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雖不善言辭,卻用一生的辛勤付出,詮釋著父愛的深沉偉大。
父親曾是村里生產隊長。那時的農村極為艱苦,一年到頭,家里的收入也不過微薄的幾十元。然而,父親卻從未被困境所打倒,他總能在有限的資源中,找到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方法。
他帶動村民們一起手工編織小網兜。網兜結實美觀,是市民們盛放水果等各類小物件的器具。我清晰地記得,每當夜晚降臨,家里燈火通明。其實,那時還點煤油燈,不是做手工活,都舍不得點燈。父親和家人們圍坐一起,分工明確,有的把成捆的尼龍線轉往織梭上備用,有的讓竹質織梭在靈巧的手指間翻飛,編織出一個個精美的小網兜;有的整理、點數、扎捆,方便銷售運輸。父親會在晨曦中早早起床,步行幾十里山路,將網兜送到附近的小鎮,被商販收購,再銷往全國各大城市。山路崎嶇,步履艱難,但父親從未有過怨言,他深知,這是為了家人,為了村里人的生計。
每年春節,是父親最忙碌的時刻。他會從遠方的城里批發回那些畫面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那些年畫,如同一個個色彩斑斕的夢,為鄉親們帶來喜悅和祝福。父親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中山裝,背著沉重的年畫,穿行在小巷間,將年畫一一送到村民手中。他的笑容和年畫一起,溫暖了每一個寒冷的冬日。
母親則是父親背后的默默支持者。她不善言辭,卻用日常的點滴付出,表達著對父親深深的愛意。每當父親外出勞作,母親總是早早起床,為他準備好熱騰騰的飯菜。雖是家常食物,強體力勞作的人,吃飽了才好做事。每當父親歸來,無論多晚,母親總會點亮那盞油燈,靜靜等待,為他留一盞溫暖燈火。
對于我,父親的愛更是深沉而內斂。我后來到外地工作,遠離家鄉,時常見不到父親。那時交通、通訊不便,我們只能通過書信聯系。每次相見,父親總是那幾句話,叮囑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要有出息,不丟家鄉的臉。他的語言雖然簡單,但每一句都飽含著對我的期望和關心。
每當收到我的回信和照片,父親總是笑得合不攏嘴,將信和照片小心翼翼收藏起來。母親則在一旁默默看著,眼中閃爍著欣慰的光芒。
父親已經離開了我們。每當我看到現在機器生產的小網兜,或是見到那些印刷精美的新年掛歷,都會想起父親那勤勞的身影。母親依然堅守在那座老屋,看到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有了出息,有了健康成長的下一輩,也放心地和父親相聚到一起了。
父親,雖已遠去,但他的愛卻永遠銘刻在我心中。(韓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