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將到來,作為安徽省省會,合肥市也為自己許下了新年愿望: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12月19日,《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這是合肥的第五版總規,也是合肥首部國土空間規劃。在未來的10年里,合肥將向超大城市“沖刺”,實現千萬人口的美好愿景。
3個城市性質和3個核心功能定位
合肥居皖之中,背靠長三角腹地,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承東啟西、貫通南北、連接中部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兑巹潯访鞔_了合肥的3個城市性質和3個核心功能定位。其中,3個城市性質為: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3個核心功能定位為: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到2035年,合肥將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基本建成創新引領、城湖共生的示范城市和宜居韌性智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基于合肥市資源稟賦條件,《規劃》結合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析,科學劃定合肥市“三區三線”,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合肥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5.1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618.52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228.4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289.3平方千米以內(新增規模556.2平方公里)。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合肥市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等城市四線,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安全底線。
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儲昭海表示,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結合合肥自然本底,將江淮分水嶺、大蜀山、紫蓬山等山體,巢湖、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等有重要生態價值的空間劃入該市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范圍內生產開發行為,按照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思路,加強巢湖生態修復與系統治理。通過實施巢湖十大濕地生態網絡修復、開展入湖重點污染河道治理、構建聚散結合、動靜相宜的環巢湖空間布局等舉措,打造巢湖最好名片。
合肥—南京都市圈雙圈協同聯動
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原則,《規劃》構建了“一主三輔”的主要空間格局。其中:一主是指“一城一湖一嶺、兩翼多極六帶、三環三楔三區”的市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三輔是指“兩圈三區、多帶多園”的農業空間格局、“一湖多廊、三環三楔”的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和“一城兩翼、多極六帶”的城鎮空間格局。
“本次規劃承接了《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一圈兩屏三帶五區’的省域空間格局,尊重合肥自然生態本底,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統籌全域全要素布局,在守好農業、生態、城鎮等空間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優化了江淮丘陵農業區農業空間布局,統籌了長江、淮河、引江濟淮生態廊道保護修復,整體提升巢湖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完善了城鎮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形成了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進一步強化了合肥都市圈核心功能,突出省會引領帶動作用,為加快轉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方式,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質效提供了規劃指引?!睋不帐∽匀毁Y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發儒介紹,《規劃》支撐合肥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增強了合肥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融入G60科創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合肥科技創新策源地、產業發展龍頭作用,助力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共創,合力培育“長三角科創圈”。
此外,《規劃》還支撐合肥—南京都市圈雙圈協同聯動,共建滬寧合產業創新帶,強化生態廊道與綠心協同保護,共同開展淮河、洪澤湖、女山湖等跨界生態空間協同治理,強化綜合交通互聯、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城鄉融合共進,推進區域空間協同目標共達。
推進合六、合淮(南)同城化
在合肥都市圈高質量協同發展方面,《規劃》指出,將加強合肥都市圈區域協同,推進合肥長三角世界一流城市群副中心建設,提升合肥國際服務功能。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推進合六、合淮(南)同城化和1小時通勤圈建設,引導都市圈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都市圈協作格局。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合肥將加快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支持重大交通設施協同建設,支撐全面打造鏈接全球、暢通全國、輻射全省更具競爭力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陸路上,推動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航運上,推進港口與內河航道協調發展,支持江河聯運、干支聯運,建設一體化港口群。與此同時,合肥市將全面加強城市韌性建設,以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為根本,強化水資源、能源安全保障,統籌各類基礎設施布局,持續完善各類安全設施,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救災、減災能力。
