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些假藥對人體有什么傷害嗎?”“我不知道,利潤大我就干了……”近日,淮南大通區法院公開審理了大通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生產、銷售假藥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
公訴機關指控,白某某為牟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相關資質及明知銷售的網上購買和自己生產的肉毒素系假藥的情況下,仍通過微信等渠道銷售給戴某某等人。后白某某為牟取更大利益,從網上購買包裝盒、裸瓶、壓蓋器等物品,組織劉某等人自行制作假醫美藥品并對外銷售。截至案發,白某某銷售的假醫美藥品涉案金額達八十余萬元。11月15日上午,白某某等9名被告人被帶上法庭,接受審判。
公訴機關認為,白某某違反藥品管理法規,生產、銷售注射用品假藥,應當以生產、銷售假藥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其余8名被告人,應當以銷售假藥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白某某等人銷售假藥的行為侵害了眾多不特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構成民事侵權,依法應承擔支付銷售價款三倍的賠償金、消除危害、賠禮道歉的民事責任。
據了解,淮南大通區法院對于制售假藥等侵害消費者權益、威脅到公眾生命健康的案件零容忍,依法從嚴處罰,加大力度打擊此類案件。該案將擇期宣判。
(魏小雨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