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科技創新協同
長三角路徑:安徽-江浙滬
6月5日~6日,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省溫州市舉行。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關于強化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智能建設的事實方案》,聚焦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等六大方面?!皟尚耐瑒摗?,成為安徽與江浙滬科技創新協同的最新注解。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從安徽省科技廳獲悉,近年來,安徽主要從攻關核心技術、共建創新平臺、共享科技資源三個方面,不斷加強與江浙滬的一體化協同聯動,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同心圓”。
在今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之前,深入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生態建設大會召開,來自滬蘇浙皖“一廊九城”的相關人員齊聚上海松江,圍繞加強九城市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展開研討,達成共識。數據顯示,上海松江、江蘇蘇州及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和安徽合肥、蕪湖、宣城九個城市GDP占全國比重上升到1/15,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到3.77%,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國1/7。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指數》顯示,G60科創走廊建設的重大創新實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相比2018年,九城市研發經費投入增幅高達83%,年均增幅約12.9%,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持續加速,科技人才流動、專利輸出等方面對長三角的支撐度達到40%。
6月5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聯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布《2024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報告”)。在5項一級指標中,長三角區域創新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從2018年的159.24分提高到2023年的409.89分,年均增速達到20.82%。資源共享指標次之,從2018年的197.51分增長到2023年的299.08分,年均增速達到8.65%。增速第三的是產業聯動指標,從2018年的182.70分增長到2023年的215.41分,年均增速達到3.35%。
在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中,滬皖“兩心同創”計劃成為新的亮點,即上海張江與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聯合創新模式,共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體系,促進長三角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共享,目前已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
安徽省科技廳科技合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安徽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科技創新協同。
在攻關核心技術方面,安徽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領域,堅持企業主體、政府主導實施有組織科研,以“揭榜掛帥”“公開競爭”等方式立項實施國家級聯合攻關項目11項、省級項目72項。安徽見行科技公司與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聯合研制的差動電渦流位移傳感器成功應用于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大口徑天文望遠鏡,替代了德國米銥傳感器,性能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中國電科38所與浙江省冶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聯合研發的低殘留物助焊劑YT-BW2,填補國內高端微電子封裝用助焊劑“綠色智能制造”研究領域的空白,釬焊性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在共建創新平臺方面,安徽高規格協同推進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安徽分中心建設,按照“中心+專業研發機構”模式,與滬蘇浙共建“陶鋁新材料”“綠色建材與高端制造”“農業傳感器與智能感知”等一批省技術創新中心,以及“水稻種業技術”“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捕集轉化應用”“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復合材料”等領域省創新聯合體。蕪湖、滁州、宣城等市均在滬蘇浙建有“科創飛地”,形成“研發在滬蘇浙、成果轉化在安徽”的創新模式。
在共享科技資源方面,安徽與江浙滬已集聚27個重大基礎設施、46008臺(套)科學儀器、3188家科技服務機構。共同促進長三角之間在更寬領域、更大力度上開展技術合同交易,2023年,安徽省共吸納蘇浙滬地區技術合同709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061.49億元,分別增長69.8%和51.8%;輸出蘇浙滬地區技術合同4254項,合同成交額455.63億元,分別增長39.6%和42.1%。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郜征 通訊員 卞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