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合肥將堅持城鄉一盤棋,強化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鎮和村莊布局,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設施城鄉共享,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保護和塑造鄉村田園風光,提升鄉村規劃設計建設水平,支撐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常態
記者在《規劃》中看到,合肥將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聚焦“近湖、濕地、城鎮、農業”四大空間,推動實現城湖共生和城鄉融合發展,讓良好的生態產品真正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奮力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打造“合肥樣板”。與此同時,合肥將加強生態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大治理,重點保障南淝河、杭埠河、豐樂河等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南淝河、十五里河等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完善河口濕地建設。系統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讓昔日受損的礦山逐步重披綠裝,因地制宜打造礦山文旅融合的示范試點,實現從生態瘡疤到綠水青山的美麗蛻變。
《規劃》提出,要塑造“大湖風光、江淮風韻、創新風尚”的魅力空間,彰顯“四水連嶺湖,三楔伴綠城”空間形態特色。為此,合肥將依托“湖、嶺、河、山、林、圩、田”等自然要素,打造“背嶺面湖、眾水匯巢、親山親水”的山水格局特色,展現大湖風光,傳承本土風情。同時依托十五里河、南淝河、江淮運河、店埠河等主要河流,突出“四水”北連江淮分水嶺、南入巢湖、串聯城市特色空間的骨架作用。依托濱湖濕地、董鋪—大房郢水庫和紫蓬山三大綠楔嵌綠入城,傳承“風扇布局、田園楔入”的城市經典。
“民生為本”始終是合肥城市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氨敬巍兑巹潯芬匀鎸碎L三角先發城市為切入點,堅持提標擴面,合理布局文教衛體等服務設施,加強薄弱地區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努力提升城鄉融合的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同時,因地制宜落實社區生活圈理念,充分發揮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就近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焙戏适幸巹澆块T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規劃》提出要體系化打造高品質、人性化的城市公園體系和城市開敞空間,構建由駱崗公園、郊野公園、社區游園、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組成的城市公園體系。沿著城市重要水系,串聯大型公園綠地、通風廊道、防護綠帶,織就了一處處親近市民生活的休閑憩息地;依托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構建起市民周邊綠道網絡的細小脈絡?!皩脮r將全面消除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盲區,市民們能在300米內沐浴綠意,500米內擁抱園林?!?/p>
新“翡翠項鏈”呼之欲出
合肥坐擁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規劃》為環巢湖地區繪就了一幅五彩斑斕的鄉村田園美麗畫卷——強化陂塘圩田水文化特色,注重保護與修復入湖河流水網肌理和特色陂塘圩田景觀,延續依水而建、臨水而居的水鄉聚落型傳統鎮村風貌。丘陵地區以紫蓬山山脈、浮槎山山脈為核心,保護丘陵圩畈的農業生產與田園景觀特色,保持開闊舒朗的風貌特色。江淮分水嶺地區保護崗沖相間、水庫河流交織的農林景觀,展現江淮韻味、嶺上特色。
在保護傳承歷史文化方面,《規劃》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支撐塑造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魅力空間。統籌全域自然與人文資源傳承保護,構筑“兩區四帶”的歷史文化保護框架,系統保護和活化利用好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豐富多樣的景觀資源,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其中,兩區為中心城區和環巢湖區各類歷史文化遺存;四帶為冶父山—湯池三國文化空間帶、四頂山—浮槎山—岱山紅色文化空間帶、紫蓬山—三岔河圩堡文化空間帶、南淝河—瓦東干渠遺跡展示帶。通過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構建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建筑、傳統村落等組成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將歷史文化保護和人民城市發展需求有機結合,合理引導空間載體活化利用。
除此之外,合肥還將依托南淝河、十五里河等主要河流和城市廊道,重點打造一條新“翡翠項鏈”。這條項鏈將串聯起城市的主要中心,并融入科技創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復合功能,沿途串起科技場所中閃耀的智慧之光、文化古跡里沉淀的歲月故事等。以城市內部的小型湖泊水體,作為城市生態景觀和功能組織的核心,合肥將圍繞湖泊水體,塑造一個個環境優美、功能復合、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統籌構建由駱崗核心區、4個一級中心、12個二級中心和多個三級、四級中心組成的“1412”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其中,駱崗核心區與老城、天鵝湖、東部新中心以及濱湖4個一級中心構成了一個“鉆石型”的城市主中心結構,將成為未來合肥城市形象的主要窗口與重要舞臺。(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