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僅是黃梅戲文化的傳承者,更是這一傳統藝術的創新者,她以對黃梅戲的滿腔熱忱,扎根教學科研一線20余載。她就是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安徽省社科普及基地黃梅戲藝術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邵敏。不久前,邵敏榮獲了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這不僅是對她個人成就的褒獎,更是對她投身黃梅戲文化傳承事業的高度肯定。
緣起黃梅,堅定研途方向
邵敏是皖北人,早年在安慶上學,博士畢業后,帶著對這份工作的向往和對這座“有戲之城”的喜愛,回到母校安慶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
如今,49歲的她仍繼續扎根在一線,致力于黃梅戲的傳承發展、人才培養。她主編出版了《黃梅戲研究論叢》《黃梅戲青年旦角演員培養》等著作,并主持完成了多個研究項目。
邵敏說,之所以把研究方向放在黃梅戲,是一個機緣巧合。黃梅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安慶師范大學響應號召開設黃梅戲本科專業,這一舉措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邵敏的黃梅戲研究之路。深入了解后,她發現黃梅戲理論研究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而此時,國家對文化建設日益重視,安慶師范大學也在積極謀求轉型發展,提出建設特色鮮明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目標。在時代機遇與學校發展的雙重感召下,邵敏毅然決定投身于黃梅戲研究領域,自此,她的研究方向堅定不移,一心為黃梅戲的理論完善與傳承發展貢獻力量。
深耕細作,匯聚傳承力量
確定方向后,邵敏開啟了全方位的學習與探索。在理論學習上,她向業內知名專家虛心請教,積極參與各類學術交流活動,不斷充實自己。多年來,她在《藝術百家》《光明日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多篇,主持完成4項國家級、10余項省部級戲曲研究項目,榮獲6項國家及省級科研獎勵,還主編上線了《黃梅戲百科全書》,為黃梅戲理論研究搭建起堅實的知識框架。
在實踐層面,她深入黃梅戲藝術的各個角落,堅持做“接地氣”項目,出“接地氣”成果。她向眾多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學習表演精髓,與作曲家探討音樂創作,和劇作家交流劇本創作的門道。她頻繁出入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等專業院團,還走遍安慶的大街小巷,觀看民間藝人表演,拜訪民間老藝人。她到戲曲重鎮懷寧石牌、大師故里羅嶺鎮等去探尋黃梅戲的發展足跡。她深入一線田野調查,感受演員們對戲曲的熱愛,探尋黃梅戲的民間根基。
邵敏提出戲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建議被政府有關部門采納;編創出品黃梅折子戲《春正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推介;主持完成國家藝術基金“黃梅戲青年旦角演員培養”項目,為光大傳統戲曲旦角文化探索新路。同時,她積極推動“戲曲進校園”,指導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讓黃梅戲在年輕一代中生根發芽,與黃梅戲界、學界和地方形成了緊密且良性的互動合作關系。
守正創新,共譜黃梅新篇
邵敏認為,黃梅戲的傳承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存續,更需要做到適應時代發展,緊扣時代脈搏,講好時代故事,其核心在于守正創新。
在內容創作上,她主張扎根傳統,擁抱現代,對經典劇目如《天仙配》《女駙馬》等進行當代價值觀的重構,或通過動漫、音樂劇等跨界形式,賦予黃梅戲新的生命力。在傳播方面,她緊跟時代步伐,借助短視頻平臺、戲曲直播、VR沉浸式劇場等新技術,打破傳播邊界,吸引年輕受眾。
“黃梅戲幾次發展高峰、傳播高潮幾乎都是因為做到了與時俱進,與新興媒介較好地結合?!鄙勖舴Q,如今,短視頻時代到來,機遇與挑戰并存,探尋將黃梅戲與微短劇有機結合,可以讓黃梅戲在新的風口煥發新的風采。
令人欣喜的是,在邵敏和眾多黃梅戲傳承人的努力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到黃梅戲的傳播中,成為傳承發展的新生力量。
邵敏深知,黃梅戲不僅是安徽的文化瑰寶,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堅信,通過深入研究,可以為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徽商報 元新聞記者 張劍 實習生 徐皖青 謝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