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涉嫌非法代理維權的案例顯示,維權機構以免費提供債務規劃方案為幌子,通過在社交平臺投放廣告或者主動聯系金融保險類客戶等方式精準獲客,在收取服務費后,以偽造證明等方式,向監管部門惡意投訴來實現目的。
非法“代理維權”,是怎么讓你一步步落入陷阱的?
第一步:發布虛假案例
不法分子利用多個網絡平臺,冒充法律工作者,打著“修復征信”“全額免息”等幌子,發布幫他人成功代理維權的虛假案例,誘騙消費者委托代理維權。
第二步:收取高額費用
不法分子以代理維權為由,向消費者收取高額咨詢費、手續費等,并要求消費者提供涉及個人隱私的重要身份信息和敏感金融信息。
第三步:編造虛假信息
不法分子唆使消費者無視合同約定,慫恿或替代消費者編造事實、偽造證據、提供虛假信息,并使用固定投訴模板和話術,以消費者代理人身份向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投訴。
第四步:阻礙有效聯系
不法分子采取誘騙、誘導等手段,阻礙消費者和金融機構、監管部門的有效聯系,影響消費者通過合情合理方式與金融機構進行正當協商,提高消費者維權成本。
金融消費者有哪些正規維權途徑?
途徑一:現場協商
如消費者在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發生金融消費糾紛,可直接在現場與金融機構進行溝通協商解決。
途徑二:電話或線上渠道
消費者可撥打金融機構統一客服電話,或通過金融機構官方網站、手機APP、官方公眾號等線上渠道進行投訴。
途徑三:金融監管部門
消費者有權向金融機構所在地的金融監管部門進行投訴。
途徑四:尋求調解或司法幫助
金融消費者可以向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來解決糾紛,也可以提請仲裁機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