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兩周后就頻繁噴射狀嘔吐,家人開始以為是吐奶,隨后癥狀加重,伴有重度貧血等,在醫院被確診為患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近日,安徽省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2個月大的重癥男嬰實施腹腔鏡微創手術,治愈其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目前,患兒已康復出院。
據了解,患兒豆豆(化名)出生2周后出現頻繁噴射狀嘔吐,嘔吐物為奶汁及乳凝塊。起初家長誤以為是普通吐奶,未予重視。但隨著癥狀加重,豆豆逐漸出現體重下降、精神萎靡、拒奶、嗜睡等表現,家長緊急將其送往安徽省兒童醫院就診。
經檢查,豆豆體重僅3公斤,低于出生體重,并伴有重度貧血、電解質紊亂(低鈉低氯低鉀血癥)、代謝性堿中毒及腎功能損害,病情危重,隨即被轉入兒童重癥監護室(PICU)救治。
醫院組織多學科會診,確診豆豆患有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新生兒外科團隊在麻醉科、PICU的配合下,先行糾正其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隨后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在患兒腹部切開3個約0.5厘米的小切口,精準切開肥厚的幽門肌層,恢復消化道通暢。術后,豆豆未再嘔吐,喂養順利,各項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安徽省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左偉介紹,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新生兒常見消化道畸形,發病率約為1/3000,男嬰多見。其主要表現為出生后2-4周開始出現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奶汁或乳凝塊,并伴隨體重不增或下降。
左偉強調,該病早期雖不直接危及生命,但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家長若發現嬰兒有類似癥狀,應及時就醫,通過腹部B超等檢查明確診斷。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汪漪 通訊員 何晴晴 黃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