺臂有助強化肩臂和胸部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上坡行走時應以疾走為佳,下坡行走則應注重腳踏實地,各關節應自然施力以保證行走安全。
走路上樓:預防心血管病
把乘電梯換成爬樓梯,是一種簡單又高效的“護心”運動,爬樓梯兼具“有氧+抗阻”雙重好處。
2023年,在期刊《動脈粥樣硬化》上發表的研究發現,與不爬樓梯的人相比,每天爬5次(一次10步)以上樓梯的人,患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約20%。
注意:有關節疾病的人群,請務必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嘗試。
最重要的一點:堅持
日行萬步不如日日行。哪怕每天只走二十分鐘,只要能持續,身體的氣血循環、新陳代謝、身體指標就會悄然改善。
不要總想著“暴走”見效,細水長流才是關鍵。穿上鞋,出門,明天繼續。堅持,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