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戴本孝的山水,全為焦墨,一派枯意,一如孫犁文風,盡顯枯筆。
二
一位作家在微博里說,讀韓江《少年來了》,眼淚涌出……曾經,我讀張愛玲《秧歌》,讀至月香丈夫逃到山中那一節,直想大哭……
倘這世界沒有小說家,人類苦難如何呈現,豈不白苦一場?
幸虧有小說家。
三
清晨六點半,呵氣成冰,去居所附近荒坡散步。草尖上群星一樣的碎鉆,晨風的清新,蘆絮的茫然,磬一般空靈的鳥鳴……唯有感受,一樣也拍不出。
四
溥心畬的畫,真是一流。他的筆意,完全是來自宋元的古氣。一顆平凡苤藍,配幾行小楷,詩意流瀉。古里蘊新,新里藏古,說不出的好。
有時,他將一竿竹,一藤牽牛,隨意擱在秋風里,叫人恍惚……
有時,獨一朵荷,遠遠地,襯一剪飛鴻……一無所有,迢迢邈邈。
無論繪畫,抑或書寫,簡比繁更難。他們留下視覺層面的空,需要我們以精神的豐沛去填充。
五
無意出門,留在家里,拖地,抹灰,曬太陽,讀莊子。當下,人們不是一味趨新趨前么,我就后退。
莊子的偉大,在于他作為一名獨一無二且無以匹敵的文體家,以超凡想象力對抗強悍世界。實在喜歡他那波詭奇崛的比喻。如此一位賢哲,他實在是刻薄得很。
抄一則《任公垂釣》: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臣鉤陷沒而下,鶩揚而奮鰭,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悼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制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后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于得大魚,難矣!
試譯白話:
任國有一位公子搞了一只巨大魚鉤,拖著長線,他用五十條壯牛晾制的肉干作肉餌,蹲在會稽山上,鉤竿甩到東海。他天天在那里專心釣著魚。整整一年過去,沒有釣上一條魚。后來呢,終于有條大魚上鉤了,它吞食了肉餌,且牽著巨鉤忍痛潛入海底。只見那條大魚東沖西撞,上下翻騰,奮鰭掙扎。海面上,白浪如山,波濤嘯然,宛如神呼鬼泣,聲震千里。任國公子捕得這條大魚后,將它分割成塊,制成肉干。制河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最后全都吃膩了。后世一些饒舌的庸人們大驚小怪,奔走相告這么一件奇事。(畫風一轉),那些成天拿著短竿細線,跑到小水溝旁,守著鯢鰍小魚的人,想釣到大魚,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盛世,車陣一般轟隆隆向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六
生活,如此平凡平庸,一年年過下去——怎么過得下去?可是,也過下去了。
對著一片湖水,閑坐,愈發沉默。這一生,甚是遺憾,但,時時午夜夢回,也還是熱血沸騰,激勵自己一骨碌爬起,發憤……庾信那樣悲哀沉痛,李白那樣風云激蕩,李義山那樣真摯悵惘……在我的生命里,總是有的。以奔跑緩解蓬勃的詩情。以疾步,將體內淤積的情緒發泄出去,慢慢地,復歸于平靜。
一年將盡,枯坐南窗前,總是凄惶多些,大抵出于人類潛意識里對于時間流逝的痛惜以及無可挽回的愧悔?
七
暮春在魯迅先生故鄉一個小山村,看《梁?!?“十八相送”選段。
因眼睛散光厲害,坐后排看不清演員表情,便去第一排一柱子旁看。劇情是,路過一座小廟,英臺邀請梁兄一起拜拜菩薩,梁兄未依,英臺獨自跪在菩薩前,低低唱了一句……那一刻,她的眼里滿溢悲意,我的心為之一動,至今不能忘……
縱然臺下寥寥百余人,她卻獨自沉浸……這就是為藝者的赤誠吧。
后來,陸續聽了多場,舞美一次比一次絢麗,劇團、演員一次比一次大牌,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完美無缺,但,總覺少了什么,演員的那種熟極而流,煙花般散了,也便散了。
小山村里那位女演員眼神里的悲意時時閃現——那一刻,她正是英臺。因為真摯。
八
每見祁連山、天山、布爾津、二連浩特、延邊、洛陽、大同、榆次、靈寶、建水……這些美麗地名,總是深感異樣。
九
賈平凹《定西筆記》好。重讀時,發現第一遍未覺知的好。沒有技法的好。高手的無技法,是臻入化境的另一種說法。比《商州》初錄、再錄、三錄更上乘。
白描,并非攝像機直掃式,還是有舍棄剪裁,無招勝有招。
從事文學,即操練語言。有人寫一輩子,不知何為語言。
十
真誠,老實。盡量用樸素的詞。少用不用形容詞、副詞,避免成語。
不炫技,時有謙卑之心。
以名詞、動詞還原。白描高超,更見功力。從事文學,就是造一所語言的房子。
十一
柴可夫斯基的《悲愴》里,有無數的神。只要我們愿意,都會被神搭救……
十二
詩寫得好的人,是神派來的使者。
十三
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
既壯周旋雜癡黠,童心來復夢中身。
龔自珍這詩,所要表達的無非是:只要有心,苦求而不得的,仍會回來。怎么回來?
夢里回來。
十四
讀高村光太郎。
記一些植物:八葵、赤楊、千葉萱草、猩猩袴、豬芽、紫萁、矛杉、黃連、筆頭菜、烏頭、水芭蕉、輪葉沙參、山梨、竺梨、山櫻、吉野櫻 、龍膽、胡枝子、丹波栗、茅栗、翠菊、桔梗、楤木、山漆、連香、栗菇、松囗蘑、豹斑鵝膏菌、灰樹花、香蕈。
(錢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