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時評|你的“文化體力”不足了?來場“復健”吧!
安徽時評
陳衛華
2023-11-30 21:36:59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愛看電影和小說的男主就職后身心俱疲,被耗盡了“文化體力”,變成只能玩淺俗游戲、刷短視頻的“電子動物”。看到這段話時,我瞅了一眼像咸魚般躺在沙發上刷著短視頻、露出迷之微笑的老公——這不就是他嗎?死去的記憶突然向我襲來,于是,我訪問了他的豆瓣主頁。2008年12月28日加入豆瓣。個性簽名:“一期一會”。再翻翻片單書單,百分之八十的電影和書籍是大學時候看的,其中不乏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以及《文心雕龍》《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等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神作”。
市民在阜陽市圖書館新館內閱讀。 王彪/圖
說明什么?中年大叔也曾經熱情過、濃烈過、色彩斑斕過。但從他走出校門的那刻起,豆瓣標注的閱片量、閱讀量斷崖式下降,近幾年可以用慘烈甚至戛然而止來形容。還有和中年人發際線保持一致的、不斷退化的表達能力。原來洶涌的情感無處釋放時,他還會在社交媒體上主動輸出,可現在連說句有文化的話,都要先ChatGPT一番。把鍋先甩給工作!從滿口法國新浪潮的文藝男變成只能刷“電子榨菜”的社畜,大概率因為身上有“班味”了。但怎么能苛求呢?人的能量是守恒的?!拔幕w力”,是學生時代的特權,卻是上班后的奢侈品。讀書那會兒,人人都有大把可供支配的時間,就連“裝腔作勢”當文藝青年都那么順理成章。而進入社會,忙著討生活、忙著維護社會關系、忙著應付日?,嵈?,體力、精力大不如前。把所剩無幾的業余時間,獻給操作簡單、入門門檻低、不用動腦的休閑消遣方式,何嘗不是現實中大多數人的縮影。和老公交流之后,我們的共識是——依然很空虛。如果說,下班打開家門那一刻,是疲于奔命后的大腦一片空白,那囫圇吞棗吃完“電子榨菜”的那一刻,就是饑不擇食后的心靈一片荒蕪。經歷了碎片化信息、短暫性刺激,我們的電量依然沒有被續上,反而像用了劣質充電器而造成電池進一步損耗,電量掉得更快了。最可怕的是,個體沉浸其中,毫無察覺。從一年、兩年到五年、十年,重復、草率、麻木地填補著內心的空白,卻發現自己被榨干了。心越來越堅硬,很難被攻破;精神越來越萎靡,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日子過得渾渾噩噩,快樂像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就像《千與千尋》里的千尋父母,順著食物香味找到一家美食店,大快朵頤起來,最后兩個人都吃成了豬。走著走著,忘記了出發的目標;活著活著,變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爆炸式、過度娛樂化的信息撲面而來,我們可能還沒想好怎么調整、如何接受,就已經被包圍、被淹沒、被同化。并非出于本心的喜歡,自然無法自洽。沉溺于簡單欲望,被“非文化支出”消磨,何嘗不是一種內耗?前幾天,老公向我提出,想去看伍佰的合肥演唱會和在合肥大劇院上演的舞劇《紅樓夢》。他可能不知道,現在文藝演出有多火爆,熱門演藝門票“秒空”是常態。雖然我們倆奮力一試,依然沒搶到票,但還是有些開心的:一方面,至少我們沒有放棄“文化體力”,不算徹頭徹尾“沒有感情的打工人”;另一方面,眼見著家門口的文化供給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優質了。是啊,文化,講起來虛無縹緲的一個詞,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人不需。讀一本好書、參加一次藝術體驗、看一場非遺展覽,聽起來容易,但要促成這個行為的完成,除了自己有興趣之外,還要求文化產品是足量的、對味的、方便的,“吃下去”之后,能夠幫助我們疏解勞累、減輕壓力。這一年,我在合肥元·書局聽了許知遠談梁啟超在不同時期經歷的變遷,也曾在一步一景、徽風皖韻的園博園漫游散心。
安徽大劇院內上演戲劇。 陳昂/圖
我還通過“朋友圈”知道,爸媽在風景如畫的黃山民宿里圍爐煮茶,朋友帶著孩子去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重溫經典《天仙配》,同學在光影變幻的宣城宣紙博物館“打卡”留影,阜陽、蚌埠等城市出現了曾經只在一線城市舉辦的音樂節,農家書屋、非遺陳列室等擠滿了好奇的農民,以及忙碌了一天的年輕人,竟然搶著去夜校學技藝、拓人脈……這說明,遇上喜歡的、合適的、可及的,還是有不少人心潮澎湃、義無反顧。參與其中,感受乏味人生之外的某種詩意,也滿足個體身份多元化的想象。那么,我們的城市能否多拿出一些人見人愛、親民惠民的“文化禮包”,填滿“打工人”空虛又恐慌的心,賦予“社畜”走出內耗的積極能量?能否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喚醒人們“日用而不覺”的文化情懷?隨著人工智能發展,世界的結構、工作的方式正在被深刻改變。英國智庫Autonomy發布的一項針對英國和美國勞動力的新研究顯示,未來十年,正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能使數百萬工人實現每周工作四天。到了那時,對打工人無益的工作量不再入侵生活,單純“卷”工作、耗時間、拼體能已經沒有意義。嘗試積極主動地分配時間,提醒自己保持熱情和愛好,把“文化體力”再提一提,往大了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感知力、創造力、競爭力,走出社會規訓、獲得比較優勢;往小了說,這是一場積極的自救,給自己喘息的空間,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人生養料。歸根結底,我們想要的,是有質量的生活、有價值的人生。旺盛的“文化體力”正是堅定自我和掌控生活的根源。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或許,保持自我修復的能力和穩定強健的“文化體力”,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最偉大的英雄主義。 至少我,不愿做一只喪失了“文化體力”的豬,也不能想象,一個與文化失去聯系的“心靈自留地”還有什么意義。雖然幾時恢復文化體力尚未可知,但讓我們邁出“復健”的第一步吧。今天輸入一些知識,明天重拾一些技能,后天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許不知不覺中打通了“任督二脈”,生活的松弛感、節奏感就慢慢回來了。經本人親測,“文化體力”提升,帶來的inner peace,非常踏實且高級。
電影《花束般的戀愛》中,愛看電影和小說的男主就職后身心俱疲,被耗盡了“文化體力”,變成只能玩淺俗游戲、刷短視頻的“電子動物”。